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据介绍,以后各年度的额度指标将逐年具体确定。 那么,调控以后效果将有怎样的评估?市交通委谨慎表示,在加大交通发展和需求管理 的双重影响下,能够有效遏制迅速恶化的交通拥堵趋势,将2011年底交通拥堵指数控制在 7.0左右:早晚高峰期间主要干道交通运行速度保持在20公里/小时左右。 指标如何配置? 车辆增长总量受到控制,指标如何配置呢?会不会最后是“只限了个人,限不了公家”? 实施细则明确:北京本市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根据单位、 个人均需申请到指标才能上车牌的新规,这显然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属公车将 “零增长”。控制小客车数量,北京市属公车作出了表率。 在明年24万辆的小客车指标中,北京市的配置方案保障公众权益,把“大头”分给了 个人:个人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88%,营运小客车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2%, 其他单位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10%。 对于个人而言,申请指标需三个条件:住本市、在本地无小车、有驾照。 “住所地在北京市”,既包括了北京市户籍人员、驻京部队现役军人和现役武警,也包 括了持有有效身份证件并在京居住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华侨及外籍人员,持有有效《北 京市工作居住证》的非北京市户籍人员,持有北京市有效暂住证明且连续五年以上在北京市 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市户籍人员。个体工商户申请指标的,也按照个人的有 关规定执行。 2007年,北京市放开政策,非京籍人士可在京买车上牌,这一政策广受好评。记者了 解到,目前非京籍人士有车137.5万辆,接近总量的1/3。现在,在北京上牌有“门槛”了, 但大门依旧敞开! 对于外人看来“财大气粗”的企事业单位来说,购车也不易了。按新规,个人和单位都 需先申请编码,再参加摇号。企业必须上一年度缴纳入库增值税、营业税总额合计在5万元 以上的,每年才可申请1个编码,每增加50万元可增加1个编码,总数不得超过8个。 至于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每年只可以申请1个编码。 申请如何操作? 从下月开始,北京市的小客车指标管理机构将在26日组织摇号,公证机构依法予以公 证。 北京市设计的流程是,个人或单位先提出申请,获取申请编码:经审核合格后,确认申 请编码为有效编码,参加摇号:通过摇号方式获得指标编码。有了指标编码,才能办理小客 车登记、上牌等程序。据介绍,以后各年度的额度指标将逐年具体确定。 那么,调控以后效果将有怎样的评估?市交通委谨慎表示,在加大交通发展和需求管理 的双重影响下,能够有效遏制迅速恶化的交通拥堵趋势,将 2011 年底交通拥堵指数控制在 7.0 左右;早晚高峰期间主要干道交通运行速度保持在 20 公里/小时左右。 指标如何配置? 车辆增长总量受到控制,指标如何配置呢?会不会最后是“只限了个人,限不了公家”? 实施细则明确:北京本市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根据单位、 个人均需申请到指标才能上车牌的新规,这显然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属公车将 “零增长”。控制小客车数量,北京市属公车作出了表率。 在明年 24 万辆的小客车指标中,北京市的配置方案保障公众权益,把“大头”分给了 个人:个人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 88%,营运小客车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 2%, 其他单位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 10%。 对于个人而言,申请指标需三个条件:住本市、在本地无小车、有驾照。 “住所地在北京市”,既包括了北京市户籍人员、驻京部队现役军人和现役武警,也包 括了持有有效身份证件并在京居住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华侨及外籍人员,持有有效《北 京市工作居住证》的非北京市户籍人员,持有北京市有效暂住证明且连续五年以上在北京市 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市户籍人员。个体工商户申请指标的,也按照个人的有 关规定执行。 2007 年,北京市放开政策,非京籍人士可在京买车上牌,这一政策广受好评。记者了 解到,目前非京籍人士有车 137.5 万辆,接近总量的 1/3。现在,在北京上牌有“门槛”了, 但大门依旧敞开! 对于外人看来“财大气粗”的企事业单位来说,购车也不易了。按新规,个人和单位都 需先申请编码,再参加摇号。企业必须上一年度缴纳入库增值税、营业税总额合计在 5 万元 以上的,每年才可申请 1 个编码,每增加 50 万元可增加 1 个编码,总数不得超过 8 个。 至于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每年只可以申请 1 个编码。 申请如何操作? 从下月开始,北京市的小客车指标管理机构将在 26 日组织摇号,公证机构依法予以公 证。 北京市设计的流程是,个人或单位先提出申请,获取申请编码;经审核合格后,确认申 请编码为有效编码,参加摇号;通过摇号方式获得指标编码。有了指标编码,才能办理小客 车登记、上牌等程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