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时) 认识超前、迟后网络的特性: (3)频率法串联(超前, 理解串联(超前、迟后、迟后一超前)校正设 迟后,迟后-超前和PID 计的原理: 6 校正的作用及方法。 掌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串联校正形 式和频率法串联校正的步骤及方法。 认识采样周期的选择。 ()离散系统、信号的采理解采样过程及其数学描述和保持器的作 样与保持 用;掌握采样定理和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 7线 性离 认识采样系统差分方程的形式和差分方程 散控 (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据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和系统脉冲传逆 函数的建立 教学目标 制系 认识离散控制系统的本应 8 统(8(③)离散系统稳定性分析 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 2 学 及稳定误差计算 的求取。 时) 认识采样系统动态性能估算的一般方法和 (4)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 采样周期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析 理螺闭环极占分布与系统动态响应之间的 2 关系 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和研究非线性系统 (1)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1 的意义:掌握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方法。 认识描述函数的求取,多重非线性的描述 函数的求取, 8非 (2)描述函数法 理解描述函数的概念和典型非线性特性的 3 线性 描述函数: 堂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 系统 性、自根分析以及自根参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理论 认识相平面法适用的系统和相轨迹的橱 (8 9 学 (3)相平面法 理解奇点与极限环的概念、分类: 3 时) 理解相轨迹与系统时域响应特征的关系 掌握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4④)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 的措施及非线性特性的 认识改造非线性特性的和利用非线性特书 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应用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 66 时) (3) 频率法串联(超前, 迟后,迟后-超前和 PID) 校正的作用及方法。 认识超前、迟后网络的特性; 理解串联(超前、迟后、迟后—超前)校正设 计的原理; 掌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串联校正形 式和频率法串联校正的步骤及方法。 6 7 线 性离 散控 制系 统(8 学 时) (1) 离散系统、信号的采 样与保持 认识采样周期的选择。 理解采样过程及其数学描述和保持器的作 用;掌握采样定理和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 数。 2 教学目标 8 (2)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认识采样系统差分方程的形式和差分方程 的求解; 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和系统脉冲传递 函数的建立。 2 (3) 离散系统稳定性分析 及稳定误差计算 认识离散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 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 差的求取。 2 (4)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 析 认识采样系统动态性能估算的一般方法和 采样周期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理解闭环极点分布与系统动态响应之间的 关系。 2 8 非 线性 系统 理论 (8 学 时) (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和研究非线性系统 的意义;掌握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方法。 1 教学目标 9 (2) 描述函数法 认识描述函数的求取,多重非线性的描述 函数的求取; 理解描述函数的概念和典型非线性特性的 描述函数; 掌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 性、自振分析以及自振参数的计算。 3 (3) 相平面法 认识相平面法适用的系统和相轨迹的概 念; 理解奇点与极限环的概念、分类; 理解相轨迹与系统时域响应特征的关系; 掌握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3 (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 的措施及非线性特性的 应用 认识改造非线性特性的和利用非线性特性 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1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