正在加载图片...
影响。当气温在20~30°C,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在24~28°C范围内, 湿度越高发病越重。越冬病菌在5d平均气温上升到20°C左右,遇降雨后或湿度高达90% 以上时,可不断产生孢子,传播危害。在适温、高湿时,病菌发芽侵入只需6-8h,潜育期 4d。温度和病害潜育期的关系:9~-10°C为13~18天:17~18°C为8天:24~25°C为5~6d 26~28C为45d。北方地区,6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20C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 雨的迟早和降雨量。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此时 不但孢子数量大,发芽快,侵入率高,潜育期短,而且稻株同化作用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组织柔软,抗病力弱,病害容易流行。低温和干旱也有利于发病,尤其抽穗期忽遇低温,水 稻的生活力削弱,抽穗期延长,感病机会增加,穗颈瘟较重。阳光和风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 日光不足时,稻株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数量少,植株柔软,抗 病性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风是传播病菌的动力,病菌孢子借风传播的距离可达 400m以上,故风力和风向直接关系病菌传播的距离和方向,距病田及初侵染源近的田块受 影响大,发病重 栽培管理措施: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 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理施肥,控制灌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 重要。①施肥。偏施氮肥会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游离态氮和酰氨态氮含量増加,硅 化程度减弱,增加外渗物中铵含量,引起植株徒长、组织柔软、叶披垂、含水量増加、色浓 绿、无效分蘖增多,使株间郁闭,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入。同时,氮肥 施用不当,易引起稻株早衰,至幼穗形成期,往往发生根系腐烂现象,降低稻株生活力,増 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绿肥用量过多,常引起稻株后期猛长,发病严重。土壤沙性重 土层薄,保肥能力差,土温易増高,肥料分解快,会引起稻株徒长,降低抗病力。追肥过迟 造成后期氮素过多,引起水稻贪青,抽穗不整齐,往往诱发穗颈瘟。施用迟效性肥料或土杂 肥比单独施速效性化肥发病轻。施肥与发病的关系还受品种影响,耐肥抗病品种,在用肥量 增加和不同施肥方法下病害变幅小,而不耐肥的感病品种则正相反。②灌溉。长期深灌的稻 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黄黏土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高,土中嫌气微生物 产生大量HS、CO2及有机酸等有毒物质,使根系不能良好生长,甚至引起稻根变黑腐烂 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和减弱吸收养分的能力,影响稻株的氮、碳代谢,降低蒸腾作用和稻株体 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使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片表皮细胞的硅质 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旱秧田、漏水田)也影响稻株的正常发育, 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 病的发生。③布局。感病品种连片种植易导致病害大流行;在生育期参差不齐的稻区因大量 菌源存在,而使晚成熟的品种也常发病严重。 地理条件:山区地势高,因光照少、水温低、气流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 力减弱,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 治为辅助。具体方法有 1种植抗病品种我国在抗病育种方面一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攻关协作,已筛选出了大 批抗源和供生产应用的抗病高产良种。但因稻瘟病菌的分布具地域性,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 用。如红脚占、谷梅2号、谷梅3号、湘资3150、三黄占、天津野生稻等品种可作为良好影响。当气温在 20~30C,相对湿度达 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在 24~28C 范围内, 湿度越高发病越重。越冬病菌在 5d 平均气温上升到 20C 左右,遇降雨后或湿度高达 90% 以上时,可不断产生孢子,传播危害。在适温、高湿时,病菌发芽侵入只需 6~8h,潜育期 4d。温度和病害潜育期的关系:9~10C 为 13~18 天;17~18C 为 8 天;24~25C 为 5~6d; 26~28C 为 4~5d。北方地区,6 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 20C 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 雨的迟早和降雨量。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此时 不但孢子数量大,发芽快,侵入率高,潜育期短,而且稻株同化作用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组织柔软,抗病力弱,病害容易流行。低温和干旱也有利于发病,尤其抽穗期忽遇低温,水 稻的生活力削弱,抽穗期延长,感病机会增加,穗颈瘟较重。阳光和风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 日光不足时,稻株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数量少,植株柔软,抗 病性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风是传播病菌的动力,病菌孢子借风传播的距离可达 400m 以上,故风力和风向直接关系病菌传播的距离和方向,距病田及初侵染源近的田块受 影响大,发病重。 栽培管理措施: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 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理施肥,控制灌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 重要。①施肥。偏施氮肥会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游离态氮和酰氨态氮含量增加,硅 化程度减弱,增加外渗物中铵含量,引起植株徒长、组织柔软、叶披垂、含水量增加、色浓 绿、无效分蘖增多,使株间郁闭,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入。同时,氮肥 施用不当,易引起稻株早衰,至幼穗形成期,往往发生根系腐烂现象,降低稻株生活力,增 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绿肥用量过多,常引起稻株后期猛长,发病严重。土壤沙性重、 土层薄,保肥能力差,土温易增高,肥料分解快,会引起稻株徒长,降低抗病力。追肥过迟, 造成后期氮素过多,引起水稻贪青,抽穗不整齐,往往诱发穗颈瘟。施用迟效性肥料或土杂 肥比单独施速效性化肥发病轻。施肥与发病的关系还受品种影响,耐肥抗病品种,在用肥量 增加和不同施肥方法下病害变幅小,而不耐肥的感病品种则正相反。②灌溉。长期深灌的稻 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黄黏土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高,土中嫌气微生物 产生大量 H2S、CO2 及有机酸等有毒物质,使根系不能良好生长,甚至引起稻根变黑腐烂, 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和减弱吸收养分的能力,影响稻株的氮、碳代谢,降低蒸腾作用和稻株体 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使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片表皮细胞的硅质 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旱秧田、漏水田)也影响稻株的正常发育, 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 病的发生。③布局。感病品种连片种植易导致病害大流行;在生育期参差不齐的稻区因大量 菌源存在,而使晚成熟的品种也常发病严重。 地理条件:山区地势高,因光照少、水温低、气流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 力减弱,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 治为辅助。具体方法有: 1.种植抗病品种 我国在抗病育种方面一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攻关协作,已筛选出了大 批抗源和供生产应用的抗病高产良种。但因稻瘟病菌的分布具地域性,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 用。如红脚占、谷梅 2 号、谷梅 3 号、湘资 3150、三黄占、天津野生稻等品种可作为良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