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张善文: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出版后因排印文字讹误甚多,未曾发行。后又加整理,遂成是编。全书十四章,论及《周易》的哲学原理、卦爻辞 产生的年代经传文字的结构和错简、《易》学与孔子的关系、河图八卦、卜筮方法、用九用六、《小象》与《大 象》《说卦》的文体和篇效率问题,抒论颇有新颖可观者。 5《无求备斋易经集成》,严灵峰编。1976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精装32开本195册。此套丛书 的大旨,在于广泛搜集历代《易》学著述及现当代名家论说,汇合成集。共收入《易》著362种,1614卷,含319 家。其中影印各种《易》学旧籍,多采用宋元、明、清以来的原进本或善本,另有改排重印之书,内容文字间有 谬误者,均为校正。全书编例有秩,搜罗弘富。 6《周易名义考》,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979年第2期。此文针对《周易》一书的命名之义展开细 密考证,文中先考《连山》《归藏》《周易》的佚存问题,再考“周”字之义的两种说法,又考“易”字之义的十 种说法,最后得出“周”为“周代”之名“易”为“变易”之旨的结论。全文引证翔实,观点精审,曾被评为福建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 7《论易学之门庭》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此文论述治《易》者如何探明途径,树 立独到学说的问题。文中简括了中国《易》学史两千多年的发展梗概,提出“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的研《易》 要旨,为《周易》研究领域指明可取的方向。 8《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黄寿祺、张善文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转载于《福建 论坛》1981年第2期,又转载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张善文,出 生于1949年,长乐人。多年受业于黄寿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易学 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此文认为“观物取象”作为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古经创作的全过程,是《周易》美 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指出这一概念与今天的“艺术思维”既有很大区别,又有难以分离的联系;它反映 了古人在试图认识世界的同时,迈出了“艺术思维”的第一步。 Ω《六庵易话》,黄寿祺著。分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1982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以随笔形式 论述了作者数十年治《易》的心得与创见。文中旁征博引,涉及《周易》取象本旨、经传名物考证、历代《易》家学 说的是非得失、重要《易》学旧籍的版本与内容辨疑以及《易》学史上各种流派和人物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对 研治《周易》者具有重要启迪作 1Q《周易卦爻辞的文字象征意义》张善文著,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月出版)。此文阐述了“《易》象”与“象征”的内在联系,着重论证卦爻辞中象征形象的艺术特点。文中指出 包括卦形、卦爻辞在内的《周易》是一部以象征为基本特征的作品,而卦爻辞创造的文学形象,对中国先秦文 学中常用的一些象征手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1《周易卦爻辞诗歌辨析》,张善文著。载《文学遗产》1984年第1期。此文立足于考辨《周易》卦爻辞中 诗歌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这些古老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主要特色。作者认为,卦爻辞诗歌的出现,是我国上 古诗歌产生并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之珍贵,在于展示了《诗经》这样一部成熟的诗歌总 集得以问世的艺术渊源 2《周易曲成》,刘蕙孙著。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1984年1月油印本六册。作者生于1909年,原名刘厚 滋,字佩韦,笔名爱居、庄严华等。江苏镇江人,生于北京,晚清小说家刘鹗之孙。天津同文书馆肆业,曾入北京 大学读研究生。1952年起移居福州,执教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此书系作者据其先父刘大绅 旧作《姑妄言之》所释《周易》十五卦遗稿,续补成之。全书约50万字,大旨在于解说六十四卦经义,多持太谷 学派的思想观点以说《易》,主张儒、道、释三教归一。书前有《引言》《凡例》《姑妄言之发端》,书后有《姑妄言 之结言》,并附《易象汇录》《易象类表》《易同辞录》三篇。 13《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黄寿祺著。此文删节稿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全文载《周易研究 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文章先论《易传》与孔子的关系,然后根据《易传》中 所引孔子的31则言论,分析了孔子关于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质教育、学习与施教、交友教育、处世教育、治 民教育、语言文学修养、哲学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全文得出《易传》性质与《论语》相同的结论,认为研究孔 2 o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nTed. htlp. /ww cnkiner©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出版后因排印文字讹误甚多, 未曾发行。