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旅游学刊第33卷2018年第9期 Tourism Tribune Vol.33 No.9.2018 Dann回顾游客动机研究,指出“旅游最大的原 纳为:通过媒体、教育、网络资料形成的目的地(中 因可以说皆为一个词一逃离(escape)”。他的 国)形象与认识:中韩两国的经济、历史文化与政治 推拉理论解释了旅游动机是游客内在与外在的推 关系;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旅行社与专家口碑等营 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推动因素主要指让游 销渠道等方面。由此可见,来华韩国游客对中国的 客旅行的诱发因素,拉动因素指的是把游客吸引到 地理想象是通过知识、过去经验、口碑等各种内外 旅游目的地的拉力。旅游推拉理论认为推力是游 部信息来塑造的目的地想象。具体而言,除了媒体 客内在动机,激发或创造旅游需求,起到促使旅游 与网络资料等外部因素以外,游客亲身的跨文化经 欲望的产生,导致人们决定去旅行的因素:而拉力 验(比如韩国游客在中国看懂汉字、与当地人做笔 是外在动机,与目的地本身的特征、特色与吸引力 谈的经验、与朝鲜族的交流体验等)都影响到他们 相联系,影响着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因素。推拉理论 对中国的地理想象。韩国游客对中国的风险感知 是探讨心理内在,以及物质层面的推拉力,与其他 还包括:治安、恐怖主义、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 只顾游客心理诉求的动机理论比较,它的内涵范围 另外,地理想象构建因素还包括:目的地(中国)的 具有实证价值。从空间维度来看,Leiper的研究从 图片、视频与杂志媒体提供的有形资料,以及目的 旅游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阐述了推拉因素是导致 地的国际知名度、目的地品牌等无形因素。 游客流动的主要作用。他的模型指出,旅游客源地 通过预调研数据验证与问卷调整,正式调研于 的“推动因素”决定游客出行动机,目的地的“拉动 2016年1月一5月,在韩国首尔和釜山两大城市 因素”是影响离开生活空间的游客将流向哪一个 开展。为了补充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研究组在面 (或多个)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动机o。他的研究还强 对面发放问卷的同时,与受访者进行了互动,并 调,旅游目的地具有的特性有助于吸引游客,而这 得到了针对每个问项的具体描述。本文分析采用 些独特吸引力主要指游客所期待的质性特征。另 的有效问卷总量为404份,选取SPSS21.0与AMOS 外,从时间维度来看,推拉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在两 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 个不同时间点的独立决定,一个是专注于是否要 分析。 去(whether to go),另一个重点在要去哪里(where tog0)B94。 3 实证分析 基于推拉理论,许多旅游研究验证过推动和拉 动因素在塑造游客动机和目的地选择方面有着显 在收回的404份有效问卷中,受访者的主要人 著的重要性,分析出了多种推拉因素与其相互作 口特征显示,男女比例较均衡,67%的受访者年龄分 用1。值得关注的是,极少研究分析了游客的“想 布在25-54岁。学历主要分布在大学及研究生以上 象”在出行动机上的推动或拉动作用,而Pan和Ryan (83%),77%的家庭年收入为20-50万元人民币左 曾指出游客与大自然互动中的“自我想象力”。但 右,此结果对比韩国2016年城市居民1-4人家庭的 这只限于作为一种归属感的情感想象力,却没有指 平均收入统计,是较为一致的。来华旅游次数与停 出人们对地方的整体想象。 留天数为1-2次(58%)和3-4天(68%)为最多,还有 访华10次以上(17.8%)、停留9天以上(12%)的访问 2 研究方法 亲朋好友的游客群体。另外,问卷还设计了一些开 放性问题,比如中国城市象征与游客流动模式有关 基于文献综述与两个焦点小组讨论法的探索 的问项。受访者认为北京(58%)和上海(20%)是中 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梳理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国 国标志性的城市,还提及了厦门、黄山、丽江等。通 家)的地理想象变量与假设,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 过游客的流动模式分析能够发现他们在旅行中的 定量分析。本研究选取了5位旅游管理学、人文地 地理移动,以及目的地的节点与链接地区,如图1可 理学、应用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中韩专家组和8位拥 见,被访者填写的13个中国旅游目的地为节点城市 有多次来华旅游体验的韩国游客组,进行了焦点小 (H1-13),当时访问的周边城市或地区为链接地 组讨论。通过NVvo软件内容分析,两个焦点小组 (L1-15)。结果表明,来华韩国游客流动的两个特 的讨论内容归纳为82个初始编码,最终总结为19 征:第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鉴于中国门户 个地理想象要素(表1)。19项量表的具体内容可归 城市与机场等旅游设施的枢纽定位,显示了向杭 ·41.