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4期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7,文件大小:193.5KB,团购合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 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 本刊编辑部从 6000 多封农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 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半月谈20O7年第4期 读者评刊 本刊“留守儿童”系列话题引发读者热评 本刊特稿 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本刊记者郭鸿印叶含勇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 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 本刊编辑部从6000多封农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 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涉农违法行政问题严重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从大量农民读者来信情况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广大 农村百姓关注最多、反映最大的问题。 新疆一位读者的来信很有代表性:“2003年,我们这里开始搞退耕还林。当时乡政府和我们签订合同, 规定退一亩补一亩,林业局验收也全部确认了。但2007年发放补助时,却只按确认面积的73%发放,其余 退耕面积一分钱补助也没有。中央规定,用于‘三农’的资金必须阳光运作,这条高压线谁都不能撞。可 我们这里‘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知县官’,撞了谁又能咋样? 现阶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门以权代法、违法行政非常严重。有些乡镇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强拆强迁 赔偿不到位现象还很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除了征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 社会抚养费外,还加收“未婚先育费”、“计划外怀孕费”等。有的政府部门以“公益慈善”、“地方财 政困难”等名义,搞强行捐款、摊派,损害农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农村读者来信呼吁:“我们国家现在既要多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希 望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能好好关注一下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的问题,以顺应民心,推动社会和谐。” 谨防新农村建设变调变味 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些苗头性 趋势性问题,尤其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山西省运城市读者来信说:“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 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组为了修路、建校,把拍卖宅基地作为筹资主要渠道,这个组在这块地上卖,那个组

半月谈2007年第4期 读者评刊 本刊“留守儿童”系列话题引发读者热评 本刊特稿 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 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 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本刊记者 郭鸿印 叶含勇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 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 本刊编辑部从 6000 多封农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 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涉农违法行政问题严重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从大量农民读者来信情况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广大 农村百姓关注最多、反映最大的问题。 新疆一位读者的来信很有代表性:“2003 年,我们这里开始搞退耕还林。当时乡政府和我们签订合同, 规定退一亩补一亩,林业局验收也全部确认了。但 2007 年发放补助时,却只按确认面积的 73%发放,其余 退耕面积一分钱补助也没有。中央规定,用于‘三农’的资金必须阳光运作,这条高压线谁都不能撞。可 我们这里‘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知县官’,撞了谁又能咋样?” 现阶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门以权代法、违法行政非常严重。有些乡镇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强拆强迁、 赔偿不到位现象还很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除了征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 社会抚养费外,还加收“未婚先育费”、“计划外怀孕费”等。有的政府部门以“公益慈善”、“地方财 政困难”等名义,搞强行捐款、摊派,损害农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农村读者来信呼吁:“我们国家现在既要多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希 望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能好好关注一下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的问题,以顺应民心,推动社会和谐。” 谨防新农村建设变调变味 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些苗头性、 趋势性问题,尤其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山西省运城市读者来信说:“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一 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组为了修路、建校,把拍卖宅基地作为筹资主要渠道,这个组在这块地上卖,那个组

