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组成一个大的拉分盆地,使原盆地宽度增加。②平行于主断裂的新断裂形成后,也可能造成 拉分盆地向外传递而扩展 拉分盆地的边界走滑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规模变 化大,可见从小标本上的拉分到长500km、宽100km的大盆地 2.断层楔盆地:断层楔盆地是由两条不完全平行走滑断层交汇处所夹持的楔形地壳下降 所构成的盆地。走滑断层楔盆地下降和相邻隆起的位置受断层的性质(正断层或逆断层)、断 层的倾向、主走滑断层的位置等因素控制。它们有时属伸展性盆地,有时属挤压性盆地。在 伸展弯曲处,如分支平移-正断层(位移较小断层,它们可能是R面)倾向主位移断层就构成 伸展性断层楔盆地,如其倾向相反,盆地就在断层楔盆地的钝角处形成,仍为伸展性盆地。 在受阻弯曲处,如位移量较小的平移-逆断层(它们可能是P面)倾向主位移断层,则断层楔 盆地发生在交叉断层的钝角位置上:如较小位移量断层的倾向相反,则断层楔盆地在交叉断 层的锐角中,它们都是挤压性的断层楔盆地。在主位移断层为走滑逆断层,小位移断层为走 滑正断层情况下,小位移断层倾向主位移断层时形成锐角断层楔盆地,兼有挤压和拉张的特 性,小位移断层倾向相反时,在钝角区形成盆地。在主位移断层为走滑-正断层,小位移断层 为走滑-逆断层时,就可以在断层交叉楔中形成楔状体一侧沉降、一侧隆升的状态,这就是兼 有挤压和伸展的断层 3.断层角盆地:走滑断层有拉张或挤压作用时,断层一盘上升、一盘下降而形成断层角 盆地 4.断层边缘盆地:断层边缘盆地的是受阻断弯引起附近地壳下插而成的坳陷。这是一种 负向的受阻断弯构造或负向的剪切挤压构造。 5.走滑分支盆地:走滑分支盆地是由主干走滑断层与分支的P面、S面及R面、Ⅹ面联 合构成。它们一般在盆地尖端两侧受压,在盆地开口处受张或者受压。 四、简述大陆岩石圈的分层性与岩石圈结构 实验岩石变形研究揭示出,岩石圈的流变性可以出现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并且包 括了各种脆性、韧性变形机制。这些流变学机制的出现,不仅与岩石圈的地球化学背景有关, 而且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即与深度有关的温、压条件)和大地构造背景有着内在联系,由 此可以将地壳断裂带乃至大陆岩石圈划分出不同的流变学域 大陆岩石圈多层结构模式的提出 过去人们在考虑岩石圈分层结构时主要考虑的是物质成分分层或速度分层,同时把岩石 圈认为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整体,这也是板块学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实际上,无论是在上、 中或下地壳甚至地幔上部都有一些薄弱带或强流变带存在,这一点尤其得到了对某些常见结 晶岩的流变特性研究的支持。这些薄弱带主要出现在10-15km,20-28km,25-40km和60 85km深度范围内。据此可以将大陆岩石圈划分出多个不同层圈,在这些圈层的分界处,即薄 弱带上可能聚集了促使岩石圈流动或板块运移的主要应力。它们也可能是地壳拆离和滑动的 主要场所,而某些板内地质现象就可能与地壳层圈的不同流变特性有关。当然,对于这些薄 弱带出现的深度范围,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学成分会有很大的影响 2.地壳断层带的流变学模式 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都证实,大陆岩石圈的大规模应变主要是集中在 一些相对狭窄的断层带(剪切带)上。断层带上岩石的流变学特点与变形机制主要受控于变 形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自 Sibson(1977)提出了著名的断层双层结构模式(将断层带划 分为上部发震脆性域和下部无震准塑性域)以来,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新的断层带模式 Stremlau(1986)模式由上部摩擦碎裂带、中部过渡域或半脆性域和下部的塑性糜棱质剪切带 构成,其中的摩擦域和过渡域是无震域; Scholz(1988)模式认为,糜棱岩不仅可以形成于下组成一个大的拉分盆地,使原盆地宽度增加。