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Key words: Yi Zhuan; the Daoist school; metaphysics; communion 陈鼓应先生致力于倡导“道家文化主干说”,他古老的存在最神圣也最受尊敬,那种原初的存在就 在《易传与道家思想》中大胆地提出了“《易传》的哲被当作现存事物的根本原理去理解和对待。(第 学思想是属于道家而非倆家”(第1页)的观点,59页)从这种观念看来,事物是什么,首先是看 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赞同,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质它来自于什么;它的“祖先”是什么它也就是什么 疑。在我看来,关于《易传》的思想到底是来自道家“本原”规定了它的本性,先在者是后来者根据 还是道家的思想来自儒家这样的争论尽管有利于原初韧就是事物的本真存在。既然原初存在是 深化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而争论本身却不会存布物的本真状态那么现存的一切事物不过是本 有真正的结果因为它忽视了思想史上的一个最物的一种变形存在或者生成形式。所以,本原论 要也是最基本的事实:任何一派哲学思想郁是特足雾际上采用了一种“还原论”的思维逻辑 的社会土壤和文化背景下生减的全仁哲学的一部 黑格尔关于本原论的说明虽然基于欧洲的哲 分也是不可能高开其他管学流派而独立发展的。学史,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在老子以前,商周时代 不过,这的魯沦却给我们以意外的启发那就是流行的是上帝崇拜和上天崇拜,上帝和天后来又合 《易传》与這哲学有着极大的可通约性,它们之间而为一,称为“天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和本原 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老子》中曾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 在先秦哲学中,《易传》和道家的哲学是最具代以知其子”(《老子》五十二章,据王弼本,以下皆同 表性的两家。黑格尔曾经把中国哲学分为“孔子”、的说法,表明当时的人们对于“母”和“始”是相当推 “易经哲学”和“道家”三家,并认为孔子那里只是一崇的,应当属于最崇高和最神圣的观念。老子生活 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缺乏思辩的哲在中国传统实践理性日益高涨的时代,为了树立其 学而易经哲学和道家注意到了“抽象的思想和纯哲学的权威,老子提出了一个比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粹的范畴”(第121-124页)2,黑格尔是以西方“天”和“帝”的地位更高的存在称之为“道”。他认 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待中国哲学的,虽然不一定合为万物都由道而生,是“万物之母”。老子说:“有物 理,但从他的分析中则可以看出中国先秦哲学的某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些特点。其实,黑格尔讲的“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名之 范畴”就是传统的形上学。先秦时代具备这种思辩日大。”(二十五章)又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 能力的哲学流派以《易传》和道家最为系统。传统先。”(四章)这样,老子在他的哲学中,第一次把天 的形上学主要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知识论等元由“主宰之天"降格为“自然之天”第一次把上帝由 哲学问题由于中国哲学中缺少知识论的内容,故最高的神灵降格为道的“儿子”从而确立道的“母 形而上学主要指本原论和本体论的问题。本文也体”地位。 就是从本原论和本体论的角度阐释先秦哲学中的 《易传》的哲学也有一套类似的宇宙生成理论。 《易传》和道家之间的可通约性。 它首先肯定了天地在万物生成变化中的巨大作用, 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下》)、“大哉乾元! 一、通约之一:《易传》和 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传》、“至哉坤元!万 道家的本原论 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传》)、“天地感而万物 化生”(《咸·彖传》),这里的“天地”就是道家的“ 本原论也称宇宙生成论是传统哲学探讨宇宙然之天”。《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四十章)、 物起源和由来的观念及理论。在黑格尔看来,本“有名万物之母”(一章)中的“有”、“有名”就是指自 原论脱胎于原始宗教和神话,在原始宗教晚期的祖然之天。不过,《易传》从政治伦理的需要出发又提 先崇拜中特别重视“创世的父母”因而事物中最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传》)、“坤厚载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冶。 