在那块地上卖,导致新建的宅院毫无秩序。”江苏省农村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居民小区住宅楼统 由开发商承建,一套面积为150平方米的住宅楼售价均在14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大部分老百姓承受 不了。变味的新村建设使农民伤筋动骨。” 广大农民对“村村通”公路计划举双手赞成,但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深感忧虑。河南省信 市读者说:“村里修建了一条3公里的公路,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无人监督检查,不到一年,道路多处路 段开裂,路基塌陷,乡亲们望路兴叹:几十万元又泡汤了。 江苏省大丰市农民来信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这一进程中不 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实惠 土地“命根子”不断萎缩引发忧虑 可耕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13亿国人的饭碗 2006年9月,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编辑部:“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即将 成熟收割。乡党委和政府领导突然告诉我们,水稻田被县里搞开发征用了,由于县里急等用地,过两天就 来挖掘机、推土机施工,100多亩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耕地买卖风潮。卖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农户私人出卖,另一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出卖。购买者多为当地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偏远的农 民。交易大多没有相关部门合法手续,成交后,土地一般都用来建房。这种土地私自买卖现象,和新农村 设极不相称,势必会引发农村土地市场的混乱和基本农田的缩减。” 山东省菏泽市读者来信表示:“在我们村,10年前分地时,每人1.2亩,现在每人分不到9分地 这使我产生危机感,再过10年,我们还能给儿孙留几分地?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耕地如何生存?” 希望严惩“腐败村官 当前农村矛盾颇多,农村工作较为难做。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激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伤害 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各地群众来信,“村官”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目前农村有些地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人兼”。这样一来,村级干部班子人员虽然少了,权力却集中了。一些村干部非法挪用公款、擅自变 卖宅基地,所得全部进腰包。山东省某村村民来信反映,因为国家征地修路,村委前后共得相关款项约800 万元。失地村民满以为可以靠这笔钱养命,没想到至今也没领到一分钱!对于群众意见,腐败“村官”听 不进去,动辄利用权力打击打压。重庆市奉节县某村村民来信反映:该村村主任与一名村民发生纠纷,村 主任居然唆使亲族乱刀猛砍该村民之子,并叫人用猎枪射击其全家· 农民深切期望好好治理“村官”作恶现象。 警惕“文化垃圾”转移农村 必须肯定,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现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农村读者来信说,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丰乳肥臀,哪 能见着几个农民形象?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载体和内容搞不起来,农村文化生活苍白。一些头脑精明、善 于经营的文化个体户,便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书刊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等“文化垃圾”大 举向农村转移输送,“脱衣舞”等低俗演出也下乡了,在谋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风。 2007年2月8日,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一位老读者打来电话,急切诉说:“编辑同志,呼吁你们向 两会反映一下农村的社会风气问题吧。我们这里现在赌博成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 纷纷参赌,玩纸牌的,打麻将的,买地下六合彩的,到处都是人在赌。政府根本没有人管!

