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单层:D=RS 多层:D=R1S1+R2S2+R2S2+R3S3…=∑RS 常用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见表10-2。 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 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空气特性。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是指建 筑材料贮存空气的能力。建筑材料内部空隙越多,贮存的空气数量越多,相同体积的建筑材料其重量也 越小。因而,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可用材料的容重和孔隙率表示。所谓容重(γ)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 单位体积的重量,单位是kg/m。所谓孔隙率是指在材料中孔隙所占的百分率。 容重小的材料,孔隙多,其中充满空气。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仅为0.023W/m·℃,所以,多 孔的、轻质的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妤。冋样,疏松的纤维材料(芦苇、稻草等)、颗粒材料(锯末、炉渣灰 等),也是由于所含孔隙多且充满空气而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是,材料的孔隙往往与材料的强度 呈负相关,因此,在建筑选材时需综合考虑。常用建筑材料的容重见表10-2 透气性也是衡量材料隔热能力的一个指标。空气的隔热作用,只有当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才能表 现出来。因此,连通的、粗孔的材料,其保温隔热能力不如封闭的、微孔的材料好。因空气流动会以对 流的形式带走热量,因而,只有密闭干燥的空气,才具有良好的隔热能力。 由于空气的导热性差,因而,容重越小的建筑材料,封闭的空隙率越多,其导热系数也越小。材料 的空隙虽有利于保温,但却满足不了人们对材料强度的要求。 建筑材料的水分特性 1.吸水性 吸水性是指材料在水中能吸收水分并当自水中取出时能够保持这些水分的性质。材料吸水性主要 取决于其孔隙率多少和孔隙特征。一般来说,在材料孔隙直径适宜的情况下,孔隙率越大,吸水性越 强。但封闭孔隙水分不易渗入,粗大孔隙水分不易存留,故这两类材料孔隙率虽大,但吸水率不一定 大。有很多开口,孔隙微细的材料,其吸水率往往较大。 2吸湿性 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的湿度随周围空气湿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性质。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决定于材料 本身的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一定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的材料,其含水率决定于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与 温度。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増高及结枃构表面温度降低时,吸湿性随之增髙。物体表现的孔隙多时,吸湿性 也增高。 3.透水性 材料透水性是指材料在水压力作用下,能使水透过的性质。孔隙率大及连通开口孔隙的材料,透水6 单层:D=RS; 多层:D= R1S1+ R2S2+ R2S2+ R3S3 ……=∑RiSi 常用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见表 10—2。 二、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 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空气特性。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是指建 筑材料贮存空气的能力。建筑材料内部空隙越多,贮存的空气数量越多,相同体积的建筑材料其重量也 越小。因而,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可用材料的容重和孔隙率表示。所谓容重(γ)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 单位体积的重量,单位是 kg/m3。所谓孔隙率是指在材料中孔隙所占的百分率。 容重小的材料,孔隙多,其中充满空气。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仅为 0.023 W/m·℃,所以,多 孔的、轻质的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好。同样,疏松的纤维材料(芦苇、稻草等)、颗粒材料(锯末、炉渣灰 等),也是由于所含孔隙多且充满空气而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是,材料的孔隙往往与材料的强度 呈负相关,因此,在建筑选材时需综合考虑。常用建筑材料的容重见表 10—2。 透气性也是衡量材料隔热能力的一个指标。空气的隔热作用,只有当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才能表 现出来。因此,连通的、粗孔的材料,其保温隔热能力不如封闭的、微孔的材料好。因空气流动会以对 流的形式带走热量,因而,只有密闭干燥的空气,才具有良好的隔热能力。 由于空气的导热性差,因而,容重越小的建筑材料,封闭的空隙率越多,其导热系数也越小。材料 的空隙虽有利于保温,但却满足不了人们对材料强度的要求。 三、建筑材料的水分特性 1.吸水性 吸水性是指材料在水中能吸收水分并当自水中取出时能够保持这些水分的性质。材料吸水性主要 取决于其孔隙率多少和孔隙特征。一般来说,在材料孔隙直径适宜的情况下,孔隙率越大,吸水性越 强。但封闭孔隙水分不易渗入,粗大孔隙水分不易存留,故这两类材料孔隙率虽大,但吸水率不一定 大。有很多开口,孔隙微细的材料,其吸水率往往较大。 2.吸湿性 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的湿度随周围空气湿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性质。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决定于材料 本身的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一定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的材料,其含水率决定于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与 温度。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增高及结构表面温度降低时,吸湿性随之增高。物体表现的孔隙多时,吸湿性 也增高。 3.透水性 材料透水性是指材料在水压力作用下,能使水透过的性质。孔隙率大及连通开口孔隙的材料,透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