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氨基酸的转氨作用虽然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但是单靠转氨作用并不能最终脱掉氨基。单靠氧化脱 氨作用也不能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因为只有L-谷氨酸脱氢酶活力最高,其余的L-氨基酸氧化酶活力 都低。机体借助联合脱氨基作用即可迅速地使各种不同的氨基作用转移到α-酮戊二酸的分子上,生成相 应的a-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又生成α-酮戊二酸(图12-1) 氨基酸 α-酮戊二酸 NADH+H或 NADPH+H+NH 转氨酶 谷氨酸脱氢酶 -酮酸 谷氨酸 NAD或NADP+H2O 图12-1联合脱氨基作用示意图 嘌呤核苷酸循环为联合脱氨基的另一种形式(图12-)。其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是次黄嘌呤核苷酸 MP)与天冬氨酸作用形成中间产物腺苷酸琥珀酸,后者在裂合酶的作用下分裂成腺嘌呤核苷酸和延胡索 酸,腺嘌呤核苷酸(AMP)水解后即产生游离氨和次黄嘌呤核苷酸。 H2C H,N--CH-COOH 冬氨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NH一 CH-COOH NH 腺苷酸琥珀酸 腺嘌呤核苷酸 裂合酶 (AMP) COOH 延胡索酸 图12-2联合脱氨基的嘌呤核苷酸循环 天冬氨酸可来源于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催化草酰乙酸与谷氨酸的转氨反 骨骼肌、心肌、肝脏中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是由嘌呤核苷酸循环来实现的。脑组织中的50%的 氨是经嘌呤核苷酸循环产生的。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虽然在机体内广泛存在,但不 是所有组织细胞的主要脱氨方式。 四、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氨基酸可脱羧形成一级胺类,此反应可表示如下: R-CH-COOH脱羧酶(含磷酸吡哆醛) R一CHNH2(一级胺)+CO 催化氨基酸脱羧的酶称为氨基酸脱羧酶,专一性很高,一般是一种氨基酸脱羧酶只对一种L型氨基 酸起作用。氨基酸脱羧酶中,除组氨酸脱羧酶不需要辅酶外,各种脱羧酶都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 氨基酸脱羧后生成的胺类,有许多具有药物作用,如组胺又称组织胺,可以降低血压,又是胃液分 泌的刺激剂,酪胺可升高血压等。绝大多数胺类对动物有毒,但体内有胺氧化酶,能将胺氧化为醛和 255氨基酸的转氨作用虽然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但是单靠转氨作用并不能最终脱掉氨基。单靠氧化脱 氨作用也不能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因为只有 L-谷氨酸脱氢酶活力最高,其余的 L-氨基酸氧化酶活力 都低。机体借助联合脱氨基作用即可迅速地使各种不同的氨基作用转移到 α-酮戊二酸的分子上,生成相 应的 α-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在 L-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又生成 α-酮戊二酸(图 12-1)。 转氨酶 谷氨酸 NADH+H+ 或NADPH+H+ +NH3 谷氨酸脱氢酶 NAD+ 或NADP+ +H2O 图12-1 联合脱氨基作用示意图 氨基酸 α-酮戊二酸 α-酮酸 嘌呤核苷酸循环为联合脱氨基的另一种形式(图 12-2)。其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是次黄嘌呤核苷酸 (IMP)与天冬氨酸作用形成中间产物腺苷酸琥珀酸,后者在裂合酶的作用下分裂成腺嘌呤核苷酸和延胡索 酸,腺嘌呤核苷酸(AMP)水解后即产生游离氨和次黄嘌呤核苷酸。 CH2 NH CH COOH 腺苷酸琥珀酸 R 5' P N N N N COOH NH2 腺嘌呤核苷酸 R 5' P N N N N (AMP) OH R 5' 次黄嘌呤核苷酸 P N N N N (IMP) H2O 天冬氨酸 H2C COOH H2N CH COOH 延胡索酸 COOH HOOC 裂合酶 H2O NH3 图 12-2 联合脱氨基的嘌呤核苷酸循环 天冬氨酸可来源于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催化草酰乙酸与谷氨酸的转氨反 应。 骨骼肌、心肌、肝脏中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是由嘌呤核苷酸循环来实现的。脑组织中的 50%的 氨是经嘌呤核苷酸循环产生的。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虽然在机体内广泛存在,但不 是所有组织细胞的主要脱氨方式。 四、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氨基酸可脱羧形成一级胺类,此反应可表示如下: R CH COOH NH2 CH2NH2(一级胺)+ CO2 脱羧酶(含磷酸吡哆醛) R 催化氨基酸脱羧的酶称为氨基酸脱羧酶,专一性很高,一般是一种氨基酸脱羧酶只对一种 L-型氨基 酸起作用。氨基酸脱羧酶中,除组氨酸脱羧酶不需要辅酶外,各种脱羧酶都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 氨基酸脱羧后生成的胺类,有许多具有药物作用,如组胺又称组织胺,可以降低血压,又是胃液分 泌的刺激剂,酪胺可升高血压等。绝大多数胺类对动物有毒,但体内有胺氧化酶,能将胺氧化为醛和 25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