在那块地上卖,导致新建的宅院毫无秩序。”江苏省农村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居民小区住宅楼统 一由开发商承建,一套面积为 150 平方米的住宅楼售价均在 14 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大部分老百姓承受 不了。变味的新村建设使农民伤筋动骨。” 广大农民对“村村通”公路计划举双手赞成,但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深感忧虑。河南省信阳 市读者说:“村里修建了一条 3 公里的公路,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无人监督检查,不到一年,道路多处路 段开裂,路基塌陷,乡亲们望路兴叹:几十万元又泡汤了。” 江苏省大丰市农民来信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这一进程中不 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实惠。 土地“命根子”不断萎缩引发忧虑 可耕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 13 亿国人的饭碗。 2006 年 9 月,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编辑部:“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即将 成熟收割。乡党委和政府领导突然告诉我们,水稻田被县里搞开发征用了,由于县里急等用地,过两天就 来挖掘机、推土机施工,100 多亩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耕地买卖风潮。卖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农户私人出卖,另一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出卖。购买者多为当地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偏远的农 民。交易大多没有相关部门合法手续,成交后,土地一般都用来建房。这种土地私自买卖现象,和新农村 建设极不相称,势必会引发农村土地市场的混乱和基本农田的缩减。” 山东省菏泽市读者来信表示:“在我们村,10 年前分地时,每人 1.2 亩,现在每人分不到 9 分地。 这使我产生危机感,再过 10 年,我们还能给儿孙留几分地?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耕地如何生存?” 希望严惩“腐败村官” 当前农村矛盾颇多,农村工作较为难做。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激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伤害 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各地群众来信,“村官”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目前农村有些地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一人兼”。这样一来,村级干部班子人员虽然少了,权力却集中了。一些村干部非法挪用公款、擅自变 卖宅基地,所得全部进腰包。山东省某村村民来信反映,因为国家征地修路,村委前后共得相关款项约 800 万元。失地村民满以为可以靠这笔钱养命,没想到至今也没领到一分钱!对于群众意见,腐败“村官”听 不进去,动辄利用权力打击打压。重庆市奉节县某村村民来信反映:该村村主任与一名村民发生纠纷,村 主任居然唆使亲族乱刀猛砍该村民之子,并叫人用猎枪射击其全家…… 农民深切期望好好治理“村官”作恶现象。 警惕“文化垃圾”转移农村 必须肯定,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现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农村读者来信说,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丰乳肥臀,哪 能见着几个农民形象?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载体和内容搞不起来,农村文化生活苍白。一些头脑精明、善 于经营的文化个体户,便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书刊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等“文化垃圾”大 举向农村转移输送,“脱衣舞”等低俗演出也下乡了,在谋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风。 2007 年 2 月 8 日,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一位老读者打来电话,急切诉说:“编辑同志,呼吁你们向 两会反映一下农村的社会风气问题吧。我们这里现在赌博成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 纷纷参赌,玩纸牌的,打麻将的,买地下六合彩的,到处都是人在赌。政府根本没有人管!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留 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演变成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读者来信反映,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保护和教育 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无人解决,处于放任状态的不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很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河南省 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2005年以来所办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 犯案件共21起,占34%。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也陷入艰难的生活困境。在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有的老人托管了3个孩子, 拄着拐棍肩背幼童还得下地干活。有的老人体弱多病,走路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还要带着4个“留守孩” 有的老人好几年手不好使,却一直为几对夫妇带养着6个孩子。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调查者实不忍心:这 样的日子农村老人到底还要熬多久? 期待完善“新农合”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不少。但在“新农合 推进过程中,农民对一些新问题反映强烈。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新农合”有抵触情绪,不想参与。山东省邹城市读者来信反映, 其所在村把粮食直补款强行顶抵“新农合”医疗款,引发群众抵制。甘肃省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基层政 府把‘参合’任务级级相压,干部只得挨家挨户收取‘参合’款项,结果搞得干部挠头,群众义愤。” 些农民患者说:药店只售两三元的药,到了合作医院就是10元左右。患者看病花费多,报销少, 参合”反而吃亏,怎么会有积极性呢?有读者反映,农民看一次大病(小病一般也不看)动辄几千上万 但最后到手的医疗补助只有两三百元。 总之,各地农民盼望国家制订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监管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顺利向前发展,让它真正能造福农村。(编辑:林双川)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思路篇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本刊记者王炤坤王永前 这是一方富藏能源和资源的宝地,这是一条地上文物集中的文化长廊,这是一块饱含革命精神但百 姓仍然不算富裕的老区热土,这是一个攒足了力气谋求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加快科学发展的中部省份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留 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演变成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读者来信反映,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保护和教育, 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无人解决,处于放任状态的不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很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河南省 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 2005 年以来所办理的 62 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 犯案件共 21 起,占 34%。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也陷入艰难的生活困境。在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有的老人托管了 3 个孩子, 拄着拐棍肩背幼童还得下地干活。有的老人体弱多病,走路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还要带着 4 个“留守孩”。 有的老人好几年手不好使,却一直为几对夫妇带养着 6 个孩子。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调查者实不忍心:这 样的日子农村老人到底还要熬多久? 期待完善“新农合”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不少。但在“新农合” 推进过程中,农民对一些新问题反映强烈。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新农合”有抵触情绪,不想参与。山东省邹城市读者来信反映, 其所在村把粮食直补款强行顶抵“新农合”医疗款,引发群众抵制。甘肃省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基层政 府把‘参合’任务级级相压,干部只得挨家挨户收取‘参合’款项,结果搞得干部挠头,群众义愤。” 一些农民患者说:药店只售两三元的药,到了合作医院就是 10 元左右。患者看病花费多,报销少, “参合”反而吃亏,怎么会有积极性呢?有读者反映,农民看一次大病(小病一般也不看)动辄几千上万 元,但最后到手的医疗补助只有两三百元。 总之,各地农民盼望国家制订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监管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顺利向前发展,让它真正能造福农村。(编辑:林双川)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 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思路篇: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本刊记者 王炤坤 王永前 这是一方富藏能源和资源的宝地,这是一条地上文物集中的文化长廊,这是一块饱含革命精神但百 姓仍然不算富裕的老区热土,这是一个攒足了力气谋求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加快科学发展的中部省份

