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马说》(韩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 【书】古代书信的一种。《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中国 (一)春秋时期 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f家学派创始人,后世 称“圣人”。《论语》是一部鹁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行的书,共20篇,是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它与《孟 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明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2、《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 “比”“兴”《诗经》的第一首诗是《关雎》 3、《左传》相传是叠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情 况,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又叫《春秋左氏传》所学《曹刿论战》记述了长勺之 战的情形。 二)战国 1、孟子名轲,字子奥。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孔子以 后的儒家大师。“孔孟”并称,人们尊称“亚圣”,主张施行仁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 本思想。《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7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首寡助》《生于忧患,列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2、墨子名程,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时期的曼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现存53篇,所学课文《公输》 (三)西汉 1、司马迁字子长,史学家,文学家。人称“太史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世家”主要记诸侯之事,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 涉世家》选自《史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 2、刘向根据蛾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共33篇,共12策,这是一部国别伡史书。《唐雎不辱使命》 四)东汉三国 盂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马说》(韩愈)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诸葛亮) 【书】古代书信的一种。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中 国: (一)春秋时期 1、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 称“圣人”。《论语》是一部辑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它与《孟 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明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2、《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 “比”“兴” 《诗经》的第一首诗是《关雎》 3、《左传》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情 况,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又叫《春秋左氏传》所学《曹刿论战》记述了长勺之 战的情形。 (二)战国 1、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孔子以 后的儒家大师。“孔孟”并称,人们尊称“亚圣”,主张施行仁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 本思想。《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 7 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首寡助》《生于忧患,列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2、墨子 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现存 53 篇,所学课文《公输》 (三)西汉 1、司马迁 字子长,史学家,文学家。人称“太史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 130 篇, 10 表 8 书 12 本纪 30 世家 70 列传,“世家”主要记诸侯之事,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 涉世家》选自《史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 2、刘向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共 33 篇,共 12 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 (四)东汉三国 1、曹操 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