②平行于主断裂的新断裂形成后,也可能造成 拉分盆地向外传递而扩展。 拉分盆地的边界走滑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规模变 化大,可见从小标本上的拉分到长 500 km、宽 100km 的大盆地。 2.断层楔盆地:断层楔盆地是由两条不完全平行走滑断层交汇处所夹持的楔形地壳下降 所构成的盆地。走滑断层楔盆地下降和相邻隆起的位置受断层的性质(正断层或逆断层)、断 层的倾向、主走滑断层的位置等因素控制。它们有时属伸展性盆地,有时属挤压性盆地。在 伸展弯曲处,如分支平移-正断层(位移较小断层,它们可能是 R 面)倾向主位移断层就构成 伸展性断层楔盆地,如其倾向相反,盆地就在断层楔盆地的钝角处形成,仍为伸展性盆地。 在受阻弯曲处,如位移量较小的平移-逆断层(它们可能是 P 面)倾向主位移断层,则断层楔 盆地发生在交叉断层的钝角位置上;如较小位移量断层的倾向相反,则断层楔盆地在交叉断 层的锐角中,它们都是挤压性的断层楔盆地。在主位移断层为走滑-逆断层,小位移断层为走 滑正断层情况下,小位移断层倾向主位移断层时形成锐角断层楔盆地,兼有挤压和拉张的特 性,小位移断层倾向相反时,在钝角区形成盆地。在主位移断层为走滑-正断层,小位移断层 为走滑-逆断层时,就可以在断层交叉楔中形成楔状体一侧沉降、一侧隆升的状态,这就是兼 有挤压和伸展的断层。 3.断层角盆地:走滑断层有拉张或挤压作用时,断层一盘上升、一盘下降而形成断层角 盆地。 4.断层边缘盆地:断层边缘盆地的是受阻断弯引起附近地壳下插而成的坳陷。这是一种 负向的受阻断弯构造或负向的剪切挤压构造。 5.走滑分支盆地:走滑分支盆地是由主干走滑断层与分支的 P 面、S 面及 R 面、X 面联 合构成。它们一般在盆地尖端两侧受压,在盆地开口处受张或者受压。 四、简述大陆岩石圈的分层性与岩石圈结构 实验岩石变形研究揭示出,岩石圈的流变性可以出现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并且包 括了各种脆性、韧性变形机制。这些流变学机制的出现,不仅与岩石圈的地球化学背景有关, 而且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即与深度有关的温、压条件)和大地构造背景有着内在联系,由 此可以将地壳断裂带乃至大陆岩石圈划分出不同的流变学域。 1.大陆岩石圈多层结构模式的提出 过去人们在考虑岩石圈分层结构时主要考虑的是物质成分分层或速度分层,同时把岩石 圈认为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整体,这也是板块学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实际上,无论是在上、 中或下地壳甚至地幔上部都有一些薄弱带或强流变带存在,这一点尤其得到了对某些常见结 晶岩的流变特性研究的支持。这些薄弱带主要出现在 10-15km,20-28km,25-40km 和 60 一 85km 深度范围内。据此可以将大陆岩石圈划分出多个不同层圈,在这些圈层的分界处,即薄 弱带上可能聚集了促使岩石圈流动或板块运移的主要应力。它们也可能是地壳拆离和滑动的 主要场所,而某些板内地质现象就可能与地壳层圈的不同流变特性有关。当然,对于这些薄 弱带出现的深度范围,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学成分会有很大的影响。 2.地壳断层带的流变学模式 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都证实,大陆岩石圈的大规模应变主要是集中在 一些相对狭窄的断层带(剪切带)上。断层带上岩石的流变学特点与变形机制主要受控于变 形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自 Sibson(1977)提出了著名的断层双层结构模式(将断层带划 分为上部发震脆性域和下部无震准塑性域)以来,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新的断层带模式。 Strehlau(1986)模式由上部摩擦碎裂带、中部过渡域或半脆性域和下部的塑性糜棱质剪切带 构成,其中的摩擦域和过渡域是无震域;Scholz(1988)模式认为,糜棱岩不仅可以形成于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