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98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过将配重块施加到焊接于节点上的托盘上来模拟结 模型自重及全部加载系统的重量.理论分析表明, 构的静载刀.荷载共分六级来施加,每级荷载大小 这些荷载基本上是按照试验方案分配到每个节点上 见表2.在施加前四级荷载时,直接在托盘上加配重 的@.由于篇幅有限,选取了部分关键的节点位移 块,考虑到安全因素,后几级荷载通过站在吊车上来 和杆件应变来进行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 施加圆.每级荷载加完大约30min,之后等系统稳 对比.节点3位于屋面桁架上弦杆端部位置,节点8 定了开始采集数据. 同样位于屋面桁架上弦杆平面,但更接近屋脊(见 图3(c)). 由图8和图9可知,在前三级荷载作用下位移 都很小,尤其是节点3在第3级荷载作用下为0.82 mm,而节点8在三级荷载作用下为4.47mm,因为 靠近屋脊处的节点施加的荷载值相对要更大且更密 集(节点3和节点8的布置位置见图5).在前五级 荷载作用下,节点3和节点8的位移基本呈线性变 化,且位移值增长平缓,在加载到第6级荷载后,由 图3加载现场 于结构中的承重索全部被拉断,两节点位移都出现 Fig.3 Loading scene 大幅度的增加.从图8和图9中还可以看出,在第6 表2各级荷载大小 级荷载作用下,节点3和节点8的竖直位移值相差 Table 2 Loading levels 很大,节点3只有4.73mm,而节点8的位移值已经 级数 荷载kN 快接近33.67mm.导致如此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第1级 40.40 第2级 80.80 在结构各构件分担荷载不同,越靠近屋脊处受力 第3级 120.12 越大ω 第4级 160.16 由图8和图9可知,试验结果介于有索模型(立 第5级 202.00 体拱架)和无索模型(单拱)之间四,在前三级荷载 第6级 242.40 作用下,试验结果和有索模型基本一样,之后试验结 应变片及位移计布置的原则:根据理论分析结 果逐渐向无索模型结果逼近.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 果,跟踪应力最大杆件应变变化及位移最大节点位 模型在加载过程中,拉索逐渐被拉断,直到最后所有 移变化,并尽可能以此把握整个模型的内力分布及 拉索退出工作,这时的试验模型己经变成了无索 变形情况可.为了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立体拱架结构 模型 的受力机理,本试验布置了较多的单向应变片,由于 由图10和图11可知:节点11和节点12在前 结构完全对称,故基本都布置在结构的左半侧,应变 四级荷载作用下都较小,节点12在第4级荷载作用 片布置平面图见图4,位移计布置见图5. 下位移为8.52mm,且两节点在前四级荷载作用下 在前四级荷载作用下,结构屋面立体拱架整体 都基本呈线性变化:在第5级荷载作用下位移增加 下降程度不明显,结构杆件无明显的纵向位移,各杆 幅度相比前几级稍大,此时是由于在部分拉索被拉 件及节点位置同未加载模型基本保持一致,除个别 断导致结构出现了一定下移,而在第6级荷载作用 拉索被拉断外,其余构件没有明显变化:当加载到第 下,两节点位移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此时一 5级荷载时,拉索陆续被拉断,结构出现了较大程度 方面由于结构中所有拉索被拉断,结构的整体性不 的下降;当加载到第6级荷载时,拉索全部被拉断, 如之前,另一方面结构关键部位拱脚处出现了屈服, 结构突然下降较大幅度,且在加载过程中伴随着清 导致结构出现了较大的下移 脆的响声,认为是焊缝撕裂所致:由于结构并没有破 节点n1和1分别位于屋面桁架的纵向屋脊端 坏,在撤掉位移计后继续加载,在加载到相当于七级 部和屋架支撑杆接近拱脚的部位(见图3(c)),由 荷载时,由于拱脚的破坏导致了结构整体的坍塌. 图12可知,从施加第1级到第6级荷载过程中,nl 结构破坏见图6和图7 处应变基本呈线性变化,而且应变增幅在100× 10-6左右;到第6级荷载时,nl处应变值达到508× 3 试验结果分析 10-6(1和t1布置位置如图3所示).可见随着荷 在试验结果分析中,模型的实际承载能力考虑 载的增加,l处一直处于弹性阶段并没有屈服.从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过将配重块施加到焊接于节点上的托盘上来模拟结 构的静载[7]. 荷载共分六级来施加,每级荷载大小 见表 2. 