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的生平哈贝马斯( J. Habermas,1929-)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作为法兰克福学派 的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越来越不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恢复和改 造,而是重建。主要著作有:《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1962)、《理论和实践》(1963)、《论社会科学的 逻辑》(1963)、《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1968)、《文化与批判》 (1973)、《合法性危机》(197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等。 认知兴趣结构理论哈贝马斯早期致力于对先验哲学的批判和改造,提出了认知兴趣结构理论,企图 以指导认识的兴趣作为认识的基础来重建认识论。兴趣指的是求得满足的乐趣,这种乐趣和某个对象的存在或 某个行为的存在之观念相关联。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纯粹的兴趣)。他认为,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理性的兴趣,因为它同时又是实践的兴趣。他认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最根本的弊病是把兴趣与爱好视为主 观因素,将其驱逐出认识的宫廷。他把兴趣视为认识的组成要素,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从认识之外附 加给认识的东西。理性的兴趣和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兴趣对认识具有基础的作用以及指导作用。理性的兴趣可 分为三类: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它们分别引出自然科学、历史的解释的科学 和反思批判性的科学。 批判的解释学如果说他的认知兴趣结构理论是为其社会批判理论提供认识论依据的话,他的批判 的解释学则旨在为其社会批判理论奠定方法论基础。他认为应把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认为其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基础,把传统 凝固化了,把解释学的语言性在本体论上绝对化了等,哈贝马斯主张限制解释学的普遍性,反对源于海德格尔 的将解释学本体论化,反对伽达默尔把意识形态批判隶属于解释学。他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的 解释学”。强调哲学解释学的批判性质。认为其功能主要是摧毁传统社会科学自以为是的客观性,可以使自然 科学家在吴理论基准上的讨论取得理性的一致从而使使自然科学理论更加具有理性,以及可以把有成果的科学 信息转变为社会生活世界的语言。他提出其任务就是要阐明解释学的反思所以可能的条件。具体说就是对语 的反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服务。他赞同海德格尔的“前理解”观点,承认主观性本 身要受制于决定它的前理解,但他所说的前理解并不是海德格尔那里的先验的自在物,而是受文化意识形态变 迁影响着的思维状态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哈贝马斯的生平 哈贝马斯(J•Habermas,1929-)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作为法兰克福学派 的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越来越不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恢复和改 造,而是重建。主要著作有:《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1962)、《理论和实践》(1963)、《论社会科学的 逻辑》(1963)、《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1968)、《文化与批判》 (1973)、《合法性危机》(197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等。 • 二、认知兴趣结构理论 哈贝马斯早期致力于对先验哲学的批判和改造,提出了认知兴趣结构理论,企图 以指导认识的兴趣作为认识的基础来重建认识论。兴趣指的是求得满足的乐趣,这种乐趣和某个对象的存在或 某个行为的存在之观念相关联。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纯粹的兴趣)。他认为,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理性的兴趣,因为它同时又是实践的兴趣。他认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最根本的弊病是把兴趣与爱好视为主 观因素,将其驱逐出认识的宫廷。他把兴趣视为认识的组成要素,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从认识之外附 加给认识的东西。理性的兴趣和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兴趣对认识具有基础的作用以及指导作用。理性的兴趣可 分为三类: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它们分别引出自然科学、历史的解释的科学 和反思批判性的科学。 • 三、批判的解释学 如果说他的认知兴趣结构理论是为其社会批判理论提供认识论依据的话,他的批判 的解释学则旨在为其社会批判理论奠定方法论基础。他认为应把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认为其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基础,把传统 凝固化了,把解释学的语言性在本体论上绝对化了等,哈贝马斯主张限制解释学的普遍性,反对源于海德格尔 的将解释学本体论化,反对伽达默尔把意识形态批判隶属于解释学。他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的 解释学”。强调哲学解释学的批判性质。认为其功能主要是摧毁传统社会科学自以为是的客观性,可以使自然 科学家在吴理论基准上的讨论取得理性的一致从而使使自然科学理论更加具有理性,以及可以把有成果的科学 信息转变为社会生活世界的语言。他提出其任务就是要阐明解释学的反思所以可能的条件。具体说就是对语言 的反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服务。他赞同海德格尔的“前理解”观点,承认主观性本 身要受制于决定它的前理解,但他所说的前理解并不是海德格尔那里的先验的自在物,而是受文化意识形态变 迁影响着的思维状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