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56· 工程科学学报,第40卷,第4期 图1不同提升气体流量下真空室内的气泡存在形式.(1)1500Lmin1:(2)2000L·mim1:(3)2500L·min1:(4)3000L·min1:(5) 3500 Lmin-:(6)4000Lmin-1 Fig.1 Types of bubbles in different lifting gas flows:(1)1500L.min-(2)2000 L.min-:(3)2500 L.min-1:(4)3000L*min-1:(5)3500 L'min-1:(6)4000 L.min-1 加在2000L·min-1时气泡开始出现聚合,聚合后的 26 气泡仍具有单独气泡的形状.当提升气体量进一步 25 增加达到2500L·min-时气泡进一步聚合在一起, 24 真空室内小气泡数量增多.在3000Lmin1时,大气 23 泡聚集在一起形状开始发生显著改变.当提升气体 量达到3500L·min-1后,大气泡破碎带来真空室内 21 20 提并汽体流量 扰动.提升气体量进一步增加,真空室内气泡间碰 1500Lmin ◆-2500L·min 撞破碎越剧烈. 9 -▲-3500L·minl 2.1上升管含气率 18 随着真空室液面高度升高,气泡上升空间增加, 40 80 100 120 真空室液面高度mm 上升速度增加,易脱离上升管.所以上升管内的含 图2上升管内的含气率与真空室液面高度间的关系 气率会不断下降,但是变化幅度较小,在1.5%以 Fig.2 Relation between the liquid level and gas fraction in the up 内.并且在不同液面高度范围内,含气率变化趋势 leg 也不同. H循环反应器内气泡在上升管内的运动状态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真空室液面高于80mm 是两相流在圆管的流动过程的延续,会随含气量的 时,真空室液面的高度不再是影响上升管内气液两 变化发生碰撞和聚合.当气泡进入真空室中,气泡 相流状态的主要因素.而吹气量作为影响含气率的 的运动状态与上升管内的运动状态同步.由图2可 主要因素,会直接影响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状态 以看出随着真空室液面的增加,上升管内的含气率 真空室液面高度在50~80mm范围内,对上升管内 逐渐减少.但是真空室液面增高,气泡运动行程可 含气率的影响比较显著.所以在控制优化Ar气泡 以分布的区域增加,与钢液作用时间增加.而在上脱碳过程时,应控制真空室液面高度在此范围内,配 升管内停留时间降低,则引起含气率下降.50mm 合吹气量,寻找最优的精炼参数. 和80mm是两个分界点,含气率在两处的变化曲线 图3为真空室液面高度为50、80和110mm条 斜率发生改变,对应真空室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形 件下时吹气量对上升管内含气率的影响.从图中可 式也发生改变.表3总结归纳真空室内液面高度对 以看出,随着吹气量增加上升管内的含气率逐渐上 含气率及气液两相流分布规律的影响关系. 升,上升管内的含气率的变化范围为16%~22%工程科学学报,第 40 卷,第 4 期 图 1 不同提升气体流量下真空室内的气泡存在形式. ( 1) 1500 L·min - 1 ; ( 2) 2000 L·min - 1 ; ( 3) 2500 L·min - 1 ; ( 4) 3000 L·min - 1 ; ( 5) 3500 L·min - 1 ; ( 6) 4000 L·min - 1 Fig. 1 Types of bubbles in different lifting gas flows: ( 1) 1500 L·min - 1 ; ( 2) 2000 L·min - 1 ; ( 3) 2500 L·min - 1 ; ( 4) 3000 L·min - 1 ; ( 5) 3500 L·min - 1 ; ( 6) 4000 L·min - 1 加在 2000 L·min - 1时气泡开始出现聚合,聚合后的 气泡仍具有单独气泡的形状. 当提升气体量进一步 增加达到 2500 L·min - 1时气泡进一步聚合在一起, 真空室内小气泡数量增多. 在 3000 L min - 1时,大气 泡聚集在一起形状开始发生显著改变. 当提升气体 量达到 3500 L·min - 1后,大气泡破碎带来真空室内 扰动. 提升气体量进一步增加,真空室内气泡间碰 撞破碎越剧烈. 2. 1 上升管含气率 随着真空室液面高度升高,气泡上升空间增加, 上升速度增加,易脱离上升管. 所以上升管内的含 气率会不断下降,但是变化幅度较小,在 1. 5% 以 内. 并且在不同液面高度范围内,含气率变化趋势 也不同. RH 循环反应器内气泡在上升管内的运动状态 是两相流在圆管的流动过程的延续,会随含气量的 变化发生碰撞和聚合. 当气泡进入真空室中,气泡 的运动状态与上升管内的运动状态同步. 由图 2 可 以看出随着真空室液面的增加,上升管内的含气率 逐渐减少. 但是真空室液面增高,气泡运动行程可 以分布的区域增加,与钢液作用时间增加. 而在上 升管内停留时间降低,则引起含气率下降. 50 mm 和 80 mm 是两个分界点,含气率在两处的变化曲线 斜率发生改变,对应真空室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形 式也发生改变. 表 3 总结归纳真空室内液面高度对 含气率及气液两相流分布规律的影响关系. 图 2 上升管内的含气率与真空室液面高度间的关系 Fig. 2 Relation between the liquid level and gas fraction in the up leg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当真空室液面高于 80 mm 时,真空室液面的高度不再是影响上升管内气液两 相流状态的主要因素. 而吹气量作为影响含气率的 主要因素,会直接影响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状态. 真空室液面高度在 50 ~ 80 mm 范围内,对上升管内 含气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所以在控制优化 Ar 气泡 脱碳过程时,应控制真空室液面高度在此范围内,配 合吹气量,寻找最优的精炼参数. 图 3 为真空室液面高度为 50、80 和 110 mm 条 件下时吹气量对上升管内含气率的影响. 从图中可 以看出,随着吹气量增加上升管内的含气率逐渐上 升,上升管内的含气率的变化范围为 16% ~ 22% · 654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