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1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公认和统一的定义,不同研究者都根据自己研究的行区分。这里,广义的灾害恢复力包括系统抵抗致 需要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恢复力与脆弱性的关系仍灾因子打击的能力(静态部分)和灾后恢复的能力 处于模糊状态 动态部分)两个方面所以抵抗力包含在广义的恢 2灾害恢复力与脆弱性的关系 复力概念中;而狭义的灾害恢复力则只包括系统灾 后调整适应、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可以由恢复速度 在当前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中,脆弱性恢复到新的稳定水平所需时间和恢复后水平等变量 和恢复力研究通常都是同时进行的,虽然对灾害脆来表征。在确定恢复后水平时应动态地考虑灾前水 弱性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更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平在恢复的时间段内若以原来正常发展速度应达到 早期的脆弱性研究中大部分脆弱性定义中包括恢复的水平,而不是静态地和灾前水平比较。这样就将 力,如Ka; person提出脆弱性指个体因为暴露于外界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定义明确区分开来。就其狭义的 压力而存在的敏感性,以及个体调整、恢复或进行根内涵而言,脆弱性是一种状态量,反映灾害发生时系 本改变(如变为新系统或自我耗散)的能力11。由统将致灾因子打击力转换成直接损失的程度所以 于脆弱性定义的混乱和不统一,以及对恢复力的理脆弱性研究主要是为灾前的减灾规划服务的;而恢 解加深,恢复力逐渐从脆弱性定义中分离出来,如复力则是一种过程量,反映了灾情已经存在的情况 Buckle等所做的澳大利亚应急管理(MA)中脆下,社会系统如何自我调节从而消融间接损失并尽 弱性和恢复力定性评估工作等。当前对恢复力和脆快恢复到正常的能力(即恢复力是以灾情为起始点 弱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大类观点:Foke2等少来发挥其作用的),所以恢复力研究主要用于灾后 数学者认为恢复力和脆弱性是同一硬币的两面:脆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主要目的在于确定从什么方 弱性是承灾体被破坏的可能性,它的反面是承灾体面入手进行恢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找出 抵御和恢复的能力,即恢复力;如果承灾体是脆弱恢复力建设的薄弱环节及灾后高效恢复的措施和途 的,那就同时反映了它的低恢复力,反之亦然。很显径。需要说明的是,恢复力概念在系统没有被完全 然,用互反性概括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关系并不合理。损坏前适应,而在完全损坏时则用重建能力来表达 譬如某一家户频繁受到水淹,损失颇大,水灾脆弱性 正如上述,灾害恢复力的研究必须在灾害系统 大,但家户在灾后及时得到政府救济金或社会援助中来进行。本文总结归纳灾害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 等,所以自我恢复能力很强,很快进入灾后正常的生的相互关系如下:一个地区在灾害发生前存在着潜 产生活。可见,该家户的脆弱性和恢复力之间并没在的致灾因子,人类面对致灾因子时具有一定的脆 有呈现必然的反相关系 弱性,脆弱性越高意味着风险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 Buck等认为恢复力和脆弱性都是由多个损失也越大,而恢复力大小决定了实际的灾情,恢复 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它们同是事物的属性力大的地区能够降低可能的灾害损失,及时从灾害 但不是全部,在这些因素中对恢复力起主导作用的中恢复到正常状态,恢复力小的地区则正好相反 是:对减灾资源的可获取性和经济安全,解决问题或另外由于系统调整、适应和学习能力的存在,恢复力 进行决策的知识和技能;获取系统的恢复力是一种对下一次灾害也将产生正面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 积极的减灾行为,减少脆弱性只是由此产生的一种好地做好备灾响应、改进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从而 反应性结果;脆弱性和恢复力两者就像一个双螺旋进一步提高脆弱性,降低风险,即恢复力对灾害系统 结构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时空尺度中交叉,所以它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所以脆弱性和恢复力可看成 们是不可分离的,既不能简单视为硬币的正反两面,是承灾体两个重要的品质属性,由区域自然系统和 也不能归纳为一个连续体的端点,应该强调两者之社会经济系统来决定,二者互相影响,贯穿于灾前灾 间直接且紧密的联系;恢复力和脆弱性可以呈正相中灾后各个环节。由于经济水平、区域政策、人口结 关性,恢复力由低变高的同时,脆弱性也由低变高;构和数量、文化差异等的存在,脆弱性和恢复力区域 恢复力和脆弱性亦可呈负相关性,当恢复力由低变差异亦十分明显,这使得具有相同致灾强度的致灾 高时,脆弱性由高变低。双螺旋结构形象地强调了因子发生后,造成的影响迥然不同。明确识别风险 脆弱性和恢复力不可分离的关系 和客观量度区域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恢复力,可使区 为了更清楚地界定灾害恢复力,我们认为可从域管理者有足够科学依据来规划如何避免或尽量减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或静态和动态两部分)来进小灾害造成的不利后果。 2 0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hrs. cnki. net公认和统一的定义 ,不同研究者都根据自己研究的 需要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恢复力与脆弱性的关系仍 处于模糊状态。 