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世胄蹑高位 (左思《》)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苏轼《江城子》中的词句“ ”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李因工作业绩不好,情绪失落,朋友鼓励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B.班级球队冲击冠军,同学们拉出横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队员们加油。 C.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其不要再工作 D.高考前夕,班主任在班级贴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标语激励大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 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 ①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 ②依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比喻 ③可是一个人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④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 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①②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 马薇薇 ①安全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 寻找替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②什么叫“谴贲受害者”?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 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 有应得的一面。这种现象就叫做“谴责受害者”。 ③最常见的就是每当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说:“唉,所以女生穿着打扮,真的要保守 点儿,不然太危险啦。”这些话,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一一如果不是你穿着太暴露 晚上不回家、交友太随便,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④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其实,这不是因 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来,她的研究主 题恰好就是人们对受害者的谴贲心态,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 生了。当时,法恩刚生完小孩不久,推着婴儿车在家周围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她遇到了一位跟自己年纪 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感伤。聊起来才知道,后者刚经历丧子之痛。然而,在这位女士诉说 伤心往事的时候,法恩坦承,她没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一你这位妈妈,当 时肯定哪里疏忽了,才导致孩子夭折 ⑤所以,同样是母亲,本来应该感同身受,但是法恩却不可遏制地表现出一种攻击心态,这是面对恐惧 时自保的本能在作祟。这种恐惧感强烈到,即使一辈子都在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的专家,也会在轮到自己的 时候,表现出“谴贲受害者”的态度。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因为不能允许自己想 到这是自己,或者家人和朋友也可能遇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出跟自己以及关心的1 崇明区 2020 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世胄蹑高位, 。(左思《》)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苏轼《江城子》中的词句“ , ”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小李因工作业绩不好,情绪失落,朋友鼓励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B.班级球队冲击冠军,同学们拉出横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队员们加油。 C.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其不要再工作。 D.高考前夕,班主任在班级贴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标语激励大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 , , , , 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 ①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 ②依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比喻 ③可是一个人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 ④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 二、阅 读 7 0 分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谴 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 马薇薇 ①安全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 “寻找替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②什么叫“谴责受害者”?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 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 有应得的一面。这种现象就叫做“谴责受害者”。 ③最常见的就是每当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说:“唉,所以女生穿着打扮,真的要保守 一点儿,不然太危险啦。”这些话,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如果不是你穿着太暴露、 晚上不回家、交友太随便,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④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其实,这不是因 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来,她的研究主 题恰好就是人们对受害者的谴责心态,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 生了。当时,法恩刚生完小孩不久,推着婴儿车在家周围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她遇到了一位跟自己年纪 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感伤。聊起来才知道,后者刚经历丧子之痛。然而,在这位女士诉说 伤心往事的时候,法恩坦承,她没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你这位妈妈,当 时肯定哪里疏忽了,才导致孩子夭折。 ⑤所以,同样是母亲,本来应该感同身受,但是法恩却不可遏制地表现出一种攻击心态,这是面对恐惧 时自保的本能在作祟。这种恐惧感强烈到,即使一辈子都在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的专家,也会在轮到自己的 时候,表现出“谴责受害者”的态度。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因为不能允许自己想 到这是自己,或者家人和朋友也可能遇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出跟自己以及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