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7月3日9:00-11:30】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这是就原型的整体 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 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 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 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 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的本质是“见”,是 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 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 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 《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兴 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兴要“依微以拟议”,“文 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 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象要“拟诸形容”,用 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 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 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 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 意味的文化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二者达到了统一。闻一多《说鱼》一文认为 “象与兴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 亦兼有《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但“隐”,并不是完全 让人听不懂自己的意思,恰恰相反,因为隐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 族心理条件下,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兴与象已构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原型系统,《易》之象《诗》之兴所运用的那些 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凝聚着上古人类赋予它的最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样中国古 代文化的兴象系统便同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取得了理论上的一致性。 (摘编自傅道彬《兴与象一一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 1.(原创)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重庆市 2018-2019 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7 月 3 日 9:00—11:3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这是就原型的整体 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 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 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 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 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的本质是“见”,是 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 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 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 《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兴 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兴要“依微以拟议”,“文 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 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象要“拟诸形容”,用 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 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 一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 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 意味的文化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二者达到了统一。闻一多《说鱼》一文认为: “象与兴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 亦兼有《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但“隐”,并不是完全 让人听不懂自己的意思,恰恰相反,因为隐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 族心理条件下,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兴与象已构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原型系统,《易》之象《诗》之兴所运用的那些 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凝聚着上古人类赋予它的最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样中国古 代文化的兴象系统便同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取得了理论上的一致性。 (摘编自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 1.(原创)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