闪 , 汾 阮 压 。 陈鼓应先生致力 于倡导 “ 道家文化 主干说 ” , 他 在《易传与道家思想 》中大胆地提 出了 “《易传 》的哲 学思想 , 是属 于 道家而非儒家 ,’第 页 」的观点 , 得 到 了 部 分学 者 的赞 同 , 也 引起 了诸 多 学 者 的质 疑 。 在我看来 , 关于《易传 》的思想到底是来 自道家 还是道家的思想来 自儒家 , 这样 的争论尽管有利 于 深化对 中国哲学思想史 的研究 , 而 争论本 身却不会 有真正 的结果 , 因为它忽视 了思想史上 的一个最重 要也是最基本的事实 任何一派哲学思想都是特定 的社会土壤和 文化背景下 生 成 的全体 哲 学 的一 部 分 , 也是不可能离 开其他 哲学 流派 而 独立 发展 的 。 不过 , 这样 的争论却 给我 们 以 意外 的启发 , 那 就是 《易传 》与道家哲学有着极大的可 通约性 , 它们 之 间 并非 隔着一道不可逾越 的鸿沟 。 在先秦哲学 中 ,《易传 》和道家的哲学是最具代 表性 的两家 。 黑格尔 曾经把 中国哲学分为 “ 孔子 ” 、 “ 易经哲学 ”和 “ 道家 ”三家 , 并认为孔子那 里 只是一 些 “ 善 良的 、 老 练 的 、 道 德 的 教 训 ” , 缺 乏 思 辩 的 哲 学 而易经哲学和道家 注 意到 了 “ 抽 象 的思 想 和 纯 粹 的范畴 ” 第 一 页 川 。 黑 格 尔是 以 西 方 中心 主义 的立场来看待中国哲学 的 , 虽然不一定 合 理 , 但从他的分析中则可 以 看 出中国先秦哲学 的某 些特点 。 其实 , 黑格 尔讲 的 “ 抽 象 的思 想 和 纯梓 的 范畴 ”就是传统的形 上学 。 先秦时代具备这 种思辩 能力的哲学流派 以《易传 》和道 家最 为系统 。 传统 的形上学 主要涉 及 到本 原论 、 本体论 、 知识论 等元 哲学 问题 , 由于 中 国哲 学 中缺 少 知识论 的 内容 , 故 形而上学 主要指 本原 论 和本体 论 的 问题 。 本 文也 就是从本原论和本体论 的角度 阐释先秦哲学 中的 《易传 》和道家之间 的可 通约性 。 一 、 通约之一 《易传 》和 道家的本原论 本原论也称宇宙生成论 , 是传统哲学探讨宇宙 万物起源和 由来的观念及理论 。 在黑格尔看来 , 本 原论脱胎于原始宗教和神话 , 在原始宗教晚期 的祖 先崇拜中 , 特别重视 “ 创世的父母 ” , 因而事物 中最 古老 的存在最神圣也最受尊敬 , 那种原初 的存在就 被当作现 存事物 的根 本 原 理 去 理 解和 对待 。 第 页 川 从 这 种 观念 看来 , 事 物 是 什 么 , 首 先 是 看 它来 自于什 么 它 的 “ 祖 先 ”是什么 它也 就是什 么 “ 本原 ”规定 了它 的本 性 , 先在 者是后 来 者 的根 据 , 原初物就是事物 的本 真存在 。 既然 原初 存在 是 现 存事物 的本真状态 , 那 么现存的一切事物 不过是本 原物 的一种变形存在或者生成形式 。 所 以 , 本原 论 实际上采用 了一种 “ 还原论 ”的思维逻辑 。 黑格尔关于本原论 的说 明虽 然基 于 欧洲 的哲 学史 , 也 同样适 用 于 中国 。 在老 子 以 前 , 商周 时代 流行 的是上帝崇拜 和上天 崇拜 , 上帝和 天后来又合 而为一 , 称 为 “ 天 帝 ” , 是 宇 宙 万 物 的 主 宰 和 本 原 。 《老子 》中曾有 “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既 得 其母 , 以知其子 ” 《老子 》五十二章 , 据王弼本 , 以下 皆 同 的说法 , 表 明当时 的人们对于 “ 母 ” 和 “ 始 ”是相 当推 崇 的 , 应 当属 于最崇 高和最神圣 的观念 。 老子生 活 在 中国传统实践理性 日益高涨 的时代 , 为了树立 其 哲学 的权威 , 老子提 出 了一个 比 当时人们心 目中 的 “ 天 ” 和 “ 帝 ”的地位更高 的存在 , 称 之为 “ 道 ” 。 他认 为万物都由道而生 , 是 “ 万物之母 ” 。 老子说 “ 有 物 混成 , 先 天 地生 , 寂兮 寥兮 , 独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下母 , 吾 不 知其名 , 字之 日 道 , 强 名之 曰 大 。 ” 二 十五章 又 说 “ 吾不知其谁之子 , 象帝 之 先 。 ” 四 章 这 样 , 老 子 在他 的哲 学 中 , 第一 次把 天 由 “ 主 宰之天 ”降格 为 “ 自然之天 ” , 第一 次把 上 帝 由 最 高的神灵 降格 为道 的 “ 儿 子 ” , 从而 确立 道 的 “ 母 体 ”地位 。 《易传 》的哲学也有一套类似的宇宙生成理论 。 它首先肯定 了天地在万物生成变化中的 巨 大作用 , 所谓 “ 天地 之 大 德 曰 生 ” 系辞下 、 “ 大 哉 乾 元 万 物资始 , 乃 统 天 ” 乾 · 象传 、 “ 至 哉 坤 元 万 物 资生 , 乃 顺 承天 ” 坤 · 象传 》 、 “ 天 地 感而 万 物 化生 ” 咸 · 象传 , 这里 的 “ 天地 ”就是道家 的 “ 自 然之天 ” 。 《老子 》的 “ 天 下 万 物生 于 有 ” 四 十章 、 “ 有 名万物之母 ,’一章 中的 “ 有 ” 、 “ 有名 ”就是指 自 然之天 。 不过 ,《易传 》从政治伦理 的需要 出发 又 提 出 “ 乾道变 化 , 各正 性 命 ” 《乾 · 象 传 》 、 “ 坤 厚 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