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96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5期 2 um 2μm 图7不同等温温度实验钢的组织扫描电镜照片.(a)350℃:(b)300℃:(c)230℃ Fig.7 SEM images of BF in the tested steel at different austempering temperatures:(a)350℃:(b)300℃;(c)230℃ 表2不同等温淬火温度下试样的力学性能和相含量 Table 2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hase volume fraction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austempering temperatures 温度/℃抗拉强度/MPa伸长率/% 维氏硬度,HV洛氏硬度,HRC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残余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 350 1401 42.21 406.2 42.56 35.24 1.82 300 1694 12.79 565.5 53.21 29.42 1.89 230 2169 3.58 691.0 59.11 26.84 1.64 2200 350℃ 高了实验钢的加工硬化能力.马氏体的产生增加了钢 F300℃ 的强度,而残余奥氏体对于位错的吸收,也能增加强度 2000 3.58%.2169MPe 230℃ 和塑性,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四 1800 3.15%,1694MPa 图10为试样的X射线衍射能谱.由于本实验钢 云1600 37.57%.1401MPa 组织中主要包含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两相,所 以衍射峰中可见明显的γ和α相特征峰.拉伸变形前 1400 奥氏体三个峰值都比较高,通过对230、300和350℃ 1200 等温试样两相衍射峰积分强度的直接比较计算得残余 1000 奥氏体体积分数分别为26.84%、29.41%和35.24%. 10 20 30 应变/% 拉伸后组织的X射线衍射衍射峰值曲线中奥氏体衍 图8不同等温淬火温度下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 射峰均有所降低,350℃试样中奥氏体峰基本消失,衍 Fig.8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austempering tem- 射曲线接近水平,计算得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 peratures 5.47%,300℃和230℃试样拉伸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 数分别为13.72%和18.35%.这再次证明拉伸变形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5 期 图 7 不同等温温度实验钢的组织扫描电镜照片. ( a) 350 ℃ ; ( b) 300 ℃ ; ( c) 230 ℃ Fig. 7 SEM images of BF in the tested steel at different austempering temperatures: ( a) 350 ℃ ; ( b) 300 ℃ ; ( c) 230 ℃ 表 2 不同等温淬火温度下试样的力学性能和相含量 Table 2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hase volume fraction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austempering temperatures 温度/℃ 抗拉强度/MPa 伸长率/% 维氏硬度,HV 洛氏硬度,HRC 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 残余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 350 1401 42. 21 406. 2 42. 56 35. 24 1. 82 300 1694 12. 79 565. 5 53. 21 29. 42 1. 89 230 2169 3. 58 691. 0 59. 11 26. 84 1. 64 图 8 不同等温淬火温度下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 Fig. 8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austempering tem￾peratures 高了实验钢的加工硬化能力. 马氏体的产生增加了钢 的强度,而残余奥氏体对于位错的吸收,也能增加强度 和塑性,提高综合力学性能[22]. 图 10 为试样的 X 射线衍射能谱. 由于本实验钢 组织中主要包含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两相,所 以衍射峰中可见明显的 γ 和 α 相特征峰. 拉伸变形前 奥氏体三个峰值都比较高,通过对 230、300 和 350 ℃ 等温试样两相衍射峰积分强度的直接比较计算得残余 奥氏体体积分数分别为 26. 84% 、29. 41% 和 35. 24% . 拉伸后组织的 X 射线衍射衍射峰值曲线中奥氏体衍 射峰均有所降低,350 ℃ 试样中奥氏体峰基本消失,衍 射曲线 接 近 水 平,计 算 得 残 余 奥 氏 体 体 积 分 数 为 5. 47% ,300 ℃和 230 ℃试样拉伸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 数分别为 13. 72% 和 18. 35% . 这再次证明拉伸变形 · 696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