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1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 之前,表明由于及时对采空区进行了膏体充填,顶板 动,能够定量有效地对地压活动区进行圈定,从而对 应力状态得到改善,微震活动随之停止· 各采场结构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此时段内微震聚 聚类1、2和3分别由1399m水平1、3盘区及 集区与开采活动基本对应,其聚类中心较分散,相互 1339m水平1盘区的回采活动诱导产生,该区域内 孤立,互不影响,说明这段时间的采掘活动只对其开 微震事件数较多,共528起,为事件总量的39%,但 挖围岩产生影响,而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岩层活动,地 平均能级较低,仅为1.5kJ左右,在时间上,其分布 压活动相对稳定,局部地段会出现小规模的岩体破 较均匀,伴随了整个回采过程.聚类4位于1331m 坏事件. 中段下盘,由1357m水平出矿道掘进活动诱导产 2.3微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分析 生,事件分布较为零散,且平均能级较低.同时,随 微震监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矿震活动时空变化 着掘进活动的结束及支护工程的实施,围岩应力二 特征的研究,掌握井下地压活动规律,进而对井下岩 次分布,微震活动也相应停止.聚类5远离采掘范 体稳定性做出判断.研究表明,当某区域微震事件 围,分布于1331m中段北西断层带附近,事件在空 数量足够多时,可通过震源参数的时间序列曲线来 间上相对集中,呈长条形由矿体上盘向下盘发展,走 分析岩体的应力变形规律,从而探寻岩体失稳破坏 向与F,断层一致,事件数量较少,但震级处于较高 的前兆特征☒.由于采场围岩的稳定性是矿山安 水平,平均能级为其他聚类的3倍,且在时间上分布 全生产关注的关键对象,同时前述研究表明回采区 较为零散,推测其产生可能与断层的剪切滑移有关, 域聚集了大部分的微震活动,因此本文针对聚类1、 开采扰动导致深部断层被激活,断层面的剪切滑移 导致大量应变能释放,同时伴随少量能量较大的微 2和3三区域中的微震活动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震事件产生 研究参数为累计事件数∑N及累计能量∑E,单 通过微震活动时空聚类分析,结合现场开采活 位统计时间为△,建立其时间序列曲线如图5所示 300(a 60 ◆一聚类1 M=0.4 ◆一聚类1 -0.4 500 250 ·一聚类2 。一聚类2 一聚类3 200 士一聚类3 400 边 300 50 重10 20 50 100 装融 10-09 0-19 0-29-8-18-2812-8 10-09 10-19 0291-8-8-232-8 监测山期(月-川) 监测日期月-日) 图5微震参数时间序列曲线.(a)∑N:(b)∑E Fig.5 Time series curves of microseism parameters:(a))∑N:(b)∑E 观察发现,微震累计事件数∑N和累计能量 0.4.在此期间,1399m水平2号出矿道帮壁出现零 ∑E时间序列曲线变化特征一致,具有较高的相 星片帮及剥落现象,并在11月9日晚班,于巷道东 端发生一次小规模顶板垮冒事件,冒落量约3m3. 关性,其中聚类2和3两曲线均呈平稳持续增加趋 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翼小矿体的回采活动,导致中间 势,且能量释放较小,说明该区域岩体不具备大量能 2号盘区矿岩应力集中,当其受载到一定程度时,岩 量积蓄后突然释放从而形成严重动力破坏的条件, 体发生宏观破坏并伴随大量应变能的释放.因此, 因此围岩相对稳定.聚类1中两曲线均出现了明显 的平静阶段,参数值在10月23日左右持续几天不 可以认为在微震累计事件数∑V及累计能量 变后,在11月6日附近突然增加,∑N由150突 ∑E持续增加情况下的突然停止是岩石发生破裂 增到234,期间释放能量约150kJ.这表征了围岩内 的前兆现象,预示区域内岩体稳定性变差 存储应变能由积蓄到突然释放的过程,预示失稳破 3 岩体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模式 坏事件的发生,事实上系统在11月8日左右,共监 测到五次M>0.0的微震事件,最大震级为M1=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4 卷 之前,表明由于及时对采空区进行了膏体充填,顶板 应力状态得到改善,微震活动随之停止. 