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 的波长和带宽。 “般来说传感器的波段越多,频带宽度越窄,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针对 性越强。多波段像片可以对照分析或进行彩色合成,为目视解译提供方便。目前使用的传 感器,特别是扫描仪,少则三五个通道,多的达20甚至上百个通道 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但最基本的传感器有三种典型类型:可见光遥感的摄影机, 热红外遥感的扫描仪和微波遥感的合成孔径雷达。它们具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特性。 无论是那一种传感器,它的敏感元件对地面的分辨率是判断其遥感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对地面分辨率而言,可见光波段最高,热红外波段次之,微波波段最差。但是,可见 光遥感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无论是胶片,还是光电管,可探测到107瓦的辐射功率:红外 探测元件的噪声等效功率NEP一般在1012~10B瓦/赫微波(3mm -3cm)的NEP一般 1019一1020瓦/赫,因此微波探测器的灵敏度最高,可见光次之,热红外最差。表4一2 为可见光摄影机,热红外扫描仪和微波合成孔径雷达的性能比较,由表可见各有所长,应 该联合使用这些传感器才能取长补短。 表4-2典型传成器性能比较 运感传感器 性能 可见光照相机 热红外扫描仪 微波合成孔径雷达 日夜工作 5 10 10 全天候工作(穿透云、雾、雨) 10 探测水下深度 探测地表以下深度 5(地热) 8(千沙、干冰) 地面分辨率 9 7 9 物质成分分辨率 9 6 温度分潮率 5 10(热惯性) 10 导电率分辨率 10 几何逼真程度 10 10 立体能力 10(像对) 5,8(像对) 10 远距离能力 7 4 10 判别运动目标 7 9 图像解译难易程度 10 6 8 装备的难易程度 9 4 注:表中数字表示效果好坏的程度,】为效果最坏,10为效果最好 不同的专业选用遥感器时,需要根据地物的波谱特性和必须的地面分辨率米考虑最适 当的传感器。 一般地说,传感器的波段多,分辨率高,获取的信息量大,就认为是遥感的 能力强,但也不尽然。对于特定的地物,并不是波段越多、分辨率越高效果就越好,而要 根据目标的波谱特性和必需的地面分辨率和灰度分辨率来考虑。在某些情况下,波段太多, 分辨率太高,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大,反而会“掩盖”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不利于快速探测 99 3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 的波长和带宽。一般来说传感器的波段越多,频带宽度越窄,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针对 性越强。多波段像片可以对照分析或进行彩色合成,为目视解译提供方便。目前使用的传 感器,特别是扫描仪,少则三五个通道,多的达 20 甚至上百个通道。 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但最基本的传感器有三种典型类型:可见光遥感的摄影机, 热红外遥感的扫描仪和微波遥感的合成孔径雷达。它们具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特性。 无论是那一种传感器,它的敏感元件对地面的分辨率是判断其遥感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对地面分辨率而言,可见光波段最高,热红外波段次之,微波波段最差。但是,可见 光遥感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无论是胶片,还是光电管,可探测到 10-17 瓦的辐射功率;红外 探测元件的噪声等效功率 NEP 一般在 10-12~10-13 瓦/赫;微波(3mm-3cm)的 NEP 一般 10-19~10-20 瓦/赫,因此微波探测器的灵敏度最高,可见光次之,热红外最差。表 4-2 为可见光摄影机,热红外扫描仪和微波合成孔径雷达的性能比较,由表可见各有所长,应 该联合使用这些传感器才能取长补短。 表 4-2 典型传感器性能比较 遥感传感器 性能 可见光照相机 热红外扫描仪 微波合成孔径雷达 日夜工作 5 10 10 全天候工作(穿透云、雾、雨) 1 2 10 探测水下深度 5 1 1 探测地表以下深度 1 5(地热) 8(干沙、干冰) 地面分辨率 9 7 9 物质成分分辨率 9 4 6 温度分辨率 5 10(热惯性) 10 导电率分辨率 1 1 10 几何逼真程度 10 7 10 立体能力 10(像对) 5,8(像对) 10 远距离能力 7 4 10 判别运动目标 5 7 9 图像解译难易程度 10 6 8 装备的难易程度 10 9 4 注:表中数字表示效果好坏的程度,1 为效果最坏,10 为效果最好 不同的专业选用遥感器时,需要根据地物的波谱特性和必须的地面分辨率来考虑最适 当的传感器。一般地说,传感器的波段多,分辨率高,获取的信息量大,就认为是遥感的 能力强,但也不尽然。对于特定的地物,并不是波段越多、分辨率越高效果就越好,而要 根据目标的波谱特性和必需的地面分辨率和灰度分辨率来考虑。在某些情况下,波段太多, 分辨率太高,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大,反而会“掩盖”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不利于快速探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