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9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9,2018 Dann回顾游客动机研究,指出“旅游最大的原 因可以说皆为一个词——逃离(escape)”[39]。他的 推拉理论解释了旅游动机是游客内在与外在的推 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推动因素主要指让游 客旅行的诱发因素,拉动因素指的是把游客吸引到 旅游目的地的拉力。旅游推拉理论认为推力是游 客内在动机,激发或创造旅游需求,起到促使旅游 欲望的产生,导致人们决定去旅行的因素;而拉力 是外在动机,与目的地本身的特征、特色与吸引力 相联系,影响着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因素。推拉理论 是探讨心理内在,以及物质层面的推拉力,与其他 只顾游客心理诉求的动机理论比较,它的内涵范围 具有实证价值。从空间维度来看,Leiper的研究从 旅游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阐述了推拉因素是导致 游客流动的主要作用。他的模型指出,旅游客源地 的“推动因素”决定游客出行动机,目的地的“拉动 因素”是影响离开生活空间的游客将流向哪一个 (或多个)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动机[40]。他的研究还强 调,旅游目的地具有的特性有助于吸引游客,而这 些独特吸引力主要指游客所期待的质性特征。另 外,从时间维度来看,推拉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在两 个不同时间点的独立决定,一个是专注于是否要 去(whether to go),另一个重点在要去哪里(where to go)[39-41]。 基于推拉理论,许多旅游研究验证过推动和拉 动因素在塑造游客动机和目的地选择方面有着显 著的重要性,分析出了多种推拉因素与其相互作 用[41-42]。值得关注的是,极少研究分析了游客的“想 象”在出行动机上的推动或拉动作用,而Pan和Ryan 曾指出游客与大自然互动中的“自我想象力”[43]。但 这只限于作为一种归属感的情感想象力,却没有指 出人们对地方的整体想象。 2 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综述与两个焦点小组讨论法的探索 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梳理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国 家)的地理想象变量与假设,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 定量分析。本研究选取了5位旅游管理学、人文地 理学、应用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中韩专家组和8位拥 有多次来华旅游体验的韩国游客组,进行了焦点小 组讨论。通过NVivo软件内容分析,两个焦点小组 的讨论内容归纳为 82 个初始编码,最终总结为 19 个地理想象要素(表1)。19项量表的具体内容可归 纳为:通过媒体、教育、网络资料形成的目的地(中 国)形象与认识;中韩两国的经济、历史文化与政治 关系;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旅行社与专家口碑等营 销渠道等方面。由此可见,来华韩国游客对中国的 地理想象是通过知识、过去经验、口碑等各种内外 部信息来塑造的目的地想象。具体而言,除了媒体 与网络资料等外部因素以外,游客亲身的跨文化经 验(比如韩国游客在中国看懂汉字、与当地人做笔 谈的经验、与朝鲜族的交流体验等)都影响到他们 对中国的地理想象。韩国游客对中国的风险感知 还包括:治安、恐怖主义、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 另外,地理想象构建因素还包括:目的地(中国)的 图片、视频与杂志媒体提供的有形资料,以及目的 地的国际知名度、目的地品牌等无形因素。 通过预调研数据验证与问卷调整,正式调研于 2016 年 1 月—5 月,在韩国首尔和釜山两大城市 开展。为了补充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研究组在面 对面发放问卷的同时,与受访者进行了互动,并 得到了针对每个问项的具体描述。本文分析采用 的有效问卷总量为404份,选取SPSS 21.0与AMOS 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 3 实证分析 在收回的404份有效问卷中,受访者的主要人 口特征显示,男女比例较均衡,67%的受访者年龄分 布在25~54岁。学历主要分布在大学及研究生以上 (83%),77%的家庭年收入为 20~50 万元人民币左 右,此结果对比韩国2016年城市居民1~4人家庭的 平均收入统计,是较为一致的。来华旅游次数与停 留天数为1~2次(58%)和3~4天(68%)为最多,还有 访华10次以上(17.8%)、停留9天以上(12%)的访问 亲朋好友的游客群体。另外,问卷还设计了一些开 放性问题,比如中国城市象征与游客流动模式有关 的问项。受访者认为北京(58%)和上海(20%)是中 国标志性的城市,还提及了厦门、黄山、丽江等。通 过游客的流动模式分析能够发现他们在旅行中的 地理移动,以及目的地的节点与链接地区,如图1可 见,被访者填写的13个中国旅游目的地为节点城市 (H1-13),当时访问的周边城市或地区为链接地 (L1-15)。结果表明,来华韩国游客流动的两个特 征:第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鉴于中国门户 城市与机场等旅游设施的枢纽定位,显示了向杭 ⋅⋅ 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