聚类 1、2 和 3 分别由 1 399 m 水平 1、3 盘区及 1 339 m水平 1 盘区的回采活动诱导产生,该区域内 微震事件数较多,共 528 起,为事件总量的 39% ,但 平均能级较低,仅为 1. 5 kJ 左右,在时间上,其分布 较均匀,伴随了整个回采过程. 聚类 4 位于 1 331 m 中段下盘,由 1 357 m 水平出矿道掘进活动诱导产 生,事件分布较为零散,且平均能级较低. 同时,随 着掘进活动的结束及支护工程的实施,围岩应力二 次分布,微震活动也相应停止. 聚类 5 远离采掘范 围,分布于 1 331 m 中段北西断层带附近,事件在空 间上相对集中,呈长条形由矿体上盘向下盘发展,走 向与 F4断层一致,事件数量较少,但震级处于较高 水平,平均能级为其他聚类的 3 倍,且在时间上分布 较为零散,推测其产生可能与断层的剪切滑移有关, 开采扰动导致深部断层被激活,断层面的剪切滑移 导致大量应变能释放,同时伴随少量能量较大的微 震事件产生. 通过微震活动时空聚类分析,结合现场开采活 动,能够定量有效地对地压活动区进行圈定,从而对 各采场结构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此时段内微震聚 集区与开采活动基本对应,其聚类中心较分散,相互 孤立,互不影响,说明这段时间的采掘活动只对其开 挖围岩产生影响,而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岩层活动,地 压活动相对稳定,局部地段会出现小规模的岩体破 坏事件. 2. 3 微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分析 微震监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矿震活动时空变化 特征的研究,掌握井下地压活动规律,进而对井下岩 体稳定性做出判断. 研究表明,当某区域微震事件 数量足够多时,可通过震源参数的时间序列曲线来 分析岩体的应力变形规律,从而探寻岩体失稳破坏 的前兆特征[12]. 由于采场围岩的稳定性是矿山安 全生产关注的关键对象,同时前述研究表明回采区 域聚集了大部分的微震活动,因此本文针对聚类 1、 2 和 3 三区域中的微震活动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研究参数为累计事件数 ∑ N 及累计能量 ∑ E,单 位统计时间为 Δt,建立其时间序列曲线如图5 所示. 图 5 微震参数时间序列曲线. ( a) ∑ N; ( b) ∑ E Fig. 5 Time series curves of microseism parameters: ( a) ∑ N; ( b) ∑ E 观察发现,微震累计事件数 ∑ N 和累计能量 ∑ E 时间序列曲线变化特征一致,具有较高的相 关性,其中聚类 2 和 3 两曲线均呈平稳持续增加趋 势,且能量释放较小,说明该区域岩体不具备大量能 量积蓄后突然释放从而形成严重动力破坏的条件, 因此围岩相对稳定. 聚类 1 中两曲线均出现了明显 的平静阶段,参数值在 10 月 23 日左右持续几天不 变后,在 11 月 6 日附近突然增加,∑ N 由 150 突 增到 234,期间释放能量约 150 kJ. 这表征了围岩内 存储应变能由积蓄到突然释放的过程,预示失稳破 坏事件的发生,事实上系统在 11 月 8 日左右,共监 测到五次 ML > 0. 0 的微震事件,最大震级为 ML = 0. 4. 在此期间,1 399 m 水平 2 号出矿道帮壁出现零 星片帮及剥落现象,并在 11 月 9 日晚班,于巷道东 端发生一次小规模顶板垮冒事件,冒落量约 3 m3 . 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翼小矿体的回采活动,导致中间 2 号盘区矿岩应力集中,当其受载到一定程度时,岩 体发生宏观破坏并伴随大量应变能的释放. 因此, 可以认为在微震累计事件数 ∑ N 及 累 计 能 量 ∑ E 持续增加情况下的突然停止是岩石发生破裂 的前兆现象,预示区域内岩体稳定性变差. 3 岩体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模式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微震监测技术 ·61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