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学校:抚顺二中命题人:张金勇校对:单晓蕾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 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 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 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 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 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 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 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 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 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 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 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 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 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 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 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 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 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 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 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 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 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 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 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 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 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 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 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学校:抚顺二中 命题人:张金勇 校对:单晓蕾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 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 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 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 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 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 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 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 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 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 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 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 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 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 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 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 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 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 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 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 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 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 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 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 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 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 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 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