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坑式静压桩的施工步骤: 1)先在贴近被托换既有建筑物的一侧,开挖一个长×宽约1.5m×1.0m的竖向导坑,直 挖到比原有基础底面下再深1.5m处 2)再将竖向导坑朝横向扩展到基础梁、承台梁或基础板下,垂直开挖长×宽×深约为 0.8m×0.5m×1.8m的托换坑 3)将桩用千斤顶逐节压入土中,直至桩端到达设计深度或桩阻力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4通过封顶和回填,将桩与既有基础梁浇灌在一起,形成整体连接以承受荷载。对于采 用钢筋混凝土的静压桩,封顶和回填应冋时进行,或先回填后封顶,即从坑底每层回填夯实 至一定深度后,再支模在桩周围浇灌混凝土;对于钢管桩,一般不需在桩顶包混凝土,只需 用素土或灰土回填夯实到顶:回填时通常在封顶混凝土里掺加膨胀剂或预留空隙后填实的方 法(在离原有基础底面80mm处停止浇筑,待养护一天后,再将11的干硬水泥砂浆塞进80mm 的空隙内,用铁锤锤击短木,使在填塞位置的砂浆得到充分捣实成为密实的填充层)。 (2)预压桩 预压桩的设计思路是针对坑式静压桩的施工存在局限而予以改进的。亦即预压桩能阻止 坑式静压桩施工中在撤出千斤顶时压入桩的回弹,阻止压入桩回弹的方法是在撤出千斤顶之 前,在被顶压的桩顶与基础底面之间加进一个楔紧的工字钢。 预压桩的施工方法,其前阶段施工与坑式静压桩施工完全相同。即当钢管桩(或预制钢 筋混凝土桩)达到要求的设计深度,如果是钢管桩管内要灌注混凝土,则需待混凝土结硬后 才能进行预压工作。一般要用两个并排设置的液压千斤顶放在基础底和钢管桩顶面间。两个 千斤顶间要有足够的空位,以便将来安放楔紧的工字钢钢柱,两个液压千斤顶可由小液压泵 手摇驱动。荷载应施加到桩的设计荷载的150%为止。在荷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小时内 沉降不增加才被认为是稳定的),然后截取一段工字钢竖放在两个千斤顶之间,再将铁锤打 紧钢楔,实践经验证明,只要转移10%~15%的荷载,就可有效地对桩进行预压,并阻止 了压人桩的回弹,此时千斤顶已停止工作,并可将其撤出。然后用干填法或在压力不大的情 况下将混凝土灌注到基础底面,最后将桩顶与工字钢柱用混凝土包起来,此时预压桩施工才 告结束。 2、灌浆法 (1)概述 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 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45 坑式静压桩的施工步骤: 1)先在贴近被托换既有建筑物的一侧,开挖一个长×宽约 1.5m×1.0m 的竖向导坑,直 挖到比原有基础底面下再深 1.5m 处; 2)再将竖向导坑朝横向扩展到基础梁、承台梁或基础板下,垂直开挖长×宽×深约为 0.8m×0.5m×1.8m 的托换坑; 3)将桩用千斤顶逐节压入土中,直至桩端到达设计深度或桩阻力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4)通过封顶和回填,将桩与既有基础梁浇灌在一起,形成整体连接以承受荷载。对于采 用钢筋混凝土的静压桩,封顶和回填应同时进行,或先回填后封顶,即从坑底每层回填夯实 至一定深度后,再支模在桩周围浇灌混凝土;对于钢管桩,一般不需在桩顶包混凝土,只需 用素土或灰土回填夯实到顶;回填时通常在封顶混凝土里掺加膨胀剂或预留空隙后填实的方 法(在离原有基础底面80mm处停止浇筑,待养护一天后,再将1:1的干硬水泥砂浆塞进80mm 的空隙内,用铁锤锤击短木,使在填塞位置的砂浆得到充分捣实成为密实的填充层)。 (2)预压桩 预压桩的设计思路是针对坑式静压桩的施工存在局限而予以改进的。亦即预压桩能阻止 坑式静压桩施工中在撤出千斤顶时压入桩的回弹,阻止压入桩回弹的方法是在撤出千斤顶之 前,在被顶压的桩顶与基础底面之间加进一个楔紧的工字钢。 预压桩的施工方法,其前阶段施工与坑式静压桩施工完全相同。即当钢管桩(或预制钢 筋混凝土桩)达到要求的设计深度,如果是钢管桩管内要灌注混凝土,则需待混凝土结硬后 才能进行预压工作。一般要用两个并排设置的液压千斤顶放在基础底和钢管桩顶面间。两个 千斤顶间要有足够的空位,以便将来安放楔紧的工字钢钢柱,两个液压千斤顶可由小液压泵 手摇驱动。荷载应施加到桩的设计荷载的 150%为止。在荷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小时内 沉降不增加才被认为是稳定的),然后截取一段工字钢竖放在两个千斤顶之间,再将铁锤打 紧钢楔,实践经验证明,只要转移 10%~15%的荷载,就可有效地对桩进行预压,并阻止 了压人桩的回弹,此时千斤顶已停止工作,并可将其撤出。然后用干填法或在压力不大的情 况下将混凝土灌注到基础底面,最后将桩顶与工字钢柱用混凝土包起来,此时预压桩施工才 告结束。 2、灌浆法 (1)概述 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 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