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上海:“居家养老”解民忧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正以超过先前人们估计的速度推进。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机 构养老之外,上海市正在探索一种“社区一家庭”互动的居家养老模式,为老有所养再多加 根拐杖”。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在家庭,依托在社区,家庭与社区互动,通过日托和上 门等形式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 朝九晚五的“日托”养老 在“托老所”住了半年后,81岁的老太太汪兴芬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这个新兴的养老场所 记者近日在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社区老人日托所看到汪兴芬时,她正十分投入地和 其他20多位老人一起做着健身操。随后,在“助老员”的带领下,他们又合唱了一首《红 军不怕远征难》。 去年年底,汪老太太所在的广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顶楼精心装修 安装了电梯,辟成社区老人日托所。记者看到,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新置的钢琴、 音响、液晶电视,窗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绿草如茵。 这个老人日托所,目前接收了30位老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89岁 老人们早上过来活动。下午回家,中午在二楼的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 车免费接送。 汪老太太的家离老人日托所仅几步之遥。去年年底搬进来以前,她曾经犹豫了好一阵子。 儿子跟她说:“家里就是再穷,总有你一口饭吃,住什么日托所,人家还以为你是被赶出家 门呢!”许多恋家的老人们在家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汪老太太说,每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 平时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实在无事可干,只好找小区里同样无所事事的老人们搓麻将。进了日 托所后,汪老太太对这里的生活很适应,老人们白天在此集体活动,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 没有“被家人抛弃”的心理阴影。她很喜欢这种“朝九晩五”的生活,“感觉自己年轻了许 多”。 据介绍,目前虹口区已在区内各街道建立了12家日托所。“日托养老”已成为受老人们 欢迎的养老方式。 将助老服务送上门 同样是居家养老,家住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长桥四村的罗秀英则是在家中享受着“送上 门”的养老服务。罗老太太今年84岁,双腿患有风湿病,行动不便,子女都不在身边,老 伴也已去世,只好常年独居。现实的困难曾让罗老太太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受罪”。 再就业上岗的崔萍的出现改变了老人的生活。两年来,崔萍每周都会到罗老太太家去 3~4次。每次。她都会帮助老人料理餐食、清洁房间,然后陪老人聊天 有崔萍在,曾经度日如年的罗老太太总觉得“两个小时过得特别快”。崔萍要走了,老 人拉着她的手不让走。崔萍说,像罗老太太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不但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更渴望精神上的慰藉。 崔萍的正式身份是“助老服务员”,她的“单位”是街道的“助老服务社”。罗老太太开 心的原因还在于:这种上门助老的服务,不需要她出一分钱。 两年前,罗老太太把自己的困难情况向居委会作了说明,并递交了助老服务补贴的申请 资料。街道在确认老人的经济状况属“低保”后,由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罗老太 太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等评估后,建议由街道助老服务社为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同 时以“服务券”的形式对其进行每月3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崔萍说,她现在一共照顾着6名高龄独居老人,每月的助老收入约有1300元。长桥街 道助老社社长谷家娣介绍说,现在该社共有服务员42名,大多由再就业者、外来人员以及 部分退休人员担任。这批助老服务员忙碌在整个社区内,为275名政府补贴和49名自费购上海:“居家养老”解民忧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正以超过先前人们估计的速度推进。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机 构养老之外,上海市正在探索一种“社区一家庭”互动的居家养老模式,为老有所养再多加 “一根拐杖”。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在家庭,依托在社区,家庭与社区互动,通过日托和上 门等形式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 朝九晚五的“日托”养老 在“托老所”住了半年后,8l 岁的老太太汪兴芬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这个新兴的养老场所 了。 记者近日在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社区老人日托所看到汪兴芬时,她正十分投入地和 其他 20 多位老人一起做着健身操。随后,在“助老员”的带领下,他们又合唱了一首《红 军不怕远征难》。 去年年底,汪老太太所在的广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顶楼精心装修, 安装了电梯,辟成社区老人日托所。记者看到,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新置的钢琴、 音响、液晶电视,窗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绿草如茵。 这个老人日托所,目前接收了 30 位老人,年龄多在 70 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 89 岁。 老人们早上过来活动。下午回家,中午在二楼的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 车免费接送。 汪老太太的家离老人日托所仅几步之遥。去年年底搬进来以前,她曾经犹豫了好一阵子。 儿子跟她说:“家里就是再穷,总有你一口饭吃,住什么日托所,人家还以为你是被赶出家 门呢!”许多恋家的老人们在家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汪老太太说,每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 平时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实在无事可干,只好找小区里同样无所事事的老人们搓麻将。进了日 托所后,汪老太太对这里的生活很适应,老人们白天在此集体活动,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 没有“被家人抛弃”的心理阴影。她很喜欢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感觉自己年轻了许 多”。 据介绍,目前虹口区已在区内各街道建立了 12 家日托所。“日托养老”已成为受老人们 欢迎的养老方式。 将助老服务送上门 同样是居家养老,家住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长桥四村的罗秀英则是在家中享受着“送上 门”的养老服务。罗老太太今年 84 岁,双腿患有风湿病,行动不便,子女都不在身边,老 伴也已去世,只好常年独居。现实的困难曾让罗老太太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受罪”。 再就业上岗的崔萍的出现改变了老人的生活。两年来,崔萍每周都会到罗老太太家去 3~4 次。每次。她都会帮助老人料理餐食、清洁房间,然后陪老人聊天。 有崔萍在,曾经度日如年的罗老太太总觉得“两个小时过得特别快”。崔萍要走了,老 人拉着她的手不让走。崔萍说,像罗老太太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不但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更渴望精神上的慰藉。 崔萍的正式身份是“助老服务员”,她的“单位”是街道的“助老服务社”。罗老太太开 心的原因还在于:这种上门助老的服务,不需要她出一分钱。 两年前,罗老太太把自己的困难情况向居委会作了说明,并递交了助老服务补贴的申请 资料。街道在确认老人的经济状况属“低保”后,由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罗老太 太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等评估后,建议由街道助老服务社为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同 时以“服务券”的形式对其进行每月 300 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崔萍说,她现在一共照顾着 6 名高龄独居老人,每月的助老收入约有 1300 元。长桥街 道助老社社长谷家娣介绍说,现在该社共有服务员 42 名,大多由再就业者、外来人员以及 部分退休人员担任。这批助老服务员忙碌在整个社区内,为 275 名政府补贴和 49 名自费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