带着对三晋大地的“熟悉”与“陌生”,半月谈记者前不久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 在山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能源工业大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哪些矛盾和 困难呢?张宝顺指出,我们必须克服“五大压力”:一是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压力大。山西省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整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作 为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统筹城乡发展压力大。山西十年九早,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 低,到现在还有100多万农村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700元。三是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资源环境生态 问题压力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的压力大。五是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扩大开放的压力大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山西将选择怎样的战略路径?张宝顺告诉记者,山西要尽快走出四条路子 是要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加强自主创新,深化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继续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煤 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要将 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占全省80%以上的工矿型 城镇的改造和转型,加快太原经济圈和“大运”(大同至运城)城市带的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 业和文化传媒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是要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用好国务院 确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推进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加大降耗减污力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 发展循环经济上下苦功夫。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大力气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全国还高的硬杠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要达到 25%,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三是要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认真研究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改 革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教育引导四个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要抓好煤矿棚户区改造、采煤 沉陷区治理、城乡困难群众救助、社保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福祉安康的民心工程。 要重视“四矿问題”的解决,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 活质量。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煤补农”的机制。从煤炭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新农村建 设,推广“一矿帮一村”经验,促进村矿协调发展,增强能源、原材料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 四是要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保守、利用外资偏少、开放水平较低等突 出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使山西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 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建设“充满活力、富 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山西正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提出再造秀美山川的目标,突破点选在哪里?张宝顺说,“十一五” 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并把资源环境生态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发展成效和 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 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考核,让全省人民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 山和绿地!(编辑:张寒) 实践篇: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 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

带着对三晋大地的“熟悉”与“陌生”,半月谈记者前不久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 在山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能源工业大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哪些矛盾和 困难呢?张宝顺指出,我们必须克服“五大压力”:一是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压力大。山西省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整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作 为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统筹城乡发展压力大。山西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 低,到现在还有 100 多万农村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 700 元。三是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资源环境生态 问题压力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的压力大。五是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扩大开放的压力大。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山西将选择怎样的战略路径?张宝顺告诉记者,山西要尽快走出四条路子。 一是要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加强自主创新,深化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继续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煤 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要将新 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占全省 80%以上的工矿型 城镇的改造和转型,加快太原经济圈和“大运”(大同至运城)城市带的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 业和文化传媒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是要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用好国务院 确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推进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加大降耗减污力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 发展循环经济上下苦功夫。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大力气。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全国还高的硬杠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要达到 25%,高出全国 5 个百分点。 三是要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认真研究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改 革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教育引导四个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要抓好煤矿棚户区改造、采煤 沉陷区治理、城乡困难群众救助、社保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福祉安康的民心工程。 要重视“四矿问题”的解决,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 活质量。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煤补农”的机制。从煤炭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新农村建 设,推广“一矿帮一村”经验,促进村矿协调发展,增强能源、原材料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 四是要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保守、利用外资偏少、开放水平较低等突 出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使山西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 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建设“充满活力、富 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山西正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提出再造秀美山川的目标,突破点选在哪里?张宝顺说,“十一五” 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并把资源环境生态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发展成效和 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 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考核,让全省人民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 山和绿地!(编辑:张寒) 实践篇: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 实践篇: 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

