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解题:(1)投入全部被用光,价值增加 A(5000-3000)+B(500-200)+C(6000-2000)=2000 +300+4000=6300:(2)GDP=6300:(3)如果 2.(1)政府转移支付,不记入GDP。记入的是政府 有C有500的折旧,则国民收入=6300-500=5900 购买支出,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9.(1)国民收入=3037.8-266.3=2771.5。(2) 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国内生产净值=3394.2-356.4=3037.8 (2)用过的卡车,不记入GDP。固定资产投资,包(3)国内生产总值=(1866+2649+34.1)+120.8 括新厂房、新设备、商或居住用房的增加。 (164.8+6.4+253.9)+(356.4++266.3)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记入GDP。投资的转移。 2165.6+120.8+485.1+622.7=3394.2 (4)购买地产,记入GDP。地产是宏观意义上的投 (4)个人收入=2771.5-(164.8+66.4+253.9) +374.5=2771.5-485.1+374.5=2660.9 3.社会保险税增加有影响的是:PI.社会保险税增 (5)个人可支配收入=2660.9-402.1=2258.8 加后,NI要扣除的多了 (6)个人储蓄=22 4.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的总和没0.(1)国内生产净值=4800-(800-300)=4300 有影响。因为都是按照属地原则进行计算 (2)净出口=4800-800-3000-960=40 5.(1)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GDP:最终产品是项 (3)政府税收一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预算盈 链,40万元。 余+政府购买=(960+30)=990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产值:(a)10万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家净收 (b)40-10=30万元。用增值法计算:10+30=40 入一净出口=4800-990-40=3770; 万元 (5)个人储蓄=工人可支配收入一消费 (3)(a)工资=7.5万元,利润=2.5万元。(b) 3770-3000=770。 工资=5万元,利润=25万元。 11.分析:四部门的收入构成。支出方面:Y=C+I+ 收入法计算GDP=7.5+2.5+5+25=40万元 G+(XM):收入方面:Y=C+S+T+Kr:I=S+(T 6.(1)1998年名义GDP=1000+200+250=1450 G)+(M+Kr-X);储蓄=本国居民储蓄+ (2)1999年名义GDP=1100+300+450=1850 政府储蓄十国外储蓄 (3)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1450,1999解题:(1)储蓄=个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年的实际GDP=1100+200+225=1525。实际GFP的变 (4100-3800)-200+100=200 化为1525-1450/1450=5.2% (2)投资=储蓄=200: (4)199年为基期,198年的实际(3)政府支出=Y-(Cc+1+M)=国内生产总值 GD=10004300+500=1800,1999年实际GDP=1850。 (消费+投资+净出口)=5000-(3800+200-100 这两年的实际GDP的变化是1850 =5000-3900=1100 1800= (5)对。不同年份的价格进行衡量,是不同的 7.(1)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 第二章 14.(1)a=100,b=0.8,i=50.所以均衡收入=(a+i) l:1999年的折算指数=1850/1525=121%。(2)该 期的通胀率=折算指数-1=21%。 /(1-b)=150/0.2=750.消费=600,储蓄 分析 100+0.2*750=50。(2)800=(100+i)/0.2,i 投资 =60。非自愿存货是60-50=10。(3)y1=750, y2=(100+100)/0.2=100,增加的收入是250。( 3000 收入=150/0.1=1500。储蓄=-100+0.1*150 者[B[20 50:i=100,收入=2000。(5)乘数变大 15 当i=300时,均衡收入 消|2800 00|3000 费 1300*4=5200:i=500时,均衡收入=1500*4=6000 均衡收入增加8001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2.(1)政府转移支付,不记入 GDP。记入的是政府 购买支出,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2)用过的卡车,不记入 GDP。