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认为ATP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高能化合物” 1944:酶的遗传;DNA是细菌的转化因子 1951:阐明活性乙酸 1952:提出蛋白质的螺旋模型 1953:阐明胰岛素的结构;提出核酸的螺旋模型 1958:阐明纯病毒核酸的感染性 1959:在激素作用中,发现cAMP是“第二信使” 1960:呼吸链磷酸化作用的化学渗透学说;阐明蛋白质的第一个三维结构 1961:提出调节基因激活的模式;将核酸的碱基密码解译出来 1963:指出酶的变构抑制作用 1965:第一次阐明核酸顺序;阐明酶(溶菌酶)的空间模型 1968-1970: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1972:提出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1978:发现DNA中的内含子1941:认为ATP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高能化合物” 1944:酶的遗传;DNA是细菌的转化因子 1951:阐明活性乙酸 1952:提出蛋白质的螺旋模型 1953:阐明胰岛素的结构;提出核酸的螺旋模型 1958:阐明纯病毒核酸的感染性 1959:在激素作用中,发现cAMP是“第二信使” 1960:呼吸链磷酸化作用的化学渗透学说;阐明蛋白质的第一个三维结构 1961:提出调节基因激活的模式;将核酸的碱基密码解译出来 1963:指出酶的变构抑制作用 1965:第一次阐明核酸顺序;阐明酶(溶菌酶)的空间模型 1968-1970: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1972:提出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1978:发现DNA中的内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