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说,并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法国笛卡儿)。 1638年,提出一种无所不在的“以太”假说,拒绝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释,坚持认为力只能通过物质粒子和与之紧邻的粒子相接触来传 播,把热和光看成是以太中瞬时传播的压力(法国笛卡 43年,发明水银气压计(意大利托里拆利、维维安尼) l640~1690年,观察到气压对沸腾和凝结的影响(英国波义耳)。 l650年左右,创制摩擦起电机,发现地磁场能使铁屑磁化(德国格里凯)。 1650年,发明空气泵,用以获得真空,从而证实了空气的存在(德国格里凯)。 1653年,发现对液体的一部分所加的压强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帕斯卡定律(法国帕斯卡)。 1654年,证实抽去空气的空间不能传播声音(德国格里凯)。 1654年,进行了用十六匹马拉开组成抽空球器的两个半球,直接证明大气压巨大压强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格里凯)。 1656年,发明摆钟(荷兰惠更斯) 1660年,用光束做实验,发现杆、小孔、栅等引起的影放宽并呈现彩色带的现象,取名“衍射”(意大利格里马第) 1666年,从刻卜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现代天文学(英国牛顿)。 l666年,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英国牛顿)。 1667年,指出笛卡儿光学说不能解释颜色,提出光是“以太”的纵向振动,振动频率决定光色(英国胡克) 1668年,发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远镜(英国牛顿)。 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丹麦巴塞林那斯) 1672年,研究光色来源,和胡克展开争论,认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绝“以太”说,认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以 太”相互作用而产生波(英国牛顿)。 1676年,发现形变和应力之间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英国胡克)。 1676年,根据木星的卫星被木星掩食现象的观测,算出光在太空中传播的速度(丹麦雷默)。 1678年,向巴黎学院提出《光论》,假定光是纵向波动,推岀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双折射现象(荷兰惠 686年,《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出版,是流体力学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法国马里奥特)。 687年,推导出流体传声速度决定于压缩性和密度的关系(英国牛顿)。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次阐述牛顿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英国牛顿)。 95年,把力分为死力和活力两种,死力与静力完全相同,认为力乘路程等于活力的增加(德国莱布尼茨) 公元1701年~公元1800年 1701年,提出物体冷却速度正比于温差(英国牛顿)。 1704年,《光学》一书出版。随着天文学、力学和光学的出现,物理学在十八世纪开始成为科学(英国牛顿) 1705年,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英国纽可门)。 1709年,首次创立温标,即后来的华氏温标(德国华仑海特)。 1724年,提出“传递的运动”即活力守恒观念,认为当它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功的能力并没有失掉,不过变成其他形式了(瑞士约·贝 1728年,根据光行差求算出光速(英国布拉德雷) 1731年,发现导电体和电绝缘体的差别(英国格雷)。 1734年,明确电荷仅有两种,异电相吸,同电相斥(法国杜菲)。 1738年,发现流线速度和压力间关系的流线运动方程(瑞士丹·贝努利)。 1740年,用摆测出万有引力常数(法国布盖)。 1742年,《枪炮术原理》一书出版,成为后来研究枪炮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英国罗宾斯) 1742年,创制百分温标,即后来的摄氏温标(瑞典摄尔西斯)。 1743年,用变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顿力学的普适数学形式,即后人所称的欧拉一拉格朗日方程(瑞士欧拉) 1745年,各自发现蓄电池的最早形式—一莱顿瓶(荷兰马森布罗克,德国克莱斯特) 1747年,提出天然运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国莫泊丢) 1年 发现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米歇尔) 得到暴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美国本·富兰克林) 提出比热概念,发现熔化、沸腾的“潜热”,形成量热学的基础(英国约·布莱克) 1767年,根据富兰克林证明带电导体里面静电力不存在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普列斯特列) 1768年,近代蒸汽机出现(英国瓦特) l769年,制成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法国柯格诺特)。 1771年,发表《用弹性流体试图解释电》(英国卡文迪许)。 1775年,发明起电盘(意大利伏打) 1777年,引出重力势函数概念(法国拉格朗日) 1780年,偶然发现火花放电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缩(意大利伽伐尼)。 1782年,发明热空气气球(法国蒙高飞兄弟) 1783年,首次使用氢气作气球飞行(法国雅·查理)。 1785年,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国库仑)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说,并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法国笛卡儿)。 