固定资产投资,包 括新厂房、新设备、商或居住用房的增加。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记入 GDP。投资的转移。 (4)购买地产,记入 GDP。地产是宏观意义上的投 资。 3.社会保险税增加有影响的是:PI.社会保险税增 加后,NI 要扣除的多了。 4.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 GDP 的总和没 有影响。因为都是按照属地原则进行计算。 5.(1)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 GDP:最终产品是项 链, 40 万元。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产值:(a)10 万元; (b)40-10=30 万元。用增值法计算:10+30=40 万元。 (3)(a)工资=7.5 万元,利润=2.5 万元。(b) 工资=5 万元,利润=25 万元。 收入法计算 GDP=7.5+2.5+5+25=40 万元。 6.(1)1998 年名义 GDP=1000+200+250=1450 (2)1999 年名义 GDP=1100+300+450=1850 (3)1998 年为基期,1998 年的实际 GDP=1450,1999 年的实际 GDP=1100+200+225=1525。实际 GFP 的变 化为 1525-1450/1450=5.2% ( 4 ) 1999 年为基期, 1998 年的实际 GDP=1000+300+500=1800,1999 年实际 GDP=1850。 这两年的实际 GDP 的变化是 1850-1800/1800= 2.8% (5)对。不同年份的价格进行衡量,是不同的。 7.(1)1998 年为基期,1998 年的 GDP 折算指数= 1;1999 年的折算指数=1850/1525=121%。(2)该 期的通胀率=折算指数-1=21%。 8.分析: 生产者 投资 购 买 者 A B C A 3000 3000 B 200 200 C 2000 2000 消 费 者 2800 500 3000 总产量 5000 500 6000 解 题 :( 1 ) 投 入 全 部 被 用 光 , 价 值 增 加 = A(5000-3000) +B(500-200)+ C(6000-2000) =2000 +300+ 4000 = 6300;(2)GDP=6300;(3)如果只 有 C 有 500 的折旧,则国民收入=6300-500=5900 9. (1)国民收入=3037.8 -266.3=2771.5。(2) 国内生产净值=3394.2 -356.4=3037.8。 (3)国内生产总值=(1866.6+264.9+34.1)+ 120.8 +(164.8+ 66.4+ 253.9)+( 356.4+ + 266.3) =2165.6+ 120.8+ 485.1+ 622.7 =3394.2 (4)个人收入=2771.5 -(164.8+ 66.4+ 253.9) +374.5 =2771.5 -485.1 +374.5=2660.9 (5)个人可支配收入=2660.9 - 402.1=2258.8。 (6)个人储蓄=2258.8- 1991.9=266.9。 10.(1)国内生产净值=4800-(800-300)=4300 (2)净出口=4800-800-3000-960=40; (3)政府税收-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预算盈 余+政府购买=(960+30)=990; (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家净收 入-净出口=4800-990-40=3770; ( 5 ) 个 人 储 蓄 = 工 人 可 支 配 收 入 -消费= 3770-3000=770。 11.分析:四部门的收入构成。支出方面:Y=C+ I+ G+(X-M);收入方面:Y=C+ S+ T+ Kr;I = S+(T -G)+( M+Kr - X);储蓄=本国居民储蓄+ 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解题:(1)储蓄=个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4100-3800)-200+ 100 = 200 (2)投资=储蓄=200; (3)政府支出=Y- (C+ I+X-M)=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净出口)=5000-(3800 + 200 -100) =5000-3900= 1100。 第二章 14.(1) a=100,b=0.8, i=50. 所以均衡收入=(a+i) /(1-b) = 150/0.2 = 750. 消费= 600 ,储蓄= -100+0.2*750=50。(2)800=(100+i)/0.2, i =60。非自愿存货是 60-50=10。(3)y1=750, y2=(100+100)/0.2=1000,增加的收入是 250。(4) 收入=150/0.1=1500。储蓄=-100+0.1*1500= 50;i=100,收入=2000。(5)乘数变大。 15.a=1000,b=0.25 。 当 i=300 时 , 均衡 收 入 = 1300*4=5200;i=500 时,均衡收入=1500*4=6000。 均衡收入增加 800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