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56.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8期 312 312 (a) b 310 无尾巷 310 无尾巷 距工作面5m 距工作面5m 距工作面10m 距工作面10m 308 距工作面15m 308 距工作面15m 距工作面20m 距工作面20m 306 距工作面30m ◇ 306 距工作面30m 304 304 302 302 300 300 4 6 时间d 时间A 图7联络巷位置不同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高温点温度:(b)联络巷口温度 Fig.7 Temperature rise curves when the crossheading is at different positions:(a)high temperature points;(b)points nearby the crossheading 模拟材料改为硫铁矿,进行数值模拟:同时,按照数值 图8(a)和(b)所示:最后用测试的数据验证模拟结果 模拟的多场参数设置相似模拟实验,模拟硫铁矿在采 的正确性.如果在硫铁矿作为模拟材料的情况下模拟 空区里的升温规律,在采空区埋设热电偶,测试采空区 结果验证正确,就说明模型是正确的,那么将模拟材料 模型各位置的温度,采用TPKO1型热电偶进行测温, 换为煤的模拟结果也会是正确的,从而本文模拟结果 精度为JSC16020.75级,模型实物图及测温点布置如 的正确性便能得以验证 3 6 9 5 8 图8采空区相似实验模型实物图()与测温点布置图(b) Fig.8 Similar experimental model of the gob area (a)and measuring point arrangement (b) 图8(b)中1、2和3号热电偶在进风侧,7、8和9 (2)随着联络巷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大,速度场中 号热电偶在回风侧.验证分为两步:首先,对采空区内 氧化升温带在回风侧向深部移动,但宽度减小,中间区 温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选取特征 域宽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联络巷与工作面距 性明显的两个位置1和5号位置分析:其次,对反应 离为20m时氧化升温带宽度最大约为25m,可能自燃 10h之后的温度场分布进行验证.相似实验结果与数 带边界与联络巷的位置符合Y=东,+点:温度场中, 值模拟结果对比见图9和图10. 高温区域深度主要在28~45m范围内,靠近进风侧. 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相似实验的结果和数值 (3)联络巷的存在对高温点的位置及温度值有较 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正 大的影响.对比U型和U+L型通风系统,联络巷的 确性,所以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是正确的 存在使得采空区内高温点位置向深部移动,反应进行 4结论 10d至少移动3m,高温点升温速率可以达到1.5倍. 然而,在U+L型通风条件下,联络巷与工作面的距 (1)联络巷的存在使采空区内部速度场、氧浓度 离,对高温点的位置及温度值没有影响 场及温度场都发生变化.与U型通风条件下相比, (4)联络巷的存在使得回风侧的温度场中联络巷 U+L通风条件下氧化升温带整体宽度增加且向深部 口温度最高。在回风侧的温度场中,联络巷口温度高 移动,同时偏向回风侧:联络巷处于氧浓度自燃带中, 出周围约3.3K,联络巷使用后期,回风侧在联络巷口 自燃的危险性增加. 附近的温度与无联络巷时同一位置相比,平均每天温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8 期 图 7 联络巷位置不同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 a) 高温点温度; ( b) 联络巷口温度 Fig. 7 Temperature rise curves when the crossheading i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 a) high temperature points; ( b) points nearby the crossheading 模拟材料改为硫铁矿,进行数值模拟; 同时,按照数值 模拟的多场参数设置相似模拟实验,模拟硫铁矿在采 空区里的升温规律,在采空区埋设热电偶,测试采空区 模型各位置的温度,采用 TP-K01 型热电偶进行测温, 精度为 JISC1602 0. 75 级,模型实物图及测温点布置如 图 8( a) 和( b) 所示; 最后用测试的数据验证模拟结果 的正确性. 如果在硫铁矿作为模拟材料的情况下模拟 结果验证正确,就说明模型是正确的,那么将模拟材料 换为煤的模拟结果也会是正确的,从而本文模拟结果 的正确性便能得以验证. 图 8 采空区相似实验模型实物图( a) 与测温点布置图( b) Fig. 8 Similar experimental model of the gob area ( a) and measuring point arrangement ( b) 图 8( b) 中 1、2 和 3 号热电偶在进风侧,7、8 和 9 号热电偶在回风侧. 验证分为两步: 首先,对采空区内 温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选取特征 性明显的两个位置 1 和 5 号位置分析; 其次,对反应 10 h之后的温度场分布进行验证. 相似实验结果与数 值模拟结果对比见图 9 和图 10. 从图 9 和图 10 可以看出,相似实验的结果和数值 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正 确性,所以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是正确的. 4 结论 ( 1) 联络巷的存在使采空区内部速度场、氧浓度 场及温度场都发生变化. 与 U 型通风 条 件 下 相 比, U + L通风条件下氧化升温带整体宽度增加且向深部 移动,同时偏向回风侧; 联络巷处于氧浓度自燃带中, 自燃的危险性增加. ( 2) 随着联络巷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大,速度场中 氧化升温带在回风侧向深部移动,但宽度减小,中间区 域宽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联络巷与工作面距 离为 20 m 时氧化升温带宽度最大约为 25 m,可能自燃 带边界与联络巷的位置符合 Y = ξ1 + ξ2 4 槡X; 温度场中, 高温区域深度主要在 28 ~ 45 m 范围内,靠近进风侧. ( 3) 联络巷的存在对高温点的位置及温度值有较 大的影响. 对比 U 型和 U + L 型通风系统,联络巷的 存在使得采空区内高温点位置向深部移动,反应进行 10 d 至少移动 3 m,高温点升温速率可以达到 1. 5 倍. 然而,在 U + L 型通风条件下,联络巷与工作面的距 离,对高温点的位置及温度值没有影响. ( 4) 联络巷的存在使得回风侧的温度场中联络巷 口温度最高. 在回风侧的温度场中,联络巷口温度高 出周围约 3. 3 K,联络巷使用后期,回风侧在联络巷口 附近的温度与无联络巷时同一位置相比,平均每天温 · 650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