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56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其实质就是一个强卸荷的过程.研究卸荷岩体的力 1试验原理及方案 学和变形特性以及岩体内部孔隙结构损伤演化规 律,可为采矿、隧道等地下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和设 1.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计提供理论依据. 核磁共振技术依据H流体原子核的磁性与外 针对卸荷岩体破坏规律,国内外许多学者开 加磁场相互作用原理,来测量岩体孔隙中含H流体 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李建林四 的弛豫特征.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岩样发射一定频 利用相似模型实验研究了裂隙岩体在卸荷作用下 率的射频脉冲,使H质子产生共振并吸收射频脉冲 的尺寸效益和参数演化规律;雷涛等回运用RFPA 能量.射频脉冲终止后,H质子所吸收的射频能量 软件,研究岩体卸荷破坏过程和声发射效应,得到 将会释放出来,而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可以通过专 卸荷岩体力学参数的变化曲线和劣化规律:韩放 用的线圈检测出来,即为核磁共振信号.不同尺寸 等)利用声发射动态检测损伤的扩展,通过超声 孔隙中的水,能量释放速度不同,这种信号的差别可 波检测来定量评价岩石试块的损伤程度:刘豆豆 以得到横向弛豫时间T,分布,并形成核磁共振成像 等W开展了大理岩常规三轴试验和峰前、峰后卸 (MRI).通过T,谱曲线和核磁共振成像,可直观地 围压试验,通过对比表明岩样峰前卸围压表现的 反映岩石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通常,弛豫时 脆性比峰后更强烈:纪洪广等因对岩石试件在不 间T,越小,孔隙的孔径越小,因此通过合理的换算, 同应力状态下受到“加载一卸荷”扰动时的声发射 测得的T,谱分布可以得出试件孔隙的孔径分布,曲 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在加一卸载的过程中, 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代表岩样的孔隙度▣ 较低应力水平声发射信号较少,较高应力水平声 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存在三种弛豫机制,即自由 发射信号活跃:王在泉等和王瑞红等可分别研 弛豫、表面弛豫和扩散弛豫,T,可表示为 究了天然节理和预制节理在加、卸荷作用下的力 1111 i+元+ (1) 学特性;邱士利等?和张凯等回研究了不同卸围 式中,T为足够大容器中测得的孔隙流体中的T2, 压速率下岩石变形特征和力学参数的变化:Cai 等@以加载在岩石上的应力水平与岩石对应条件 Tz为表面弛豫引起的孔隙流体T,Ta为梯度磁场 下扩散引起的孔隙流体的T· 下峰值强度的比值来表征岩石的损伤程度,分析 岩石内部损伤演化规律;任建喜等、周小平和张 a() 1 (2) 永新☒采用CT实时扫描技术研究卸荷条件下岩 式中,P2为T表面弛豫强度,S为孔隙表面积,V为 石的损伤演化规律. 流体体积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卸荷岩体破坏机理具有 自由弛豫和扩散弛豫与表面弛豫相比非常小, 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各学者对卸荷岩体破坏机 因此岩石的T,弛豫由表面弛豫决定 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岩体宏观破坏形态和岩体力学 1.2试验装置及岩样的选取 参数变化规律等方面,而对卸荷岩体内部细观裂隙 试验采用的主要仪器有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 结构演化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然而,岩体内部细 公司生产的AniMR-l50核磁共振测试分析系统和 观裂隙结构的变化对岩体宏观破坏形态和力学参数 真空饱和装置,以及MTS815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 变化起决定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其规律进行研究 验机.AniMR一l50核磁共振测试分析系统参数为: 常规的测试手段很难直观的、定量分析岩石内部细 磁场强度(250±50)mT,共振频率8.5~12.8MHz, 观裂隙的发展规律,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得岩石的 磁极直径590mm,磁极间隙264mm,磁场均匀度小 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T,分布(T,谱曲线)、孔隙度 于10×10-6,梯度磁场在X、Y和Z方向G= 和核磁共振图像,为岩石细观裂隙结构损伤演化规 15mT·m-.MTS815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机参 律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本文采用核磁 数为:最大载荷里程4600kN,载荷测量精度 共振测试系统,将卸荷岩体的宏观变形特性与细观 ±0.5%,三轴围压80MPa. 孔隙结构变化进行结合分析,研究卸荷大理岩所表 试验所用岩样取自云南红河州松树脚锡矿的白 现的宏观变形特征下的内部孔隙结构的细观损伤演 色大理岩.参照操作规程,将岩样加工成直径约 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卸荷岩体损伤机理研究提供 50mm、高度约100mm的圆柱形试件.为了减少试 实验数据 验结果的离散性,提高试验成果的质量及可比性,尽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其实质就是一个强卸荷的过程. 