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教学反思参考1)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 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 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 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 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 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 时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 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 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 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 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 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 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 纷纷举手,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 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时候,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 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教学反思参考 1)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 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 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 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 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 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 时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 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 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 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 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 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 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 纷纷举手,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 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时候,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 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