本刊记者王永前王炤坤 隆冬季节,记者穿娘子关口、入汾河谷地、过吕梁山麓、进煤海之都……一路踏访,一路收获。在 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攀谈、交流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山西人民谋求科学发展的意识正日渐清晰和自觉。深入 厂矿企业、城镇乡村采访,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幅三晋大地科学发展的动人画卷! 从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转型 高大的厂房内,煤矸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现代化生产线上,粉碎、成型、切割、烧制……几道工 序下来居然变废为宝,成为一块块硬度高、韧性强、节能效果好的空心砖。 这可不是什么制砖大企业的流水线,而是阳泉市南煤集团探索煤炭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创举 企业负责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煤矸石一直被当作废弃物处理,既占地方又污染环境,光治 吨煤产生的矸石就要花4元左右,如今加工成砖,一年下来可节约土地108亩,获利900多万元:加之 煤矸石含有热能,生产过程不用加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000多吨。 煤矸石不但能造砖,还能发电。发电产生的炉渣,是高强度水泥的熟料,等于是完成了水泥厂的前半 段工艺。于是南煤集团又着手筹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还配套形成一个年产50万吨的水泥 走资源产品一体化、吃干榨净循环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是南煤集团坚定不移的 选择,也是山西各界的共识 共识着实来之不易。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前些年掠夺式的开发,酿成资源浪 费惊人、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矿难频发等苦果,而且资源依赖型经济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初级化 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煤炭行情不景气,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将直接受到冲击。人们还记得:亚 洲金融危机过后,煤价陡跌,吨煤60元送上门都没人要,山西的许多煤矿连工资都发不出。 变,只有变才能寻找出路,也只有变才能实现崛起。近年来,山西省围绕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和 煤化工大省”转变的目标,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亮剑”。首先,剑指非法小煤窑和规模小 安全系数差的煤矿,该关闭的关闭,该淘汰的淘汰。仅2005年9月至今,就关闭、淘汰了5000多个小煤 窑。其次,整合煤矿资源,打造动力煤、无烟煤、焦煤企业“旗舰”,搞煤炭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 煤层气发电、焦炉煤气化工、煤制油等新兴产业纷纷崛起。晋城市已建起煤层气发电厂18座,成为全国利 用煤层气发电规模最大的地区。晋煤集团矿区、晋城市区部分居民和出租车、公交车已用上清洁价廉的煤 层气。长治市的潞安煤矿,已先行试点煤制油直接转化法,此技术为我国自主创新,建成后可年产煤制油 16万吨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介休市环保局长张恩贵任职4年间,用20吨炸 药炸掉了100多家焦化厂,人称“炸药局长”。起因源自2004年5月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对焦化行业实 施专项清理整顿的决定》,目的是淘汰或取缔“土焦”、改良焦化企业。由于被关闭的焦化厂很容易死灰 复燃,介休市环保局聘请了燡破公司前往那些被取缔的焦化厂进行燡破。那段时间,张恩贵几乎天天和炸 药打交道,“人家说,我用的炸药比当年解放介休时用的都多”。此举使当地严重过剩的焦炭生产能力年 减少880万吨,为推动介休经济转型趙出了一条路。 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是保障山西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走进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仿佛 到了高科技“大观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国家级的高新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微电子信息、光机电一 体化、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产业、医药与生物工程五大支柱产业。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这里将建成全 国一流的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被称为世界能源革命的煤制油中试项目、旨在开辟新兴能源的煤层气利用 项目、矿井煤层气甲烷提纯项目以及被称为“环保型工业血液”的煤基醇醚淸洁燃料项目将在这里转化为 生产力。高新区主任张新伟展望说,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山西的煤炭资源将真正成为滚滚而来的“乌金

本刊记者 王永前 王炤坤 隆冬季节,记者穿娘子关口、入汾河谷地、过吕梁山麓、进煤海之都……一路踏访,一路收获。在 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攀谈、交流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山西人民谋求科学发展的意识正日渐清晰和自觉。深入 厂矿企业、城镇乡村采访,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幅三晋大地科学发展的动人画卷! 从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转型 高大的厂房内,煤矸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现代化生产线上,粉碎、成型、切割、烧制……几道工 序下来居然变废为宝,成为一块块硬度高、韧性强、节能效果好的空心砖。 这可不是什么制砖大企业的流水线,而是阳泉市南煤集团探索煤炭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创举。 企业负责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煤矸石一直被当作废弃物处理,既占地方又污染环境,光治理 一吨煤产生的矸石就要花4元左右,如今加工成砖,一年下来可节约土地 108 亩,获利 900 多万元;加之 煤矸石含有热能,生产过程不用加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 14000 多吨。 煤矸石不但能造砖,还能发电。发电产生的炉渣,是高强度水泥的熟料,等于是完成了水泥厂的前半 段工艺。于是南煤集团又着手筹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还配套形成一个年产 50 万吨的水泥厂。 走资源产品一体化、吃干榨净循环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是南煤集团坚定不移的 选择,也是山西各界的共识。 共识着实来之不易。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前些年掠夺式的开发,酿成资源浪 费惊人、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矿难频发等苦果,而且资源依赖型经济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初级化, 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煤炭行情不景气,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将直接受到冲击。人们还记得:亚 洲金融危机过后,煤价陡跌,吨煤 60 元送上门都没人要,山西的许多煤矿连工资都发不出。 变,只有变才能寻找出路,也只有变才能实现崛起。近年来,山西省围绕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和 煤化工大省”转变的目标,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亮剑”。首先,剑指非法小煤窑和规模小、 安全系数差的煤矿,该关闭的关闭,该淘汰的淘汰。仅 2005 年 9 月至今,就关闭、淘汰了 5000 多个小煤 窑。其次,整合煤矿资源,打造动力煤、无烟煤、焦煤企业“旗舰”,搞煤炭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 煤层气发电、焦炉煤气化工、煤制油等新兴产业纷纷崛起。晋城市已建起煤层气发电厂 18 座,成为全国利 用煤层气发电规模最大的地区。晋煤集团矿区、晋城市区部分居民和出租车、公交车已用上清洁价廉的煤 层气。长治市的潞安煤矿,已先行试点煤制油直接转化法,此技术为我国自主创新,建成后可年产煤制油 16 万吨。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介休市环保局长张恩贵任职 4 年间,用 20 吨炸 药炸掉了 100 多家焦化厂,人称“炸药局长”。起因源自 2004 年 5 月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对焦化行业实 施专项清理整顿的决定》,目的是淘汰或取缔“土焦”、改良焦化企业。由于被关闭的焦化厂很容易死灰 复燃,介休市环保局聘请了爆破公司前往那些被取缔的焦化厂进行爆破。那段时间,张恩贵几乎天天和炸 药打交道,“人家说,我用的炸药比当年解放介休时用的都多”。此举使当地严重过剩的焦炭生产能力年 减少 880 万吨,为推动介休经济转型趟出了一条路。 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是保障山西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走进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仿佛 到了高科技“大观园”。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这个国家级的高新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微电子信息、光机电一 体化、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产业、医药与生物工程五大支柱产业。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这里将建成全 国一流的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被称为世界能源革命的煤制油中试项目、旨在开辟新兴能源的煤层气利用 项目、矿井煤层气甲烷提纯项目以及被称为“环保型工业血液”的煤基醇醚清洁燃料项目将在这里转化为 生产力。高新区主任张新伟展望说,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山西的煤炭资源将真正成为滚滚而来的“乌金

