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22 工程科学学报,第42卷,第9期 示颗粒相对速度与接触点滑移速度 利用PFC2D中的Fish语言输出不同放矿次数 墙体是与颗粒相互作用的具有任意可定义接 下散体介质体系内接触的编号、大小、位置坐标 触属性的一个平面,在P℉C程序中通过赋予墙体 等信息.基于以上3个判据,利用Matlab软件编制 如表1所示的刚度、摩擦系数等性质,生成了可以 力链识别程序,遍历散体介质体系内所有接触,实 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多边形,这些多边形即是数值 现力链的自动检索及识别 模型的边界条件,它们将矿石颗粒约束在由其围 3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演化机制 成的区域范围内 3.1力链形态演化规律 2力链的程序识别 基于大量放矿同步充填无顶柱留矿采矿法数 力链形成需要满足3个条件s-2刃:(1)接触力 值试验模型,利用PFC编制Fish语言模拟柔性隔 大小必须大于体系内平均接触力:(2)相邻接触之 离层下多漏斗放矿过程,每放出一定量的矿石颗 间的夹角必须小于等于角度阈值:(3)组成力链 粒,记录并输出矿石颗粒信息,并利用P℉C2D中的 的颗粒个数必须大于等于3. Geometry命令,将散体介质体系内的强接触进行 根据以上3个成链条件,对于力链识别设置 可视化,如图2所示 3个判据: (1)接触力判据 散体介质体系内平均接触力大小: F=2F (2) N 式中,F为平均接触力的大小,N为颗粒总数,F为 模型内颗粒接触力, The first ore drawing The fifth ore drawing 接触力判据为: F≥F (3) (2)接触角判据 在离散元模型中,接触为颗粒中心点之间的 连线,假如颗粒A、B、C之间存在两个接触,颗粒 A、B之间的接触为AB,其法向量为(a4B,B4B),颗 The ninth ore drawing The twelfth ore drawing 粒B、C之间的接触为BC,其法向量为(aaC,PC), 图2力链宏观分布特征 接触AB与接触BC之间的夹角: Fig.2 Macroscop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ce chain QABOBC BABBBC 6=arccos (4) Va候B+陨a'Vaac+哈c 图2为多漏斗放矿过程中散体介质体系内力 链的分布情况,图中蓝色线条为接触力大于散体 颗粒成链的角度阈值: 介质体系内平均接触力的接触.由于接触力大于 4 (5) 散体介质体系内平均接触力的接触仅仅满足颗粒 成链的接触力判据,所以图中显示的力链较实际情 式中,(Z为模型内颗粒的平均配位数 况偏多:但是这对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的宏观分布 颗粒成链的接触角判据为: 特征影响较小,因此其可以代表大量放矿同步充 0≤0e (6) 填过程中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的整体分布特征. (3)力链长度判据 由图2可知,放矿初期,力链主要集中在隔离 一条力链上颗粒的个数必须大于等于3,接触的 层下方,力链分布较为均匀,力链网络空隙较大; 个数必须大于等于2,所以颗粒成链的长度判据为: 随着矿石颗粒的持续放出,隔离层同步弯曲下沉, L=Ne+1≥3 (7) 隔离层上方力链逐渐增多,隔离层下方力链逐渐 式中,L为力链的长度,即一条力链上所含颗粒的 减少,力链主要集中在模型中部,力链网络空隙较 个数;N。为接触的个数,即一条力链上所含接触的 大,存在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放矿后期,隔离层 个数 上部力链占据主导地位,且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示颗粒相对速度与接触点滑移速度. 墙体是与颗粒相互作用的具有任意可定义接 触属性的一个平面,在 PFC 程序中通过赋予墙体 如表 1 所示的刚度、摩擦系数等性质,生成了可以 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多边形,这些多边形即是数值 模型的边界条件,它们将矿石颗粒约束在由其围 成的区域范围内. 2    力链的程序识别 θc 力链形成需要满足 3 个条件[25−27] :(1)接触力 大小必须大于体系内平均接触力;(2)相邻接触之 间的夹角必须小于等于角度阈值 ;(3)组成力链 的颗粒个数必须大于等于 3. 根据以上 3 个成链条件,对于力链识别设置 3 个判据: (1)接触力判据. 散体介质体系内平均接触力大小: F¯ = ∑ F N (2) 式中, F¯为平均接触力的大小,N 为颗粒总数,F 为 模型内颗粒接触力. 接触力判据为: F ⩾ F¯ (3) (2)接触角判据. 在离散元模型中,接触为颗粒中心点之间的 连线,假如颗粒 A、B、C 之间存在两个接触,颗粒 A、B 之间的接触为 AB,其法向量为(αAB,βAB),颗 粒 B、C 之间的接触为 BC,其法向量为(αBC,βBC), 接触 AB 与接触 BC 之间的夹角: θ = arccos |αABαBC +βABβBC| √ α 2 AB +β 2 AB · √ α 2 BC +β 2 BC (4) 颗粒成链的角度阈值: θc = 180 ⟨Z⟩ (5) 式中, ⟨Z⟩ 为模型内颗粒的平均配位数. 颗粒成链的接触角判据为: θ ⩽ θc (6) (3)力链长度判据. 一条力链上颗粒的个数必须大于等于 3,接触的 个数必须大于等于 2,所以颗粒成链的长度判据为: L = Nc +1 ⩾ 3 (7) 式中,L 为力链的长度,即一条力链上所含颗粒的 个数;Nc 为接触的个数,即一条力链上所含接触的 个数. 利用 PFC2D 中的 Fish 语言输出不同放矿次数 下散体介质体系内接触的编号、大小、位置坐标 等信息. 基于以上 3 个判据,利用 Matlab 软件编制 力链识别程序,遍历散体介质体系内所有接触,实 现力链的自动检索及识别. 3    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演化机制 3.1    力链形态演化规律 基于大量放矿同步充填无顶柱留矿采矿法数 值试验模型,利用 PFC 编制 Fish 语言模拟柔性隔 离层下多漏斗放矿过程,每放出一定量的矿石颗 粒,记录并输出矿石颗粒信息,并利用 PFC2D 中的 Geometry 命令,将散体介质体系内的强接触进行 可视化,如图 2 所示. 图 2 为多漏斗放矿过程中散体介质体系内力 链的分布情况,图中蓝色线条为接触力大于散体 介质体系内平均接触力的接触. 由于接触力大于 散体介质体系内平均接触力的接触仅仅满足颗粒 成链的接触力判据,所以图中显示的力链较实际情 况偏多;但是这对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的宏观分布 特征影响较小,因此其可以代表大量放矿同步充 填过程中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的整体分布特征. 由图 2 可知,放矿初期,力链主要集中在隔离 层下方,力链分布较为均匀,力链网络空隙较大; 随着矿石颗粒的持续放出,隔离层同步弯曲下沉, 隔离层上方力链逐渐增多,隔离层下方力链逐渐 减少,力链主要集中在模型中部,力链网络空隙较 大,存在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放矿后期,隔离层 上部力链占据主导地位,且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 The first ore drawing The fifth ore drawing The ninth ore drawing The twelfth ore drawing 图 2    力链宏观分布特征 Fig.2    Macroscop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ce chain · 1122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2 卷,第 9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