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粘流态转变。沥青应在粘流态下纺丝成形。·在粘流态的温度区间,应找出适当的纺丝温度。 若温度偏低,沥青的表面张力大,粘度大,沥青丝易于弹回,缩成球状。若温度偏高,沥青 粘度过低,也不易纺成均匀连续的丝。此温度的选择还与纺丝压力和纺丝速度有关。 经过多次摸索,在我室自制的纺丝装置上找出了合适的纺丝条件:沥青的加热温度应在 220~320°C范围内,所用纺丝压力应在0.3~0.6MPa范围内,纺丝速度最高可达930m/min, 纺丝直径约为10~20um[41。在与此大体相似的条件下,用离心甩丝机也可连续甩成沥青短 丝, (3)沥背纤维的不熔化(预氧化)处理:纺制成的沥青长丝或甩制成的沥青短丝,强度 很低,而且很脆,需要经过不熔化处理(预氧化)。处理的目的是将热塑性的沥青丝转变为 不熔化的预氧化纤维(耐炎纤维),以便进一步作高温碳化处理。对于预氧化处理制度,我 们曾进行过多次探索,包括使用气态或液态氧化剂,最后找出了在空气中加热预氧化处理的 工艺,所用加热速度范围为:1~3°C/min。 纤维预氧化处理后,还要进行碳化处理,以期最终得到碳纤维。碳化处理在高纯氨或氢 气氛中进行,所用加热速度为10C/min,最高加热温度不超过1200°C。 经过碳化处理得到的碳纤维,裁面为圆形,直径约为7~154m。其抗拉强度长丝平均为 686.5MPa以上,离心甩制所得短丝抗张强度平均约在392.3MPa以上o 图2为碳纤维长丝及短丝的扫描电镜图片。 10m 27m 图2碳T维的扫描电镜图()长丝(b)短丝 Fig.2 SEM images of carbon fibres (a)long fibres (b)short fibres 按此工艺制作的碳纤维将在二三年内在国内投入生产。 参考文款 1G.皮亚蒂编,赵渠森,伍临尔译。复合材料进展,科学出版社(1984) 2 Piggott M R.Load-Bearing Fibre Composites,Pergramon Press,1980 3范晓波,姜荣跃、余宗森。用于制造碳纤维的石油系沥青感温特性的初步探素。北 京钢铁学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室(1986) 4范晓波、姜荣跃、张崇方、余宗森、减敏珠。石油沥青纺丝工艺的初步探讨,北京 钢铁学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室(1986) 367粘流态转 变 。 沥 青应在粘流态下 纺丝 成形 。 在粘流态的温度区 间 , 应找 出适 当的纺丝温度 。 若 温度偏 低 , 沥 青的表面张 力大 , 粘 度大 , 沥 青丝 易于弹回 , 缩 成球状 。 若温度偏高 , 沥 青 粘 度 过低 , 也不 易纺 成 均 匀连 续的丝 。 此 温度 的选择还与纺丝压 力和 纺丝速 度有关 。 经 过 多次摸 索 , 在我 室 自制 的纺丝 装置上 找 出了合适 的纺丝 条件 沥 青的加 热温度应 在 一 “ 范 围 内 , 所 用 纺丝压力应在 一 范 围内 ,纺丝速 度最高 可达 〕 , 纺 丝 直径 约为 一 拼 〔 ‘ 〕 。 在与此 大体相 似的 条件下 , 用 离心 甩丝 机 也可 连 续甩 成沥 青短 丝 。 沥 青纤 维 的不熔化 预氧化 处理 纺制 成的沥 青 长丝或 甩制 成的沥 青短丝 , 强 度 很 低 , 而且 很 脆 , 需要 经过不 熔化处 理 预氧化 。 处理 的 目的是将热 塑性的沥 青丝 转 变为 不熔 化 的预氧化纤 维 耐炎纤维 , 以 便进一 步作高温碳 化处理 。 对于预氧化处理 制度 , 我 们 曾进 行过 多次探索 , 包括使 用气态或 液态氧化剂 , 最后找 出了在空气 中加热预氧化处理 的 工 艺 , 所 用加热速度范 围为 “ 。 纤维预氧化处 理 后 , 还要进行碳 化处理 , 以期 最终得到碳 纤维 。 碳 化处理 在高纯氮或氛 气氛中进行 , 所 用加 热速 度 为 “ , 最高加热温度不 超过 。 经 过碳 化处理 得 到 的碳 纤维 , 截 面为圆形 , 直径约为 拼 。 其 抗拉强度长丝平 均为 以上 , 离心 甩制所得短 丝 抗张强 度平 均约 在 以上 。 图 为碳 纤 维长丝 及短 丝 的扫描 电镜 图片 。 图 碳 汗维的 扫描 电镜 图 长 丝 短 丝 宜 按 此 工艺制作的碳纤维将 在二三年内在国内投入生产 。 参 考 文 献 皮亚 蒂编 , 赵 渠森 , 伍 临尔译 复合材料进展 , 科学 出版社 一 打 玄 川 ‘ , 一 范晓 波 姜荣跃 余宗森 用 于制造碳 纤维的石 油系沥 青感 温特性 的初步 探 索 。 北 京 钢铁 学 院 碳 纤维及 复合材料 研究室 范晓 波 、 姜荣 跃 、 张崇 方 、 余宗森 、 减敏珠 石 油沥 青纺丝 工艺的初步探 讨 , 北 京 纲铁学院 碳 纤维及 复合材料 研究室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