1638年,提出一种无所不在的“以太”假说,拒绝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释,坚持认为力只能通过物质粒子和与之紧邻的粒子相接触来传 播,把热和光看成是以太中瞬时传播的压力(法国笛卡儿)。 1643年,发明水银气压计(意大利托里拆利、维维安尼)。 1640~1690年,观察到气压对沸腾和凝结的影响(英国波义耳)。 1650年左右,创制摩擦起电机,发现地磁场能使铁屑磁化(德国格里凯)。 1650年,发明空气泵,用以获得真空,从而证实了空气的存在(德国格里凯)。 1653年,发现对液体的一部分所加的压强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帕斯卡定律(法国帕斯卡)。 1654年,证实抽去空气的空间不能传播声音(德国格里凯)。 1654年,进行了用十六匹马拉开组成抽空球器的两个半球,直接证明大气压巨大压强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格里凯)。 1656年,发明摆钟(荷兰惠更斯)。 1660年,用光束做实验,发现杆、小孔、栅等引起的影放宽并呈现彩色带的现象,取名“衍射”(意大利格里马第)。 1666年,从刻卜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现代天文学(英国牛顿)。 1666年,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英国牛顿)。 1667年,指出笛卡儿光学说不能解释颜色,提出光是“以太”的纵向振动,振动频率决定光色(英国胡克)。 1668年,发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远镜(英国牛顿)。 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丹麦巴塞林那斯)。 1672年,研究光色来源,和胡克展开争论,认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绝“以太”说,认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以 太”相互作用而产生波(英国牛顿)。 1676年,发现形变和应力之间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英国胡克)。 1676年,根据木星的卫星被木星掩食现象的观测,算出光在太空中传播的速度(丹麦雷默)。 1678年,向巴黎学院提出《光论》,假定光是纵向波动,推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双折射现象(荷兰惠 更斯)。 1686年,《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出版,是流体力学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法国马里奥特)。 1687年,推导出流体传声速度决定于压缩性和密度的关系(英国牛顿)。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次阐述牛顿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英国牛顿)。 1695年,把力分为死力和活力两种,死力与静力完全相同,认为力乘路程等于活力的增加(德国莱布尼茨)。 公元1701年~公元1800年 1701年,提出物体冷却速度正比于温差(英国牛顿)。 1704年,《光学》一书出版。随着天文学、力学和光学的出现,物理学在十八世纪开始成为科学(英国牛顿)。 1705年,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英国纽可门)。 1709年,首次创立温标,即后来的华氏温标(德国华仑海特)。 1724年,提出“传递的运动”即活力守恒观念,认为当它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功的能力并没有失掉,不过变成其他形式了(瑞士约·贝 努利)。 1728年,根据光行差求算出光速(英国布拉德雷)。 1731年,发现导电体和电绝缘体的差别(英国格雷)。 1734年,明确电荷仅有两种,异电相吸,同电相斥(法国杜菲)。 1738年,发现流线速度和压力间关系的流线运动方程(瑞士丹·贝努利)。 1740年,用摆测出万有引力常数(法国布盖)。 1742年,《枪炮术原理》一书出版,成为后来研究枪炮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英国罗宾斯)。 1742年,创制百分温标,即后来的摄氏温标(瑞典摄尔西斯)。 1743年,用变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顿力学的普适数学形式,即后人所称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瑞士欧拉)。 1745年,各自发现蓄电池的最早形式——莱顿瓶(荷兰马森布罗克,德国克莱斯特)。 1747年,提出天然运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国莫泊丢)。 1750年,发现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米歇尔)。 1752年,得到暴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美国本·富兰克林)。 1756年,提出比热概念,发现熔化、沸腾的“潜热”,形成量热学的基础(英国约·布莱克)。 1767年,根据富兰克林证明带电导体里面静电力不存在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普列斯特列)。 1768年,近代蒸汽机出现(英国瓦特)。 1769年,制成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法国柯格诺特)。 1771年,发表《用弹性流体试图解释电》(英国卡文迪许)。 1775年,发明起电盘(意大利伏打)。 1777年,引出重力势函数概念(法国拉格朗日)。 1780年,偶然发现火花放电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缩(意大利伽伐尼)。 1782年,发明热空气气球(法国蒙高飞兄弟)。 1783年,首次使用氢气作气球飞行(法国雅·查理)。 1785年,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国库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