以“蓝天碧水”等工程改善生态和环境 踏上三晋大地,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前些年记者所到之处经常 是浓烟弥漫、粉尘飞扬。“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 的无奈和辛酸。而今天空正在变蓝,河水正在变得清澈。这一切得益于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的 相继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细化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交通通道,要求高速公路两旁种树10~15排、一级公路5~ 8排、二级公路3~5排。仅在高速公路两侧,每公里政府就投入了10万元的树苗钱 “蓝天碧水”工程针对的是山西污染最集中的中部盆地11个地级市和32个人口密集县,这里的面积 占全省的37%、人口占58%、财政收入占70%,而全省的污染又主要来自这里。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不容撼 动,措施敢于碰硬。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提拔仼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一责任人就是各市、县的主要领导。 昔日的太原市曾“头上难见蓝天,地上难见绿地,不是有河无水,就是有水不清”,空气污染一度 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如今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年全市二级及二级 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45天。曾在上世纪90年代干枯的汾河,也重新泛起了碧波。汾河岸边的迎泽园内, 每天清晨都迎来晨练的人们。公园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煤尘,公园里冷 冷清清。现在空气清新,每天晨练的人超过20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随着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化,相信三晋大地一定会重现 明媚的田园风光 “资源有偿使用”和“以煤补农”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是无偿使用。正是延续多年的无偿开采,导致山西煤炭的滥采滥挖 和掠夺式开发。2004年4月,时任山西省长的张宝顺拍板决定,在临汾市率先进行矿业权改革试点,实行 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一年下来,临汾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30%提升到60%~70%,2005年6月,此项改 革在全省推开。记者据有关统计算了一笔账:一个储量1000万吨的煤矿,过去只能挖出200万吨煤,如今 可以挖出600万吨,资源利用率是原来的3倍。一个煤矿如此,山西省有几千座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改革 全面推开后,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如果说资源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山西一些地方“以煤补农”的新探索则颇具“软效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燕子河村村口,一幢六层大楼十分惹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走近细瞧, 教室里窗明几净,阅览室、兴趣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一打听,方知这是村里的矿主集资兴建的村小学。 近两年来,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修路、建学校、解决百姓吃水看病等公益性事业均由当地 矿主掏腰包,被称为“一矿一业一事”活动。这项活动是山西省落实“以煤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有 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返回县城的途中,司机指着半 山腰一条刚刚修建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煤老板掏了300万元修建的,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村 里人到镇里赶集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十几分钟。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 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在冋煤集团燕子山煤矿,产业转型正悄然兴起。煤矿将发 展商贸业作为非煤产业的“重头戏”。他们借鉴蒙牛集团“先造市场,再造工厂”的营销理念,组建了招 商引资队伍,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燕子山商贸城,吸引商家λ驻。目前,燕子山商贸城占地32000平方米, 拥有店铺400多间,成为辐射周边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矿区“王府井”。走进商贸城,只见各种商品琳 琅满目,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加快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啊!”听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畅谈山西崛起的规

