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762· 工程科学学报,第39卷,第11期 4000 力分布与变形(al,a2),受压损伤(bl,b2)和受拉损 3500 伤(cl,c2)情况,其中(al)~(cl)为板在对应屈服 3000 点时刻,而(a2)~(2)为相应的在最大位移时刻的 2500 情形. 2000 从板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可以看到,两层板的 1500 应力均集中于上半层的右下角和下半层的左上角,随 基础模型 1000 着位移增大,这些部位应力增大并且向板内部扩展,最 全摆栓模型 500 竖向组合模型 终在各半层板中形成对角挤压的效果,这一点从其受 压损伤情况也可以看到.如图(b1)所示,在对应屈服 10 20 3040506070 位移mm 点时刻,板的受压损伤集中在上下半层板靠近钢柱的 地方,最后达到最大位移时(b2)其受压损伤区域转移 图14横向组合式模型荷载位移曲线 Fig.14 Displacement-oad curves of horizontal combined model 到各半层板的左上和右下角以及二层下半层板的下 (a) b) 应力Pa 应力Pa ■2.350x10 2.350x10 2.154×10㎡ 2.155×10 1.959×10 1.960x10 1.763×10 -1.764×10 1.567×10 1.569x10 1.372×10° 1.374x10 1.176×10° 1.179x10 9.805x10 9.833×107 7848x10 7,880×107 5.892x10 5.927×10 3.935×10 3.975×10 1.979×10 2.022×10 2.204×10 6.919x10 图15横向组合式模型钢框架Mss应力分布和变形图.(a)结构达到屈服点:(b)加载位移达到最大 Fig.15 Mises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steel frame with horizontal combined model:(a)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yield point;(b)the structure rea- ches the maximum load displacement 部,但是整体上看,该模型混凝土板受压损伤的面积远 的屈服点,这与其混凝土板的受拉破坏有关.全螺栓 小于竖向组合式模型和全螺栓模型等. 模型的最大承载力和三边螺栓模型相比有了较为明 因此可以认为其混凝土板的抗压能力没有充分利 显的提高,这得益于全螺栓模型中更有效和更加合 用,这也是其承载力较其它两个模型较小的原因.从 理均匀的传力路径.全螺栓模型可以使更多区域的 混凝土板的受拉损伤来看,在对应屈服点的时刻 混凝土板参与受力过程中,其利用率得到了提高,这 (c1),其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上半板的左侧和下半板 也是其具有更大承载力的重要原因,而且全螺栓模 的右侧:在达到最大加载位移时刻(2),受拉损伤的 型中使用了较多的钢板连接,其结构的延性更为 区域逐渐转移到一二层上半板的上边和二层下半板的 理想 下边,但是和竖向组合式模型相比,其损伤区域远远小 (2)竖向组合式模型具有较好的初始刚度和整 于后者.横向组合式模型不能有效地将力从钢框架传 体承载力,在两块板之间也主要依靠挤压有效地进 递到混凝土板中,因此其板损伤较小,应力分布不均 行了力的传递,在钢框架与混凝土板之间的传力上 匀,使之承载力小于前者 和全螺栓模型基本类似.总体来说,竖向组合式模型 具有和全螺栓模型近似的受力性能,而且还具有方 5结论 便运输与安装的优点,因此建议优先采用竖向组合 本文通过对组合式钢框架内填预制RC墙结构进 连接方式 行了受力性能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3)横向组合式模型受力性能较差,初始刚度和 (1)全螺栓和三边螺栓模型同样具有较为明显 最终承载力均小于竖向组合式模型.由于上下两个板工程科学学报,第 39 卷,第 11 期 图 14 横向组合式模型荷载位移曲线 Fig. 14 Displacement-load curves of horizontal combined model 力分布与变形( a1,a2) ,受压损伤( b1,b2) 和受拉损 伤( c1,c2) 情况,其中( a1) ~ ( c1) 为板在对应屈服 点时刻,而( a2) ~ ( c2) 为相应的在最大位移时刻的 情形. 从板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可以看到,两层板的 应力均集中于上半层的右下角和下半层的左上角,随 着位移增大,这些部位应力增大并且向板内部扩展,最 终在各半层板中形成对角挤压的效果,这一点从其受 压损伤情况也可以看到. 如图( b1) 所示,在对应屈服 点时刻,板的受压损伤集中在上下半层板靠近钢柱的 地方,最后达到最大位移时( b2) 其受压损伤区域转移 到各半层板的左上和右下角以及二层下半层板的下 图 15 横向组合式模型钢框架 Mises 应力分布和变形图 . ( a) 结构达到屈服点; ( b) 加载位移达到最大 Fig. 15 Mises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steel frame with horizontal combined model: ( a)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yield point; ( b)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load displacement 部,但是整体上看,该模型混凝土板受压损伤的面积远 小于竖向组合式模型和全螺栓模型等. 因此可以认为其混凝土板的抗压能力没有充分利 用,这也是其承载力较其它两个模型较小的原因. 从 混凝土 板 的 受 拉 损 伤 来 看,在 对 应 屈 服 点 的 时 刻 ( c1) ,其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上半板的左侧和下半板 的右侧; 在达到最大加载位移时刻( c2) ,受拉损伤的 区域逐渐转移到一二层上半板的上边和二层下半板的 下边,但是和竖向组合式模型相比,其损伤区域远远小 于后者. 横向组合式模型不能有效地将力从钢框架传 递到混凝土板中,因此其板损伤较小,应力分布不均 匀,使之承载力小于前者.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组合式钢框架内填预制 RC 墙结构进 行了受力性能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1) 全螺栓和三边螺栓模型同样具有较为明显 的屈服点,这与其混凝土板的受拉破坏有关. 全螺栓 模型的最大承载力和三边螺栓模型相比有了较为明 显的提高,这得益于全螺栓模型中更有效和更加合 理均匀的传力路径. 全螺栓模型可以使更多区域的 混凝土板参与受力过程中,其利用率得到了提高,这 也是其具有更大承载力的重要原因,而且全螺栓模 型中使 用 了 较 多 的 钢 板 连 接,其 结 构 的 延 性 更 为 理想. ( 2) 竖向组合式模型具有较好的初始刚度和整 体承载力,在两块板之间也主要依靠挤压有效地进 行了力的传递,在钢框架与混凝土板之间的传力上 和全螺栓模型基本类似. 总体来说,竖向组合式模型 具有和全螺栓模型近似的受力性能,而且还具有方 便运输与安装的优点,因此建议优先采用竖向组合 连接方式. ( 3) 横向组合式模型受力性能较差,初始刚度和 最终承载力均小于竖向组合式模型. 由于上下两个板 · 267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