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 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 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 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 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 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4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 调控始于2006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 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 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 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18.31亿亩,接近18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GDP能 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 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 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 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 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 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 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過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 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 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 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 二是边看边调。在2006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 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 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 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2006 年,我国 GDP 突破 20 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 单位 GDP 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 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07 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 “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 2006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 5 年运行在两位 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 2003 年~2006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 和 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 4 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 4 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 调控始于 2006 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 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 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 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 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 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 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 18.31 亿亩,接近 18 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 GDP 能 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 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 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 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 2006 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 的住房价格。央行在 2006 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 11 月 3 次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 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 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 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 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 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 二是边看边调。在 2006 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 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 4 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 每次上调 0.5 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 0.27 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 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