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 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 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 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 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 “动态一过渡态一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 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 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 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 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 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 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 的物质载体。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逐 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1830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 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 性不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 听之声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 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 Broca,1824~1880)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 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左 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 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7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 Wernicke,1848~1905)发现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 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部位被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 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1870年,法国医生古希塔维·弗里奇 (G. Fritsch,1838~1927)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 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艾德尔德·希齐格(E. Hitzig,1838~1907)也 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眼的运动。以后二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 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缩,因而确认大脑 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大脑 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心理 和行为不仅直接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具有一定 神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 称之为“自然的王冠”。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 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 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14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 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 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 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 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 “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 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 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 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一 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 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 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 的物质载体。 19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逐 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 1830 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 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 性不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 听之声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 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 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Broca,1824~1880)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 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左 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 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871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Wernicke,1848~1905)发现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 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部位被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 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1870 年,法国医生古希塔维·弗里奇 (G.Fritsch,1838~1927)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 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艾德尔德·希齐格(E.Hitzig,1838~1907)也 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眼的运动。以后二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 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缩,因而确认大脑 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大脑 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心理 和行为不仅直接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具有一定 神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 称之为“自然的王冠”。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 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 80%。 大脑表面覆盖着 3-4 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