以“蓝天碧水”等工程改善生态和环境 踏上三晋大地,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前些年记者所到之处经常 是浓烟弥漫、粉尘飞扬。“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 的无奈和辛酸。而今天空正在变蓝,河水正在变得清澈。这一切得益于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的 相继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细化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交通通道,要求高速公路两旁种树 10~15 排、一级公路 5~ 8 排、二级公路 3~5 排。仅在高速公路两侧,每公里政府就投入了 10 万元的树苗钱。 “蓝天碧水”工程针对的是山西污染最集中的中部盆地 11 个地级市和 32 个人口密集县,这里的面积 占全省的 37%、人口占 58%、财政收入占 70%,而全省的污染又主要来自这里。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不容撼 动,措施敢于碰硬。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提拔任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一责任人就是各市、县的主要领导。 昔日的太原市曾“头上难见蓝天,地上难见绿地,不是有河无水,就是有水不清”,空气污染一度 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如今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 年全市二级及二级 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 245 天。曾在上世纪 90 年代干枯的汾河,也重新泛起了碧波。汾河岸边的迎泽园内, 每天清晨都迎来晨练的人们。公园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煤尘,公园里冷 冷清清。现在空气清新,每天晨练的人超过 20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随着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化,相信三晋大地一定会重现 明媚的田园风光。 “资源有偿使用”和“以煤补农”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是无偿使用。正是延续多年的无偿开采,导致山西煤炭的滥采滥挖 和掠夺式开发。2004 年 4 月,时任山西省长的张宝顺拍板决定,在临汾市率先进行矿业权改革试点,实行 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一年下来,临汾全市煤炭回采率由 20%~30%提升到 60%~70%,2005 年 6 月,此项改 革在全省推开。记者据有关统计算了一笔账:一个储量 1000 万吨的煤矿,过去只能挖出 200 万吨煤,如今 可以挖出 600 万吨,资源利用率是原来的3倍。一个煤矿如此,山西省有几千座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改革 全面推开后,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如果说资源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山西一些地方“以煤补农”的新探索则颇具“软效 应”。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燕子河村村口,一幢六层大楼十分惹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走近细瞧, 教室里窗明几净,阅览室、兴趣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一打听,方知这是村里的矿主集资兴建的村小学。 近两年来,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修路、建学校、解决百姓吃水看病等公益性事业均由当地 矿主掏腰包,被称为“一矿一业一事”活动。这项活动是山西省落实“以煤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有 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返回县城的途中,司机指着半 山腰一条刚刚修建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煤老板掏了 300 万元修建的,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村 里人到镇里赶集要走 3 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十几分钟。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企 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在同煤集团燕子山煤矿,产业转型正悄然兴起。煤矿将发 展商贸业作为非煤产业的“重头戏”。他们借鉴蒙牛集团“先造市场,再造工厂”的营销理念,组建了招 商引资队伍,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燕子山商贸城,吸引商家入驻。目前,燕子山商贸城占地 32000 平方米, 拥有店铺 400 多间,成为辐射周边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矿区“王府井”。走进商贸城,只见各种商品琳 琅满目,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加快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啊!”听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畅谈山西崛起的规

划和蓝图,记者仿佛看见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正迎面走来。(编辑: 张寒 专题报道 新起点,新跨越 开篇语 新起点,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 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 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9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 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 前进中的难题。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 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 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 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 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 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调控新政篇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本刊记者程正军黄会清林嵬

划和蓝图,记者仿佛看见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正迎面走来。(编辑: 张寒) 专题报道 新起点,新跨越 开篇语: 新起点,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十 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 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 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 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 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 9 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 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 前进中的难题。 2007 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 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 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 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 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 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调控新政篇: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本刊记者 程正军 黄会清 林嵬