研究卸荷岩体的力 学和变形特性以及岩体内部孔隙结构损伤演化规 律,可为采矿、隧道等地下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和设 计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卸荷岩体破坏规律,国内外许多学者开 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李建林[1] 利用相似模型实验研究了裂隙岩体在卸荷作用下 的尺寸效益和参数演化规律; 雷涛等[2]运用 RFPA 软件,研究岩体卸荷破坏过程和声发射效应,得到 卸荷岩体力学参数的变化曲线和劣化规律; 韩放 等[3]利用声发射动态检测损伤的扩展,通过超声 波检测来定量评价岩石试块的损伤程度; 刘豆豆 等[4]开展了大理岩常规三轴试验和峰前、峰后卸 围压试验,通过对比表明岩样峰前卸围压表现的 脆性比峰后更强烈; 纪洪广等[5]对岩石试件在不 同应力状态下受到“加载--卸荷”扰动时的声发射 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在加--卸载的过程中, 较低应力水平声发射信号较少,较高应力水平声 发射信号活跃; 王在泉等[6]和王瑞红等[7]分别研 究了天然节理和预制节理在加、卸荷作用下的力 学特性; 邱士利等[8]和张凯等[9]研究了不同卸围 压速率下岩石变形特征和力学参数的变化; Cai 等[10]以加载在岩石上的应力水平与岩石对应条件 下峰值强度的比值来表征岩石的损伤程度,分析 岩石内部损伤演化规律; 任建喜等[11]、周小平和张 永新[12]采用 CT 实时扫描技术研究卸荷条件下岩 石的损伤演化规律.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卸荷岩体破坏机理具有 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各学者对卸荷岩体破坏机 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岩体宏观破坏形态和岩体力学 参数变化规律等方面,而对卸荷岩体内部细观裂隙 结构演化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 然而,岩体内部细 观裂隙结构的变化对岩体宏观破坏形态和力学参数 变化起决定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其规律进行研究. 常规的测试手段很难直观的、定量分析岩石内部细 观裂隙的发展规律,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得岩石的 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 T2分布( T2谱曲线) 、孔隙度 和核磁共振图像,为岩石细观裂隙结构损伤演化规 律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 本文采用核磁 共振测试系统,将卸荷岩体的宏观变形特性与细观 孔隙结构变化进行结合分析,研究卸荷大理岩所表 现的宏观变形特征下的内部孔隙结构的细观损伤演 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卸荷岩体损伤机理研究提供 实验数据. 1 试验原理及方案 1. 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依据 H 流体原子核的磁性与外 加磁场相互作用原理,来测量岩体孔隙中含 H 流体 的弛豫特征. 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岩样发射一定频 率的射频脉冲,使 H 质子产生共振并吸收射频脉冲 能量. 射频脉冲终止后,H 质子所吸收的射频能量 将会释放出来,而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可以通过专 用的线圈检测出来,即为核磁共振信号. 不同尺寸 孔隙中的水,能量释放速度不同,这种信号的差别可 以得到横向弛豫时间 T2分布,并形成核磁共振成像 ( MRI) . 通过 T2谱曲线和核磁共振成像,可直观地 反映岩石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 通常,弛豫时 间 T2越小,孔隙的孔径越小,因此通过合理的换算, 测得的 T2谱分布可以得出试件孔隙的孔径分布,曲 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代表岩样的孔隙度[13]. 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存在三种弛豫机制,即自由 弛豫、表面弛豫和扩散弛豫,T2可表示为 1 T2 = 1 T2f + 1 T2s + 1 T2d . ( 1) 式中,T2f为足够大容器中测得的孔隙流体中的 T2, T2s为表面弛豫引起的孔隙流体 T2,T2d为梯度磁场 下扩散引起的孔隙流体的 T2 . 1 T2s ≈ρ2 ( S ) V ( 2) 式中,ρ2 为 T2表面弛豫强度,S 为孔隙表面积,V 为 流体体积. 自由弛豫和扩散弛豫与表面弛豫相比非常小, 因此岩石的 T2弛豫由表面弛豫决定. 1. 2 试验装置及岩样的选取 试验采用的主要仪器有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 公司生产的 AniMR--150 核磁共振测试分析系统和 真空饱和装置,以及 MTS 815 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 验机. AniMR--150 核磁共振测试分析系统参数为: 磁场强度( 250 !50) mT,共振频率 8. 5 ~ 12. 8 MHz, 磁极直径 590 mm,磁极间隙 264 mm,磁场均匀度小 于 10 × 10 - 6,梯度 磁 场 在 X、Y 和 Z 方 向 Gmax = 15 mT·m - 1 . MTS 815 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机参 数为: 最 大 载 荷 里 程 4600 kN,载 荷 测 量 精 度 ± 0. 5% ,三轴围压 80 MPa. 试验所用岩样取自云南红河州松树脚锡矿的白 色大理岩. 参照操作规程[14],将岩样加工成直径约 50 mm、高度约 100 mm 的圆柱形试件. 为了减少试 验结果的离散性,提高试验成果的质量及可比性,尽 · 865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