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70· 工程科学学报,第41卷,第8期 0.5 0.5 0.4 0.4 03 0.3 0.2 0.2 0.i -同侧上送下回,Im3.h- 0.1 o-同侧上送下回,1m㎡3.h o-同侧上送下回.2m3.h- 一异侧上送下回,1m3,h 0 0-同侧上送下回,2m3.h 异侧上送下回.1m3.h- -0. 异侧上送下回,2m3.h 0.1 ?异侧上送下回,2m3h 0.3 -0.4 0.4 (a (b) -0. 0051.01.52.02.53.03.54.04.55.0 -05005101占20253035404550 距送氧口轴向距离m 距送氧口轴向距离/m 图11空调工况下(V。=0.85ms)双送氧口的送氧流量及送风方式不同时的富氧范围.(a)送氧口管径6mm:(b)送氧口管径10mm Fig.11 Oxygen-enriched region with different oxygen flow rates and different air supply methods in air-conditioning conditions(V=0.85ms): (a)outlet diameter 6 mm;(b)outlet diameter 10 mm 表5空调工况下的送氧方式及送氧口流量不同时形成的富氧面积 Table 5 Oxygen-enriched area with different oxygen-feeding modes and oxygen flow rates in air-conditioning conditions 序号总送氧流量/(m3.h1)单个送氧口流量/(m3.h1)送氧口管径/mm送氧口个数及送氧方式空调送风方式富氧面积/m2 1 1 10 1(经直) 同侧上送下回 0.66 2 10 1(竖直) 异侧上送下回 1.19 3 1 1 6 1(经直) 同侧上送下回 0.39 4 1 6 1(酸直) 异侧上送下回 1.16 5 1 0.5 10 2(整直) 同侧上送下回 0.22 6 0.5 四 2(整直) 异侧上送下回 0.79 7 0.5 6 2(经直) 同侧上送下回 0.64 8 0.5 6 2(整直) 异侧上送下回 1.57 异侧上送下回>管径为6mm且同侧上送下回>管 被回风一起带走,导致密闭建筑房间内部富氧区域 径为l0mm且同侧上送下回.因此在空调工况下, 减小.因此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前提下,应尽可 宜采用管径为6mm的双送氧口进行送氧,且空调送 能的降低室内最低换气次数.由图12还可以看出, 风方式宜采用异侧上送下回,所形成的富氧面积 送氧流量越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也越大:但送氧流 较大. 量越大,送氧口的气体出流速度也越大,因此房间内 由表5分析可得,总送氧流量为1m3h-时,管 部气体流动速度较大,人体感受欠佳 径为6mm的单送氧口且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 当t=120s时空调工况下,管径为6mm的单送 形式所得到的富氧面积为0.54,为最大值.因此空 氧口且采用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送氧流 调工况下,宜采用送氧口管径为6mm的单送氧口且 量与空调送风风速不同时所得到的富氧面积,如表 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因此在下文的分析 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送氧流量相同时,送风风 中,将重点分析送氧管径为6mm的单送氧口、气流 速为0.85m·s-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比送风风速为1 组织形式为异侧上送下回的情况. m·s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大约20%;当送风风速均 2.3.2空调工况下送风风速不同时形成的富氧范 为0.85ms1,送氧流量为1.5m3.h-1所形成的富 围及富氧面积 氧面积约为0.96m2,该富氧面积与单人次活动范 图12给出了t=120s时的空调工况下,管径为 围面积相当,且该送氧流量下的送氧口出流风速 6mm的单送氧口且采用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 较为适宜.因此空调送风风速为0.85m·s1、送氧 形式,送氧流量与空调送风风速不同时所形成的富 流量为1.5m3.h1可作为空调工况下富氧时单人 氧范围.由图12可以看出,富氧区域随着空调送风 次的基础供氧量,以该指标为基础,可为空调房间 风速的增大而减小,这是由于空调送风风速越大,室 缺氧环境下的人员数量配置富氧设备容量及布置 内每小时的换气次数就越大,部分较高浓度的纯氧 送氧口位置.