在施加前四级荷载时,直接在托盘上加配重 块,考虑到安全因素,后几级荷载通过站在吊车上来 施加[8]. 每级荷载加完大约 30 min,之后等系统稳 定了开始采集数据. 图 3 加载现场 Fig. 3 Loading scene 表 2 各级荷载大小 Table 2 Loading levels 级数 荷载/ kN 第 1 级 40. 40 第 2 级 80. 80 第 3 级 120. 12 第 4 级 160. 16 第 5 级 202. 00 第 6 级 242. 40 应变片及位移计布置的原则: 根据理论分析结 果,跟踪应力最大杆件应变变化及位移最大节点位 移变化,并尽可能以此把握整个模型的内力分布及 变形情况[9]. 为了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立体拱架结构 的受力机理,本试验布置了较多的单向应变片,由于 结构完全对称,故基本都布置在结构的左半侧,应变 片布置平面图见图 4,位移计布置见图 5. 在前四级荷载作用下,结构屋面立体拱架整体 下降程度不明显,结构杆件无明显的纵向位移,各杆 件及节点位置同未加载模型基本保持一致,除个别 拉索被拉断外,其余构件没有明显变化; 当加载到第 5 级荷载时,拉索陆续被拉断,结构出现了较大程度 的下降; 当加载到第 6 级荷载时,拉索全部被拉断, 结构突然下降较大幅度,且在加载过程中伴随着清 脆的响声,认为是焊缝撕裂所致; 由于结构并没有破 坏,在撤掉位移计后继续加载,在加载到相当于七级 荷载时,由于拱脚的破坏导致了结构整体的坍塌. 结构破坏见图 6 和图 7. 3 试验结果分析 在试验结果分析中,模型的实际承载能力考虑 模型自重及全部加载系统的重量. 理论分析表明, 这些荷载基本上是按照试验方案分配到每个节点上 的[10]. 由于篇幅有限,选取了部分关键的节点位移 和杆件应变来进行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 对比. 节点 3 位于屋面桁架上弦杆端部位置,节点 8 同样位于屋面桁架上弦杆平面,但更接近屋脊( 见 图 3( c) ) . 由图 8 和图 9 可知,在前三级荷载作用下位移 都很小,尤其是节点 3 在第 3 级荷载作用下为 0. 82 mm,而节点 8 在三级荷载作用下为 4. 47 mm,因为 靠近屋脊处的节点施加的荷载值相对要更大且更密 集( 节点 3 和节点 8 的布置位置见图 5) . 在前五级 荷载作用下,节点 3 和节点 8 的位移基本呈线性变 化,且位移值增长平缓,在加载到第 6 级荷载后,由 于结构中的承重索全部被拉断,两节点位移都出现 大幅度的增加. 从图 8 和图 9 中还可以看出,在第 6 级荷载作用下,节点 3 和节点 8 的竖直位移值相差 很大,节点 3 只有 4. 73 mm,而节点 8 的位移值已经 快接近 33. 67 mm. 导致如此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在结构各构件分担荷载不同,越靠近屋脊处受力 越大[11]. 由图 8 和图 9 可知,试验结果介于有索模型( 立 体拱架) 和无索模型( 单拱) 之间[12],在前三级荷载 作用下,试验结果和有索模型基本一样,之后试验结 果逐渐向无索模型结果逼近. 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 模型在加载过程中,拉索逐渐被拉断,直到最后所有 拉索退出工作,这时的试验模型已经变成了无索 模型. 由图 10 和图 11 可知: 节点 11 和节点 12 在前 四级荷载作用下都较小,节点 12 在第 4 级荷载作用 下位移为 8. 52 mm,且两节点在前四级荷载作用下 都基本呈线性变化; 在第 5 级荷载作用下位移增加 幅度相比前几级稍大,此时是由于在部分拉索被拉 断导致结构出现了一定下移,而在第 6 级荷载作用 下,两节点位移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此时一 方面由于结构中所有拉索被拉断,结构的整体性不 如之前,另一方面结构关键部位拱脚处出现了屈服, 导致结构出现了较大的下移. 节点 n1 和 t1 分别位于屋面桁架的纵向屋脊端 部和屋架支撑杆接近拱脚的部位( 见图 3 ( c) ) ,由 图 12 可知,从施加第 1 级到第 6 级荷载过程中,n1 处应变基本呈线 性 变 化,而且应变增幅在 100 × 10 - 6左右; 到第 6 级荷载时,n1 处应变值达到 508 × 10 - 6 ( n1 和 t1 布置位置如图 3 所示) . 可见随着荷 载的增加,n1 处一直处于弹性阶段并没有屈服. 从 · 889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