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格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这是一个空前统一、幅员辽阔的朝代 也是一个矛盾重重、苦难深重的朝代。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实行残酷的民 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民族矛盾空前突出;阶级剥削愈演愈 烈,广大民众不堪忍受,阶级矛盾严重激化;长期废除科举制度,大批儒生失去 进身之路,文士地位空前低下。在经济上,随着农业的恢复,都市经济更加繁荣, 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 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这些都给元代文学的面貌与架构带来深刻 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 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 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 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 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在元曲中, 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 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 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 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其次,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 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再 其次,最髙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最后,也是 最主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 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 盛的根本保证;同时创作者与演出者、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空前密切,相 得益彰,使得元杂剧迅速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 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一般都有固定的体制。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由四 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在剧末正戏结束之后,有“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剧1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说 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格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这是一个空前统一、幅员辽阔的朝代, 也是一个矛盾重重、苦难深重的朝代。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实行残酷的民 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民族矛盾空前突出;阶级剥削愈演愈 烈,广大民众不堪忍受,阶级矛盾严重激化;长期废除科举制度,大批儒生失去 进身之路,文士地位空前低下。在经济上,随着农业的恢复,都市经济更加繁荣, 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 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这些都给元代文学的面貌与架构带来深刻 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 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 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 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 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在元曲中, 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 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 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 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其次,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 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再 其次,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最后,也是 最主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 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 盛的根本保证;同时创作者与演出者、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空前密切,相 得益彰,使得元杂剧迅速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 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一般都有固定的体制。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由四 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在剧末正戏结束之后,有“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剧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