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冻伤的程度及面积 (一)冻伤的程度 受冻后血管的改变:先收缩,后麻痹扩张,内膜通透性升高,液体渗入组织,组织缺氧,引 起组织坏死结痂。特别在耳廓、鼻尖、面颊及四肢末端等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较明显。冻伤的程度 采用三度四分法: 1.I度冻伤(红斑)伤及皮肤浅层,局部红肿充血,自觉发热搔痒、疼痛。显微镜下可见 真皮层血管充血,间质水肿,有轻度炎性细胞反应。经过7-10天可痊愈,损伤主要在表皮层 2.II度冻伤(水疱)伤及皮肤全层,局部红肿明显,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水疱内含 血清样或血性液体,局部疼痛加剧,感觉迟钝。显微镜下可见表皮与真皮分离,水疱内有渗出的纤 维蛋白及炎性细胞,表皮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组织学上不能与高温损 伤的水疱区别。经过1-2日疱内液体可吸收,形成痂皮,2-3周后痂皮脱落痊愈 3.II度冻伤(坏死)主要表现组织坏死,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根据坏死 程度,可分为:①重度冻伤:皮肤全层坏死,逐渐由苍白变成紫褐色,最后成为黑褐色,周围形成 炎症分界线;②特重度冻伤:坏死深达肌肉、骨骼,多呈干性坏疽。坏死肢体干燥、枯萎、变黑, 最后分离脱落,造成肢体残缺。也可继发感染,成为湿性坏疽,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甚至败血症 而死亡。 (二)冻伤的面积 计算方法参考烧伤面积计算方法 、冻伤的发生条件 (一)地理及环境因素 1.环境温度气温寒冷是冻伤或冻死的主要条件。冻死常发生在寒冷地区或冬、春低温季 节。必须注意的是,有时气温在零度以上,但御寒物不足,暴露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冻死。 2.风速风是导致冻死的重要因素。风能加速热的散失,促进环境温度的降低。风速越大, 散热越快。风速与体温下降成正比。 3.潮湿由于水的导热能力是干燥空气的25倍,水中散热比同样温度的干空气中散热要快得 多,所以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冻死远为迅速。正常人浸在0℃的水中,只要半小时即可冻死, 若在同样温度的空气中尚可生存几小时。 在融雪变冷和暴风雪、寒流时,由于风、雪、湿、冷的综合作用,很容易发生冻伤和冻死,如 旅行、登山、勘探测量中,突遇暴风雪迷路,露宿野外或船只遇难,坠入冰水等情况 (二)机体因素 1.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是早产儿更敏感,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易发生冻伤和冻死 2.饥饿和疲劳在低温环境,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产热活动比较旺盛,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 质的供应,才能抵御寒冷。饥饿和疲劳是促进冻伤和冻死的重要因素 3.外伤或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和严重外伤后(特别失血后),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降 低,容易发生冻死 4.酒精或药物饮酒适量时,皮肤血管收缩促进脑血液循环,可起到一时性御寒作用。但 饮酒过量,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产生温暖感,主观以为体热增加、兴奋、减少衣着,实际上 体热更易由皮肤发散,体温反而逐渐降低。深度醉酒者,体温调节中枢被酒精麻醉,以致不能通过 寒颤増加热能,所以体温迅速下降,易于冻死。巴比妥类或氯丙嗪类药物均使体温调节功能降低, 促进冻死的发生。有报道巴比妥中毒者体温可下降至26-21℃ 5.其他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差异,精神状态的差别。如精神病人容易冻伤。 低温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一、冻伤的程度及面积 (一)冻伤的程度     受冻后血管的改变:先收缩,后麻痹扩张,内膜通透性升高,液体渗入组织,组织缺氧,引 起组织坏死结痂。特别在耳廓、鼻尖、面颊及四肢末端等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较明显。冻伤的程度 采用三度四分法:     1.I度冻伤(红斑)  伤及皮肤浅层,局部红肿充血,自觉发热搔痒、疼痛。显微镜下可见 真皮层血管充血,间质水肿,有轻度炎性细胞反应。经过7-10天可痊愈,损伤主要在表皮层。     2.II度冻伤(水疱)  伤及皮肤全层,局部红肿明显,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水疱内含 血清样或血性液体,局部疼痛加剧,感觉迟钝。显微镜下可见表皮与真皮分离,水疱内有渗出的纤 维蛋白及炎性细胞,表皮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组织学上不能与高温损 伤的水疱区别。经过1-2日疱内液体可吸收,形成痂皮,2-3周后痂皮脱落痊愈。     3.III度冻伤(坏死)  主要表现组织坏死,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根据坏死 程度,可分为:①重度冻伤:皮肤全层坏死,逐渐由苍白变成紫褐色,最后成为黑褐色,周围形成 炎症分界线;②特重度冻伤:坏死深达肌肉、骨骼,多呈干性坏疽。坏死肢体干燥、枯萎、变黑, 最后分离脱落,造成肢体残缺。也可继发感染,成为湿性坏疽,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甚至败血症 而死亡。 (二)冻伤的面积     计算方法参考烧伤面积计算方法。 二、冻伤的发生条件 (一)地理及环境因素     1.环境温度  气温寒冷是冻伤或冻死的主要条件。冻死常发生在寒冷地区或冬、春低温季 节。必须注意的是,有时气温在零度以上,但御寒物不足,暴露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冻死。 2.风速  风是导致冻死的重要因素。风能加速热的散失,促进环境温度的降低。风速越大, 散热越快。风速与体温下降成正比。 3.潮湿  由于水的导热能力是干燥空气的25倍,水中散热比同样温度的干空气中散热要快得 多,所以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冻死远为迅速。正常人浸在0℃的水中,只要半小时即可冻死, 若在同样温度的空气中尚可生存几小时。 在融雪变冷和暴风雪、寒流时,由于风、雪、湿、冷的综合作用,很容易发生冻伤和冻死,如 旅行、登山、勘探测量中,突遇暴风雪迷路,露宿野外或船只遇难,坠入冰水等情况。 (二)机体因素     1.年龄  婴幼儿及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是早产儿更敏感,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易发生冻伤和冻死。     2.饥饿和疲劳  在低温环境,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产热活动比较旺盛,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 质的供应,才能抵御寒冷。饥饿和疲劳是促进冻伤和冻死的重要因素。 3.外伤或疾病  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和严重外伤后(特别失血后),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降 低,容易发生冻死。     4.酒精或药物  饮酒适量时,皮肤血管收缩促进脑血液循环,可起到一时性御寒作用。但 饮酒过量,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产生温暖感,主观以为体热增加、兴奋、减少衣着,实际上 体热更易由皮肤发散,体温反而逐渐降低。深度醉酒者,体温调节中枢被酒精麻醉,以致不能通过 寒颤增加热能,所以体温迅速下降,易于冻死。巴比妥类或氯丙嗪类药物均使体温调节功能降低, 促进冻死的发生。有报道巴比妥中毒者体温可下降至26-21℃。     5.其他  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差异,精神状态的差别。如精神病人容易冻伤。 三、低温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