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十七章曹禺 、从《雷雨》到《原野》 1、(1)重点是分析《雷雨》。应注意对该剧作可以做两种角度或两贪层面的意蕴阐 释。其一是通常较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的“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解释。应抓住剧中“过去的 戏剧”与“现在的戏剧”交织而形成的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悲剧,来分析血缘关系与阶级矛 盾的相互纠缠冲突,如何揭露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雷 雨》的现实批判性。不过,也还可以透过现实描写的层面,从另一角度去解读《雷雨》中所 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与恐惧。这可以透过“意象”分析,体会充斥全 剧“郁热”氛围之中的所有人物的“情热”(欲望与追求),以及这些“情热”被压抑而引发 的无用的“挣扎”。应注意理解剧本意在表现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宙“不可知力量”的无 名的恐惧。这种意蕴是深层的,复杂的,不容易说清,需结合阅读和鉴赏作整体的体验,进 而作“还原性”阐释。 (2)不管从哪个层面去探讨《雷雨》的主题意蕴,都要注意抓住剧中人物的“贯串动作” 和矛盾冲突,剖析其性格。对蘩漪的剖析是本章的重点。对其不应只是停留于阶级的和社会 的评析,还应考察其“雷雨式性格”的复杂心理内涵及其所以能产生震撼力和同情的原因 (3)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 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 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 现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抗争。应集中剖析主人公陈白露的性格矛盾及其悲剧的实质。 (4)分析《原野》时也要注意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 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 不过应注意这部在复仇的主题之下写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的剧,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 内心冲突,乃至灵魂的分裂。这部剧也可以作不同层次的解读 二、《北京人》与《家》 (5)《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杰作。应把握该剧的主题,即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 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同时,应重点分析曾文清与愫芳这两个人物。 可以抓住曾文清如何变成“生命的空壳”,探讨剧本对传统文化荒谬性的深刻反 思。愫芳是与曾文清对照的角色,其博大的爱与坚毅的精神,显然融进了剧作家的理想, 而愫芳的悲剧,也体现了曹禺对生命存在仂值的思考。还应当注意《北京人》的“生活化(散第十七章 曹禺 一、从《雷雨》到《原野》 1、(1)重点是分析《雷雨》。应注意对该剧作可以做两种角度或两贪层面的意蕴阐 释。其一是通常较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的“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解释。应抓住剧中“过去的 戏剧”与“现在的戏剧”交织而形成的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悲剧,来分析血缘关系与阶级矛 盾的相互纠缠冲突,如何揭露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雷 雨》的现实批判性。不过,也还可以透过现实描写的层面,从另一角度去解读《雷雨》中所 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与恐惧。这可以透过“意象”分析,体会充斥全 剧“郁热”氛围之中的所有人物的“情热”(欲望与追求),以及这些“情热”被压抑而引发 的无用的“挣扎”。应注意理解剧本意在表现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宙“不可知力量”的无 名的恐惧。这种意蕴是深层的,复杂的,不容易说清,需结合阅读和鉴赏作整体的体验,进 而作“还原性”阐释。 (2)不管从哪个层面去探讨《雷雨》的主题意蕴,都要注意抓住剧中人物的“贯串动作” 和矛盾冲突,剖析其性格。对蘩漪的剖析是本章的重点。对其不应只是停留于阶级的和社会 的评析,还应考察其“雷雨式性格”的复杂心理内涵及其所以能产生震撼力和同情的原因。 (3)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 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 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 现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抗争。应集中剖析主人公陈白露的性格矛盾及其悲剧的实质。 (4)分析《原野》时也要注意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 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 不过应注意这部在复仇的主题之下写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的剧,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 内心冲突,乃至灵魂的分裂。这部剧也可以作不同层次的解读。 二、《北京人》与《家》 (5)《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杰作。应把握该剧的主题,即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 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同时,应重点分析曾文清与愫芳这两个人物。 可以抓住曾文清如何变成“生命的空壳”,探讨剧本对传统文化荒谬性的深刻反 思。愫芳是与曾文清对照的角色,其博大的爱与坚毅的精神,显然融进了剧作家的理想, 而愫芳的悲剧,也体现了曹禺对生命存在仂值的思考。还应当注意《北京人》的“生活化(散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