后又加整理, 遂成是编。全书十四章, 论及《周易》的哲学原理、卦爻辞 产生的年代、经传文字的结构和错简、《易》学与孔子的关系、河图八卦、卜筮方法、用九用六、《小象》与《大 象》、《说卦》的文体和篇效率问题, 抒论颇有新颖可观者。 5.《无求备斋易经集成》, 严灵峰编。1976 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精装 32 开本 195 册。此套丛书 的大旨, 在于广泛搜集历代《易》学著述及现当代名家论说, 汇合成集。共收入《易》著 362 种 , 1614 卷, 含 319 家。其中影印各种《易》学旧籍, 多采用宋、元、明、清以来的原进本或善本; 另有改排重印之书, 内容文字间有 谬误者, 均为校正。全书编例有秩, 搜罗弘富。 6.《周易名义考》, 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79 年第 2 期。此文针对《周易》一书的命名之义展开细 密考证, 文中先考《连山》、《归藏》、《周易》的佚存问题, 再考“周”字之义的两种说法, 又考“易”字之义的十二 种说法, 最后得出“周”为“周代”之名、“易”为“变易”之旨的结论。全文引证翔实, 观点精审, 曾被评为福建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 7.《论易学之门庭》, 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 年第 3 期。此文论述治《易》者如何探明途径, 树 立独到学说的问题。文中简括了中国《易》学史两千多年的发展梗概, 提出“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的研《易》 要旨, 为《周易》研究领域指明可取的方向。 8.《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 , 黄寿祺、张善文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 年第 1 期, 转载于《福建 论坛》1981 年第 2 期, 又转载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10 月出版)。张善文, 出 生于 1949 年, 长乐人。多年受业于黄寿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 文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易学 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此文认为“观物取象”作为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古经创作的全过程, 是《周易》美 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指出这一概念与今天的“艺术思维”既有很大区别, 又有难以分离的联系; 它反映 了古人在试图认识世界的同时, 迈出了“艺术思维”的第一步。 9.《六庵易话》, 黄寿祺著。分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 年第 4 期, 1982 年第 1 期。这两篇文章, 以随笔形式 论述了作者数十年治《易》的心得与创见。文中旁征博引, 涉及《周易》取象本旨、经传名物考证、历代《易》家学 说的是非得失、重要《易》学旧籍的版本与内容辨疑以及《易》学史上各种流派和人物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对 研治《周易》者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10.《周易卦爻辞的文字象征意义》, 张善文著, 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10 月出版)。此文阐述了“《易》象”与“象征”的内在联系, 着重论证卦爻辞中象征形象的艺术特点。文中指出 包括卦形、卦爻辞在内的《周易》是一部以象征为基本特征的作品, 而卦爻辞创造的文学形象, 对中国先秦文 学中常用的一些象征手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1.《周易卦爻辞诗歌辨析》, 张善文著。载《文学遗产》1984 年第 1 期。此文立足于考辨《周易》卦爻辞中 诗歌的基本情况, 着重分析这些古老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主要特色。作者认为, 卦爻辞诗歌的出现, 是我国上 古诗歌产生并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的文学现象; 这一现象之珍贵, 在于展示了《诗经》这样一部成熟的诗歌总 集得以问世的艺术渊源。 12.《周易曲成》, 刘蕙孙著。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4 年 1 月油印本六册。作者生于 1909 年, 原名刘厚 滋, 字佩韦, 笔名爱居、庄严华等。江苏镇江人, 生于北京, 晚清小说家刘鹗之孙。天津同文书馆肆业, 曾入北京 大学读研究生。1952 年起移居福州, 执教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任副教授、教授。此书系作者据其先父刘大绅 旧作《姑妄言之》所释《周易》十五卦遗稿, 续补成之。全书约 50 万字, 大旨在于解说六十四卦经义, 多持太谷 学派的思想观点以说《易》, 主张儒、道、释三教归一。书前有《引言》、《凡例》、《姑妄言之发端》, 书后有《姑妄言 之结言》, 并附《易象汇录》、《易象类表》、《易同辞录》三篇。 13.《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黄寿祺著。此文删节稿载《齐鲁学刊》1984 年第 6 期, 全文载《周易研究 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5 月出版)。文章先论《易传》与孔子的关系, 然后根据《易传》中 所引孔子的 31 则言论, 分析了孔子关于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质教育、学习与施教、交友教育、处世教育、治 民教育、语言文学修养、哲学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全文得出《易传》性质与《论语》相同的结论, 认为研究孔 ·27· 第 2 期 张善文: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