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形象,这类形象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文学中早已见识过,但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才具备了出现此类人物的土壤。在封 建专制社会中出现像安娜这样的人物,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一方面是她所拥有的先进思想 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她本身尚无法彻底克服的旧 思想、旧意识与先进思想之间的内在冲突,都构成了其命运的悲剧性。此外,作家赋予了安娜 许多优美的品质(即个性),优美品质的毀灭同样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使读者对美的毁灭 者发出由衷的谴责和仇恨 安娜是在传统的宗教和贵族教育下长大的,尚为少女就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 卡列宁,封建的包办婚姻就已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与卡列宁婚后八年的生活是压抑的,令人窒 息的,她曾努力去爱卡列宁,但面对这样一个官僚机器,爱的激情根本无从唤起,无奈她只好 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儿子阿辽沙的身上。而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却激发起她内心早就存在 的爱的激情,虽然最初她并不敢正视它,但是“…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 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 在她的全身心,违反的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 故意地竭力隐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这段描 写,准确地传达了安娜在爱心初动时的精神状态。此后,安娜与渥伦斯基经常在社交场合见 面,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含着会心的笑意预期着一段新的风流韵事的上演。如果情节这样发展下 去,那就不过是风流韵事而己,但是,安娜却是一位有坦荡胸怀和磊落性格的妇女,她绝不愿 意像社交场中那些贵族那样以偷情为乐,在淫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整个上流社会来说,安 娜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她不愿意过偷情生活,她要公开自己的爱情,堂堂正正地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一起,要与卡列宁离婚。她既有公开自己思想的魄力,也有把它付诸实施的勇气,因此他不 顾包括他的丈夫在内的上流社会的重重阻挠,顶着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毅然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了一起,并双双出国,去享受爱情生活的甜蜜。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严重破坏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道德秩序,他们的所谓道德就是维持家庭 表面上的和谐,至于暗地里做些什么,却并不为过。但安娜却不顾丈夫的“宽容”和劝阻,抛 弃了丈夫和儿子,拆散了家庭,践踏了卡列宁的体面,因而就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社交生活是 贵族妇女维持其社会角色的必要生活内容,而安娜却从此失去了进入社交界的权利,这无疑是 把她打入了冷宫,而且把她打入冷宫是一些无权在道德上指责她的人。儿子是她除爱情之外另 一个精神支柱,在儿子与情人之间她无法割舍,社会舆论在为她抛弃儿子而发出声声谴责,而 她则在忍受不能与儿子想见的思念之苦,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深深地折磨着她,以致 她内心的负罪感越来越重。当她意识到自己只有爱情这一棵救命的稻草时,她对渥伦斯基的要 求也越来越苛刻,她企图唤回他最初的激情和爱,但得到的只是渥伦斯奇的冷淡和反感。对安 娜来说,爱已不在,她活在世上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她只能以死来对这个冷酷的社会发 出她无声的抗议。 安娜的悲剧来自封建的包办婚姻,上流社会的迫害,新旧思想在安娜头脑中的交战,以及 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冷淡,但最根本的是专制、冷酷的社会对她的迫害 从最初想写一个堕落的女人的故事,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的有光彩的形 象,托尔斯泰的转变不可谓不小,但他在肯定安娜追求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对安娜不无谴责。 因为从宗教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又包含了放纵情欲的成份。安娜并不完全是被专 制社会逼上绝路的,同时也是带着犯罪的恐惧与痛苦走向死亡的,这正合作者在小说题词中所 表达的题中之意:“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腐朽的上流社会当然没有资格审判安娜,但安娜4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形象,这类形象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文学中早已见识过,但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才具备了出现此类人物的土壤。在封 建专制社会中出现像安娜这样的人物,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一方面是她所拥有的先进思想 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她本身尚无法彻底克服的旧 思想、旧意识与先进思想之间的内在冲突,都构成了其命运的悲剧性。此外,作家赋予了安娜 许多优美的品质(即个性),优美品质的毁灭同样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使读者对美的毁灭 者发出由衷的谴责和仇恨。 安娜是在传统的宗教和贵族教育下长大的,尚为少女就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 卡列宁,封建的包办婚姻就已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与卡列宁婚后八年的生活是压抑的,令人窒 息的,她曾努力去爱卡列宁,但面对这样一个官僚机器,爱的激情根本无从唤起,无奈她只好 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儿子阿辽沙的身上。而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却激发起她内心早就存在 的爱的激情,虽然最初她并不敢正视它,但是“......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 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 在她的全身心,违反的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 故意地竭力隐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这段描 写,准确地传达了安娜在爱心初动时的精神状态。此后,安娜与渥伦斯基经常在社交场合见 面,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含着会心的笑意预期着一段新的风流韵事的上演。如果情节这样发展下 去,那就不过是风流韵事而已,但是,安娜却是一位有坦荡胸怀和磊落性格的妇女,她绝不愿 意像社交场中那些贵族那样以偷情为乐,在淫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整个上流社会来说,安 娜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她不愿意过偷情生活,她要公开自己的爱情,堂堂正正地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一起,要与卡列宁离婚。她既有公开自己思想的魄力,也有把它付诸实施的勇气,因此他不 顾包括他的丈夫在内的上流社会的重重阻挠,顶着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毅然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了一起,并双双出国,去享受爱情生活的甜蜜。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严重破坏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道德秩序,他们的所谓道德就是维持家庭 表面上的和谐,至于暗地里做些什么,却并不为过。但安娜却不顾丈夫的“宽容”和劝阻,抛 弃了丈夫和儿子,拆散了家庭,践踏了卡列宁的体面,因而就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社交生活是 贵族妇女维持其社会角色的必要生活内容,而安娜却从此失去了进入社交界的权利,这无疑是 把她打入了冷宫,而且把她打入冷宫是一些无权在道德上指责她的人。儿子是她除爱情之外另 一个精神支柱,在儿子与情人之间她无法割舍,社会舆论在为她抛弃儿子而发出声声谴责,而 她则在忍受不能与儿子想见的思念之苦,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深深地折磨着她,以致 她内心的负罪感越来越重。当她意识到自己只有爱情这一棵救命的稻草时,她对渥伦斯基的要 求也越来越苛刻,她企图唤回他最初的激情和爱,但得到的只是渥伦斯奇的冷淡和反感。对安 娜来说,爱已不在,她活在世上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她只能以死来对这个冷酷的社会发 出她无声的抗议。 安娜的悲剧来自封建的包办婚姻,上流社会的迫害,新旧思想在安娜头脑中的交战,以及 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冷淡,但最根本的是专制、冷酷的社会对她的迫害。 从最初想写一个堕落的女人的故事,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的有光彩的形 象,托尔斯泰的转变不可谓不小,但他在肯定安娜追求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对安娜不无谴责。 因为从宗教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又包含了放纵情欲的成份。安娜并不完全是被专 制社会逼上绝路的,同时也是带着犯罪的恐惧与痛苦走向死亡的,这正合作者在小说题词中所 表达的题中之意:“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腐朽的上流社会当然没有资格审判安娜,但安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