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革命!”他们毅然投身于革命,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为救国救民不怕牺 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五、辛亥革命中革命青年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并继续在 以后的新民主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90%以上的参加者和黄兴、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朱执 信等领导和骨干都是留日学生,这些青年学生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领导力量。辛亥革命的另一支重 要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的产物—一新军,则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军当 兵,而显现出进步气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组织与领导者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复基、詹 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知识青年。另据统计:以1905年为截 止,主张革命或倾向赞成革命的60余名著名知识分子如朱执信、宋教仁、汪精卫、马君武、冯自 由、张继、章士钊、鲁迅、马叙伦、刘师培等都在30岁以下,而邹容、宁调元、黄侃、周实、汪 东、柳亚子、詹人悲等人的年龄还不到20岁,孙中山等创建兴中会时也只有20多岁。但环境和时代 使得这批人无论是知识学问还是思想,都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孙中山、宋教仁、廖仲恺对各国政 治、法律、经济财政问题的硏究;马君式、蔡元培对中西文化的双向了解;秦力山、杨毓麟、鲁迅 的深邃思想;章太炎国学造诣的博大精深,至今足令研究者叹服。汪东在《民报》上发表《论支那 立宪必先以革命》时,都只有十六七岁。邹容写《革命军》时才18岁。刘师培写《读左札记》 《周末学术史序》、《围学发微》,马叙伦写《古政述微》等相当专精的学术长文时,都是刚刚年 过20岁。可以说,作为辛亥革命主导力量的这些知识青年受过西方文化洗礼,具有世界背景下的忧 患意识和精英意思,强烈的使命感使其广泛寻求各种新知新理,进行各种调査硏究,并尽可能接触 接近工农大众。同时,他们还是人权、平等、自由思想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 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 青春。 辛亥革命之后,进步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又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曾经的留日知识青年,在辛亥革命中成长起来后,又分 别在上海和北京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成立了共产主 义小组,并于1921年与陈望道等人一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 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辛亥革命 先烈和无数的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资料来源 1、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 ),中华书局1978 2、吕思勉著《中国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月 4、《分析清政府·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5、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武昌首义三十五日记》 6、《辛亥革命和中国 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7、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等。 8、《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9月 9、辛亥革命网 《吴之英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革命!”他们毅然投身于革命,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为救国救民不怕牺 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五、辛亥革命中革命青年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并继续在 以后的新民主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90%以上的参加者和黄兴、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朱执 信等领导和骨干都是留日学生,这些青年学生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领导力量。辛亥革命的另一支重 要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的产物——新军,则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军当 兵,而显现出进步气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组织与领导者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复基、詹 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知识青年。 另据统计: 以1905年为截 止,主张革命或倾向赞成革命的60余名著名知识分子如朱执信、宋教仁、汪精卫、马君武、冯自 由、张继、章士钊、鲁迅、马叙伦、刘师培等都在30岁以下,而邹容、宁调元、黄侃、周实、汪 东、柳亚子、詹人悲等人的年龄还不到20岁,孙中山等创建兴中会时也只有20多岁。 但环境和时代 使得这批人无论是知识学问还是思想,都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孙中山、宋教仁、廖仲恺对各国政 治、法律、经济财政问题的研究;马君式、蔡元培对中西文化的双向了解;秦力山、杨毓麟、鲁迅 的深邃思想;章太炎国学造诣的博大精深,至今足令研究者叹服。汪东在《民报》上发表《论支那 立宪必先以革命》时,都只有十六七岁。邹容写《革命军》时才18岁。刘师培写《读左札记》、 《周末学术史序》、《围学发微》,马叙伦写《古政述微》等相当专精的学术长文时,都是刚刚年 过20岁。可以说,作为辛亥革命主导力量的这些知识青年受过西方文化洗礼,具有世界背景下的忧 患意识和精英意思,强烈的使命感使其广泛寻求各种新知新理,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并尽可能接触 接近工农大众。同时,他们还是人权、平等、自由思想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 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 青春。     辛亥革命之后,进步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又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曾经的留日知识青年,在辛亥革命中成长起来后,又分 别在上海和北京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成立了共产主 义小组,并于1921年与陈望道等人一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 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辛亥革命 先烈和无数的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资料来源: 1、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一、二), 中华书局1978 2、吕思勉著《中国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月 3、《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人民政协报》2010.1.25 4、《分析清政府“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5、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武昌首义三十五日记》 6、《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年 第5期 7、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等。 8、《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9月 9、辛亥革命网 10、《吴之英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