工程科学学报,第 41 卷,第 8 期 图 11 空调工况下(Vin = 0郾 85 m·s - 1 )双送氧口的送氧流量及送风方式不同时的富氧范围. (a) 送氧口管径 6 mm; (b) 送氧口管径 10 mm Fig. 11 Oxygen鄄enriched region with different oxygen flow rates and different air supply methods in air鄄conditioning conditions(Vin = 0郾 85 m·s - 1 ): (a) outlet diameter 6 mm; (b) outlet diameter 10 mm 表 5 空调工况下的送氧方式及送氧口流量不同时形成的富氧面积 Table 5 Oxygen鄄enriched area with different oxygen鄄feeding modes and oxygen flow rates in air鄄conditioning conditions 序号 总送氧流量/ (m 3·h - 1 ) 单个送氧口流量/ (m 3·h - 1 ) 送氧口管径/ mm 送氧口个数及送氧方式 空调送风方式 富氧面积/ m 2 1 1 1 10 1(竖直) 同侧上送下回 0郾 66 2 1 1 10 1(竖直) 异侧上送下回 1郾 19 3 1 1 6 1(竖直) 同侧上送下回 0郾 39 4 1 1 6 1(竖直) 异侧上送下回 1郾 16 5 1 0郾 5 10 2(竖直) 同侧上送下回 0郾 22 6 1 0郾 5 10 2(竖直) 异侧上送下回 0郾 79 7 1 0郾 5 6 2(竖直) 同侧上送下回 0郾 64 8 1 0郾 5 6 2(竖直) 异侧上送下回 1郾 57 异侧上送下回 > 管径为 6 mm 且同侧上送下回 > 管 径为 10 mm 且同侧上送下回. 因此在空调工况下, 宜采用管径为 6 mm 的双送氧口进行送氧,且空调送 风方式宜采用异侧上送下回,所形成的富氧面积 较大. 由表 5 分析可得,总送氧流量为 1 m 3·h - 1时,管 径为 6 mm 的单送氧口且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 形式所得到的富氧面积为 0郾 54,为最大值. 因此空 调工况下,宜采用送氧口管径为 6 mm 的单送氧口且 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 因此在下文的分析 中,将重点分析送氧管径为 6 mm 的单送氧口、气流 组织形式为异侧上送下回的情况. 2郾 3郾 2 空调工况下送风风速不同时形成的富氧范 围及富氧面积 图 12 给出了 t = 120 s 时的空调工况下,管径为 6 mm 的单送氧口且采用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 形式,送氧流量与空调送风风速不同时所形成的富 氧范围. 由图 12 可以看出,富氧区域随着空调送风 风速的增大而减小,这是由于空调送风风速越大,室 内每小时的换气次数就越大,部分较高浓度的纯氧 被回风一起带走,导致密闭建筑房间内部富氧区域 减小. 因此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前提下,应尽可 能的降低室内最低换气次数. 由图 12 还可以看出, 送氧流量越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也越大;但送氧流 量越大,送氧口的气体出流速度也越大,因此房间内 部气体流动速度较大,人体感受欠佳. 当 t = 120 s 时空调工况下,管径为 6 mm 的单送 氧口且采用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送氧流 量与空调送风风速不同时所得到的富氧面积,如表 6 所示. 由表 6 可以看出,送氧流量相同时,送风风 速为 0郾 85 m·s - 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比送风风速为 1 m·s - 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大约 20% ;当送风风速均 为 0郾 85 m·s - 1 ,送氧流量为 1郾 5 m 3·h - 1所形成的富 氧面积约为 0郾 96 m 2 ,该富氧面积与单人次活动范 围面积相当,且该送氧流量下的送氧口出流风速 较为适宜. 因此空调送风风速为 0郾 85 m·s - 1 、送氧 流量为 1郾 5 m 3·h - 1可作为空调工况下富氧时单人 次的基础供氧量,以该指标为基础,可为空调房间 缺氧环境下的人员数量配置富氧设备容量及布置 送氧口位置. ·107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