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设计性实验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表征 一、实验目的 ①了解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功能及合成方法: ②通过阿司匹林的合成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 ③学习根据化合物性质进行产物纯化的方法: ④培卷根据文献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背最 阿斯匹林 学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135℃,无气味,微带 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能溶于乙醇,乙醚和氯 仿,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碱溶液或碳酸钠碱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阿斯匹林的诞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最初它是一种由柳树叶和柳树皮制成的草药,据传, 、希波克拉底曾用柳树泡制品治疗妇女产痛。157年、口吸 现柳树皮具有苦味 巴这种树 研碎成粉末状,给患 发热的病人口服 病人便痊愈。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草药的主要成份是水杨酸,虽然它具有解痛作用,但 对胃也有腐蚀作用。科学家们不断研究,以求降低它的副作用。1853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弗 雷德里克·热拉尔,使水杨酸和乙酰基氯发生化学反应后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后来的阿斯 兀林。但是,他沿有蝶续研究以证实他的研究成果。1899年,德国拜尔公司的职员、化学 家霍夫曼采用乙酰水杨酸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拜尔公司因此改进了生产手 段,并将这种药取名为阿斯匹林(aspirin)。"a"是乙酰基(acetyl)的第一个字母,而“spir 是获取水杨酸成分的一种植物绣线菊“spiraea'”的前4个字母。拜尔公司的阿斯匹林在1899 年3月6日正式获得了商标注册保护,并在世界80多个国家有专利权。于是阿斯匹林成为 家喻户晓、家庭必备的解热止痛药,而讲入鼎盛时代。后来,阿斯匹林与非那西订、氨基比 林、安乃近及其制剂复方阿斯匹林〔APC、安痛定、索密痛风靡全球,它们“并肩战斗” 几十个春秋。然而好景不长, 20世纪60年代,医学工作者发现氨基比林 安乃近有抑 刺造血系统的剧作用起白细跑减少,非那西汀对肾脏有损害。由于刷作用严重,医生只好 敏而远之。美英日等国先后宜布淘汰氯基比林和非那西汀,我国于1983年也宜布摒弃不用, 此时,阿斯匹林因失去配伍受到“冷落”。近年来,医药工作者在深入研究阿斯匹林的药理 作用时,发现它有抑制前列腺素类物质血栓素A2的合成作用,故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与聚 集,防止血栓形成, 延缓凝血时间。医生利用它的特点治疗脑栓塞及脑血栓志者,有效率达 80% 一时间成为治疗该病取得最好效果的药物。现在,许多医生还将其用于治疗手术和血 栓形成及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随着医药学研究的进展,医生还广泛使用阿斯匹林预防 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阿斯匹林堪称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老药新用的“楷模”。美国哈佛大学 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的研究小组,还发现阿斯匹林可显著降低患结肠、直肠癌的危险。在医药 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世纪之药阿斯匹林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宽) 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的最早合成是在浓硫酸催化下,由水杨酸和乙酸酐作用而成。由于浓硫酸严重 腐蚀设备、污染环境,且易发生副反应,引起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改进阿司匹林 的合成手段成为化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一些新的催化剂催化的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不断被 发现,如酸性离子液体催化、 酸催化、磷酸催化、对甲苯磺酸催化、碱催化、磷酸二 氢钠催化、殖酸氢钠催化、分子筛催化、维生素C催化以及微波辐射、超声辅助合成阿司四 林的方法相继被发展。一些好的研究结果被得到。 设计性实验 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表征 一、 实验目的 ① 了解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功能及合成方法; ② 通过阿司匹林的合成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 ③ 学习根据化合物性质进行产物纯化的方法; ④ 培养根据文献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 实验背景 阿斯匹林,学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 135℃,无气味,微带 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能溶于乙醇,乙醚和氯 仿,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碱溶液或碳酸钠碱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阿斯匹林的诞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最初它是一种由柳树叶和柳树皮制成的草药。据传, 在公元 5 世纪时,希腊药父希波克拉底曾用柳树泡制品治疗妇女产痛。1757 年,英国神父 斯多发现柳树皮具有苦味,并把这种树皮研碎成粉末状,给患感冒、发热的病人口服,不久 病人便痊愈。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草药的主要成份是水杨酸,虽然它具有解痛作用,但 对胃也有腐蚀作用。科学家们不断研究,以求降低它的副作用。1853 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弗 雷德里克·热拉尔,使水杨酸和乙酰基氯发生化学反应后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后来的阿斯 匹林。但是,他没有继续研究以证实他的研究成果。1899 年,德国拜尔公司的职员、化学 家霍夫曼采用乙酰水杨酸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拜尔公司因此改进了生产手 段,并将这种药取名为阿斯匹林〔aspirin)。"a"是乙酰基(acetyl)的第一个字母,而“spir'’ 是获取水杨酸成分的一种植物绣线菊“spiraea”的前 4 个字母。拜尔公司的阿斯匹林在 1899 年 3 月 6 日正式获得了商标注册保护,并在世界 80 多个国家有专利权。于是阿斯匹林成为 家喻户晓、家庭必备的解热止痛药,而进入鼎盛时代。后来,阿斯匹林与非那西汀、氨基比 林、安乃近及其制剂复方阿斯匹林〔APC)、安痛定、索密痛风靡全球,它们“并肩战斗” 了几十个春秋。然而好景不长, 20 世纪 60 年代,医学工作者发现氨基比林、安乃近有抑 制造血系统的副作用引起白细胞减少,非那西汀对肾脏有损害。由于副作用严重,医生只好 敬而远之。美英日等国先后宣布淘汰氦基比林和非那西汀,我国于 1983 年也宣布摒弃不用, 此时,阿斯匹林因失去配伍受到“冷落”。近年来,医药工作者在深入研究阿斯匹林的药理 作用时,发现它有抑制前列腺素类物质血栓素 A2 的合成作用,故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与聚 集,防止血栓形成,延缓凝血时间。医生利用它的特点治疗脑栓塞及脑血栓患者,有效率达 80%,一时间成为治疗该病取得最好效果的药物。现在,许多医生还将其用于治疗手术和血 栓形成及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随着医药学研究的进展,医生还广泛使用阿斯匹林预防 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阿斯匹林堪称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老药新用的“楷模”。美国哈佛大学 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的研究小组,还发现阿斯匹林可显著降低患结肠、直肠癌的危险。在医药 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世纪之药阿斯匹林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宽广。 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的最早合成是在浓硫酸催化下,由水杨酸和乙酸酐作用而成。由于浓硫酸严重 腐蚀设备、污染环境,且易发生副反应,引起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改进阿司匹林 的合成手段成为化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一些新的催化剂催化的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不断被 发现,如酸性离子液体催化、Lews酸催化、磷酸催化、对甲苯磺酸催化、碱催化、磷酸二 氢钠催化、硫酸氢钠催化、分子筛催化、维生素C催化以及微波辐射、超声辅助合成阿司匹 林的方法相继被发展。一些好的研究结果被得到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