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 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9、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 度的比值 20、地震系数: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21、抗震防线:在抗震体系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各部分。当某部分结 构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地震作用。 2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5,()=',)/V(),第1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 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ⅰ层按罕遇地震动参 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2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 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24、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 或岩层顶的距离。 25、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 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三、判断题 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 2.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i) 3.抗震结构在设计时,应保证有一定的强度、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延性(ⅰ) 4.设防烈度小于8度时,可不考虑结构物场地范围内发震断裂的影响(√) 5.当饱和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可初步判为不液化土(√) 6.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只能适用于弹性体系 (√) 7.地震作用下,绝对刚性结构的绝对加速度反应应趋于零 (i)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 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9、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 度的比值 20、地震系数: 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21、抗震防线: 在抗震体系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各部分。当某部分结 构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地震作用。 2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i) V (i)/V (i) y y e ,第 i 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 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 i 层按罕遇地震动参 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2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 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24、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坚硬土层 或岩层顶的距离。 25、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 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三、判断题 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 √ ) 2.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 ¡ ) 3.抗震结构在设计时,应保证有一定的强度、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延性 ( ¡ ) 4.设防烈度小于 8 度时,可不考虑结构物场地范围内发震断裂的影响 ( √ ) 5.当饱和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可初步判为不液化土( √ ) 6.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只能适用于弹性体系 ( √ ) 7.地震作用下,绝对刚性结构的绝对加速度反应应趋于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