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 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 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 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 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 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4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 调控始于2006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 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 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 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18.31亿亩,接近18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GDP能 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 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 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 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 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 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 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過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 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 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 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 二是边看边调。在2006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 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 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 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2006 年,我国 GDP 突破 20 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 单位 GDP 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 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07 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 “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 2006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 5 年运行在两位 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 2003 年~2006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 和 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 4 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 4 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 调控始于 2006 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 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 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 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 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 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 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 18.31 亿亩,接近 18 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 GDP 能 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 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 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 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 2006 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 的住房价格。央行在 2006 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 11 月 3 次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 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 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 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 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 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 二是边看边调。在 2006 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 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 4 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 每次上调 0.5 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 0.27 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 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 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 会出现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 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 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年年初,他在市 中心以每平方米4450元的价格购得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1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 高达每平方米6000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 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国家发 改委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年11月份福州以涨幅10.4%位居全国第 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 过“以地招商”、“以地融资”,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 而难紧。 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实行零 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30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5亿多元,造成6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 批文,而实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 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 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占用2.4万 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 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60%甚至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 融资。 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 能“望房兴叹”。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城镇 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2007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 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 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 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 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 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 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 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 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 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

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 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 会出现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 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 “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 年年初,他在市 中心以每平方米 4450 元的价格购得一套 100 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 1 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 高达每平方米 6000 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 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国家发 改委公布的全国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 年 11 月份福州以涨幅 10.4%位居全国第一。 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 过“以地招商”、“以地融资”,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 而难紧。 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50 万元以上,实行零 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500 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 30 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5亿多元,造成6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 批文,而实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 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 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占用 2.4 万 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 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 60%甚至 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 融资。 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 能“望房兴叹”。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 2007 年1月1日起,城镇 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 2007 年1月 16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 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 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 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 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一 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 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 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 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 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

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 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 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仍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效能。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应更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应 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促进进口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方式转变篇 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本刊记者赵东辉储国强邓卫华蔡玉高 无论是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来自全球化的外部竞争压力,转变增长方式都对中 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远的影响。在过去一年里,转变增长方式无疑是 中国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到西北,亮 点纷呈、高招频出,既表现出创新转变的风发意气,同时也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瓶颈以及转变带来的种种“阵 新“双引擎”动力充沛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经济的产业比重、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 重上升。目前,中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48:24调整为15:51:34,经济增长 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 人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下降的份额主要让位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很显然中国经济开始 进入升级阶段。尤其在工业化先发地区,产业优化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使增长更加强劲持久。从1979 年到2006年,广东服务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比重也由 24.4%上升到44.2%,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的上升。与此同时,广东对第二产业“动大手术”,花大力气壮 大改造支柱产业,发展装备工业,工业集约化特征明显,这不但使工业的动力更加强劲、更为“绿色 而且为其注入了竞争力、拓展了空间。 利用无形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北京市推动枣核型的传统工业资源配置模式转向哑铃型的现代工业 资源配置模式,变制造业为“创造业”,不仅提高了服务业的比重,而且也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预计到 “十一五”期末,北京的三次产业比重中服务业将占到70%以上,成为服务业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体,跟

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 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 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仍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效能。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应更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应 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促进进口。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方式转变篇: 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本刊记者 赵东辉 储国强 邓卫华 蔡玉高 无论是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来自全球化的外部竞争压力,转变增长方式都对中 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远的影响。在过去一年里,转变增长方式无疑是 中国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到西北,亮 点纷呈、高招频出,既表现出创新转变的风发意气,同时也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瓶颈以及转变带来的种种“阵 痛”。 新“双引擎”动力充沛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经济的产业比重、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 重上升。目前,中国三次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已由 1978 年的 28∶48∶24 调整为 15∶51∶34,经济增长 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 人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下降的份额主要让位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很显然中国经济开始 进入升级阶段。尤其在工业化先发地区,产业优化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使增长更加强劲持久。从 1979 年到 2006 年,广东服务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 GDP 增速近 1 个百分点,比重也由 24.4%上升到 44.2%,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的上升。与此同时,广东对第二产业“动大手术”,花大力气壮 大改造支柱产业,发展装备工业,工业集约化特征明显,这不但使工业的动力更加强劲、更为“绿色”, 而且为其注入了竞争力、拓展了空间。 利用无形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北京市推动枣核型的传统工业资源配置模式转向哑铃型的现代工业 资源配置模式,变制造业为“创造业”,不仅提高了服务业的比重,而且也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预计到 “十一五”期末,北京的三次产业比重中服务业将占到 70%以上,成为服务业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体,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7页,可试读16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