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74·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6期 程,为转炉获得更大的倒渣量提供理论依据 渣工艺脱磷阶段结束,转炉倒渣时使用取样勺取渣,所 取渣样分别为转炉倒渣开始时上部泡沫渣,倒渣即将 1研究方法 结束时下部泡沫渣,以及倒渣结束后炉内剩余底部泡 研究转炉泡沫渣气孔分布特点,在转炉留渣一双 沫渣,取样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a 图1泡沫渣取样位置示意图.(a)上部泡沫渣:(b)下部泡沫渣:(底部泡沫渣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ampling points:(a)slag at the top:(b)slag in the lower:(c)slag at bottom 取上部渣样时提前将样勺置于炉口下方,倒渣初的气泡分布特点 期目测样勺已满后将转炉摇回零位,将上部渣样端走 2结果与讨论 后,再继续摇炉倒渣,然后依次取下部及底部泡沫渣, 所取渣样应保持平稳,避免磕碰,待所取渣样自然冷却2.1转炉泡沫渣宏观形貌 后作如下分析.宏观形貌观察:对所取的渣样进行拍 转炉不同部位所取渣样冷却后,泡沫渣宏观形貌 照观察,从宏观上评价转炉泡沫渣的气泡分布特点:微 如图2所示.其中上部泡沫渣由于极易碎裂,未经任 观形貌观察:对所取泡沫渣镶样、磨平和喷碳之后在扫 何处理,而下部及底部泡沫渣为使用磨样机磨平处理 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貌,从微观上分析转炉泡沫渣 后照片(图中标尺最小刻度为1mm). b 图2不同部位泡沫渣宏观形貌.(a)上部泡沫渣:(b)下部泡沫渣:()底部泡沫渣 Fig.2 Macro morphology of foaming slags at different positions:(a)slag at the top:(b)slag in the lower:(c)slag at the bottom 上部泡沫渣冷却后极为疏松,使用较小的外力即 泡,其中大气泡直径>2mm,同时存在大量直径<1mm 可使其碎裂.由上图2(a)可见,上部气泡直径极大, 的气泡,大气泡直径稍小于下部泡沫渣 大气泡直径超过5mm,同时存在大量直径>2mm的气 总体而言,根据宏观形貌观察结果,不同部位泡沫 泡,由于气泡直径较大,气泡形状极不规则.泡沫渣冷 渣气泡直径为上部>下部>底部,且上部泡沫渣明显 却过程中,气泡体积收缩,所观察气泡直径应小于吹炼 更疏松,孔隙率明显大于下部和底部 过程中炉内泡沫渣气泡直径 2.2转炉泡沫渣微观形貌 由图2(b)可见,下部泡沫渣冷却后内部同样存在 图3为冷却后转炉底部泡沫渣背散射照片,图4 大量的气泡,其中大气泡直径>3mm,同时存在大量直 为图3(a)对应面扫描照片.由图4可见,转炉底部泡 径<2mm的气泡,下部泡沫渣气泡直径明显小于上部 沫渣中存在大量的Ca、Si、Mg、Fe、O、P和S元素, 泡沫渣.同时,下部泡沫渣相对上部泡沫渣更致密,由 图3(a)中黑色部分为气泡,灰色部分为渣相,白色部 于下部泡沫渣气泡直径较小,气泡多接近球形. 分为铁珠,其中铁珠主要是由于气泡穿越钢渣界面形 由图2(c)可见,底部泡沫渣中也存在大量的气 成的液膜将钢液带入渣中形成.由图3可见,底部泡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6 期 程,为转炉获得更大的倒渣量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研究转炉泡沫渣气孔分布特点,在转炉留渣--双 渣工艺脱磷阶段结束,转炉倒渣时使用取样勺取渣,所 取渣样分别为转炉倒渣开始时上部泡沫渣,倒渣即将 结束时下部泡沫渣,以及倒渣结束后炉内剩余底部泡 沫渣,取样位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泡沫渣取样位置示意图. ( a) 上部泡沫渣; ( b) 下部泡沫渣; ( c) 底部泡沫渣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ampling points: ( a) slag at the top; ( b) slag in the lower; ( c) slag at bottom 取上部渣样时提前将样勺置于炉口下方,倒渣初 期目测样勺已满后将转炉摇回零位,将上部渣样端走 后,再继续摇炉倒渣,然后依次取下部及底部泡沫渣, 所取渣样应保持平稳,避免磕碰,待所取渣样自然冷却 后作如下分析. 宏观形貌观察: 对所取的渣样进行拍 照观察,从宏观上评价转炉泡沫渣的气泡分布特点; 微 观形貌观察: 对所取泡沫渣镶样、磨平和喷碳之后在扫 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貌,从微观上分析转炉泡沫渣 的气泡分布特点. 2 结果与讨论 2. 1 转炉泡沫渣宏观形貌 转炉不同部位所取渣样冷却后,泡沫渣宏观形貌 如图 2 所示. 其中上部泡沫渣由于极易碎裂,未经任 何处理,而下部及底部泡沫渣为使用磨样机磨平处理 后照片( 图中标尺最小刻度为 1 mm) . 图 2 不同部位泡沫渣宏观形貌. ( a) 上部泡沫渣; ( b) 下部泡沫渣; ( c) 底部泡沫渣 Fig. 2 Macro morphology of foaming slag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 a) slag at the top; ( b) slag in the lower; ( c) slag at the bottom 上部泡沫渣冷却后极为疏松,使用较小的外力即 可使其碎裂. 由上图 2( a) 可见,上部气泡直径极大, 大气泡直径超过 5 mm,同时存在大量直径 > 2 mm 的气 泡,由于气泡直径较大,气泡形状极不规则. 泡沫渣冷 却过程中,气泡体积收缩,所观察气泡直径应小于吹炼 过程中炉内泡沫渣气泡直径. 由图 2( b) 可见,下部泡沫渣冷却后内部同样存在 大量的气泡,其中大气泡直径 > 3 mm,同时存在大量直 径 < 2 mm 的气泡,下部泡沫渣气泡直径明显小于上部 泡沫渣. 同时,下部泡沫渣相对上部泡沫渣更致密,由 于下部泡沫渣气泡直径较小,气泡多接近球形. 由图 2( c) 可见,底部泡沫渣中也存在大量的气 泡,其中大气泡直径 > 2 mm,同时存在大量直径 < 1 mm 的气泡,大气泡直径稍小于下部泡沫渣. 总体而言,根据宏观形貌观察结果,不同部位泡沫 渣气泡直径为上部 > 下部 > 底部,且上部泡沫渣明显 更疏松,孔隙率明显大于下部和底部. 2. 2 转炉泡沫渣微观形貌 图 3 为冷却后转炉底部泡沫渣背散射照片,图 4 为图 3( a) 对应面扫描照片. 由图 4 可见,转炉底部泡 沫渣中 存 在 大 量 的 Ca、Si、Mg、Fe、O、P 和 S 元 素, 图 3( a) 中黑色部分为气泡,灰色部分为渣相,白色部 分为铁珠,其中铁珠主要是由于气泡穿越钢渣界面形 成的液膜将钢液带入渣中形成. 由图 3 可见,底部泡 · 47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