2 灾害恢复力与脆弱性的关系 在当前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中 ,脆弱性 和恢复力研究通常都是同时进行的 ,虽然对灾害脆 弱性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更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 早期的脆弱性研究中大部分脆弱性定义中包括恢复 力 ,如 Kasperson提出脆弱性指个体因为暴露于外界 压力而存在的敏感性 ,以及个体调整、恢复或进行根 本改变 (如变为新系统或自我耗散 )的能力 [ 25 ]。由 于脆弱性定义的混乱和不统一 ,以及对恢复力的理 解加深 ,恢复力逐渐从脆弱性定义中分离出来 ,如 Buckle等 [ 19 ]所做的澳大利亚应急管理 ( EMA )中脆 弱性和恢复力定性评估工作等。当前对恢复力和脆 弱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大类观点 : Folke [ 26 ]等少 数学者认为恢复力和脆弱性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脆 弱性是承灾体被破坏的可能性 ,它的反面是承灾体 抵御和恢复的能力 ,即恢复力 ;如果承灾体是脆弱 的 ,那就同时反映了它的低恢复力 ,反之亦然。很显 然 ,用互反性概括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关系并不合理。 譬如某一家户频繁受到水淹 ,损失颇大 ,水灾脆弱性 大 ,但家户在灾后及时得到政府救济金或社会援助 等 ,所以自我恢复能力很强 ,很快进入灾后正常的生 产生活。可见 ,该家户的脆弱性和恢复力之间并没 有呈现必然的反相关系。 Buckle等 [ 19 ]认为恢复力和脆弱性都是由多个 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它们同是事物的属性 但不是全部 ,在这些因素中对恢复力起主导作用的 是 :对减灾资源的可获取性和经济安全 ;解决问题或 进行决策的知识和技能 ;获取系统的恢复力是一种 积极的减灾行为 ,减少脆弱性只是由此产生的一种 反应性结果 ;脆弱性和恢复力两者就像一个双螺旋 结构 ,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时空尺度中交叉 ,所以它 们是不可分离的 ,既不能简单视为硬币的正反两面 , 也不能归纳为一个连续体的端点 ,应该强调两者之 间直接且紧密的联系 ;恢复力和脆弱性可以呈正相 关性 ,恢复力由低变高的同时 ,脆弱性也由低变高 ; 恢复力和脆弱性亦可呈负相关性 ,当恢复力由低变 高时 ,脆弱性由高变低。双螺旋结构形象地强调了 脆弱性和恢复力不可分离的关系。 为了更清楚地界定灾害恢复力 ,我们认为可从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或静态和动态两部分 )来进 行区分。这里 ,广义的灾害恢复力包括系统抵抗致 灾因子打击的能力 (静态部分 )和灾后恢复的能力 (动态部分 )两个方面 ,所以抵抗力包含在广义的恢 复力概念中 ;而狭义的灾害恢复力则只包括系统灾 后调整、适应、恢复和重建的能力 ,可以由恢复速度、 恢复到新的稳定水平所需时间和恢复后水平等变量 来表征。在确定恢复后水平时应动态地考虑灾前水 平在恢复的时间段内若以原来正常发展速度应达到 的水平 ,而不是静态地和灾前水平比较。这样就将 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定义明确区分开来。就其狭义的 内涵而言 ,脆弱性是一种状态量 ,反映灾害发生时系 统将致灾因子打击力转换成直接损失的程度 ,所以 脆弱性研究主要是为灾前的减灾规划服务的 ;而恢 复力则是一种过程量 ,反映了灾情已经存在的情况 下 ,社会系统如何自我调节从而消融间接损失并尽 快恢复到正常的能力 (即恢复力是以灾情为起始点 来发挥其作用的 ) ,所以恢复力研究主要用于灾后 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 ,主要目的在于确定从什么方 面入手进行恢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找出 恢复力建设的薄弱环节及灾后高效恢复的措施和途 径。需要说明的是 ,恢复力概念在系统没有被完全 损坏前适应 ,而在完全损坏时则用重建能力来表达。 正如上述 ,灾害恢复力的研究必须在灾害系统 中来进行。本文总结归纳灾害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如下 :一个地区在灾害发生前存在着潜 在的致灾因子 ,人类面对致灾因子时具有一定的脆 弱性 ,脆弱性越高意味着风险越大 ,可能造成的灾害 损失也越大 ,而恢复力大小决定了实际的灾情 ,恢复 力大的地区能够降低可能的灾害损失 ,及时从灾害 中恢复到正常状态 ,恢复力小的地区则正好相反。 另外由于系统调整、适应和学习能力的存在 ,恢复力 对下一次灾害也将产生正面影响 ,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做好备灾响应、改进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从而 进一步提高脆弱性 ,降低风险 ,即恢复力对灾害系统 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所以脆弱性和恢复力可看成 是承灾体两个重要的品质属性 ,由区域自然系统和 社会经济系统来决定 ,二者互相影响 ,贯穿于灾前灾 中灾后各个环节。由于经济水平、区域政策、人口结 构和数量、文化差异等的存在 ,脆弱性和恢复力区域 差异亦十分明显 ,这使得具有相同致灾强度的致灾 因子发生后 ,造成的影响迥然不同。明确识别风险 和客观量度区域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恢复力 ,可使区 域管理者有足够科学依据来规划如何避免或尽量减 小灾害造成的不利后果。 412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1卷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