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半月谈2007年第12期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4,文件大小:170.5KB,团购合买
当 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 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 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 10 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疫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半月谈2007年第12期 目录 按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月球 CHINA COMMENT 五年法影显民 郑国光谈大江大讯情 中共中宣传部要托新华通识社主办 半月谈2007年第12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报道为民直言,切中要害 半月评论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妇 写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 国际评论 “中国环境威胁论”用意何在 本刊特稿

半月谈 2007 年第 12 期 目录 按 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半月谈 2007 年第 12 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报道为民直言,切中要害 半月评论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 10 周年之际 国际评论 “中国环境威胁论”用意何在 本刊特稿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 专题报道 回归10年潮涌香江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香港回归10年间 迎接十七大 五年立法彰显民本新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中共文山州委书记李培谈:通道经济是篇大文章24 实践篇:“三七之乡”开放提速25 思路篇:霍尔果斯口岸管委会主任梁新渊谈: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 实践篇:奔跑在“向西开放”最前沿 政治观察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因光谈:我国大江大洄汛情 聚焦地方党代会新气象 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 经济纵横 浙江节能减排的启示 从夏粮丰产看增收 个绿色企业的困局 保护养猪农民利益,稳定肉价之本 何谓股市风险 百姓视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 遏制全球变暖 人类共同责任 专题报道 回归 10 年 潮涌香江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香港回归 10 年间 迎接十七大 五年立法彰显民本新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中共文山州委书记李培谈:通道经济是篇大文章 24 实践篇:“三七之乡”开放提速 25 思路篇:霍尔果斯口岸管委会主任 梁新渊谈: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 实践篇:奔跑在“向西开放”最前沿 政治观察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谈:我国大江大河汛情 聚焦地方党代会新气象 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 经济纵横 浙江节能减排的启示 从夏粮丰产看增收 一个绿色企业的困局 保护养猪农民利益,稳定肉价之本 何谓股市风险 百姓视点

新闻热线 长城一日游,乱象让人忧 创新社会 民族企业创新风采录 文化 久违了,国之瑰宝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莱西“四制四建”:化解矛盾在基层 建设新农村 “草根银行”为农民致富“造血” 校园话题 我的高考志愿谁做主 谈天说地 由“黑砖窑事件”引起的沉思 买“贵”的背后 百事咨询 如何报名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 读者之 农村党组织建设需解“三种渴” 际时事 如何看中东乱局 化解达尔富尔问题的中国要素

清理“红头文件”,百姓怎么看 新闻热线 长城一日游,乱象让人忧 创新社会 民族企业创新风采录 文化 久违了,国之瑰宝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莱西“四制四建”:化解矛盾在基层 建设新农村 “草根银行”为农民致富“造血” 校园话题 我的高考志愿谁做主 谈天说地 由“黑砖窑事件”引起的沉思 买“贵”的背后 百事咨询 如何报名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 读者之页 农村党组织建设需解“三种渴” 国际时事 如何看中东乱局 化解达尔富尔问题的中国要素

沙漠里建起“鱼米之乡”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 李凯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已近10年 当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 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10 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疫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次次考验着年轻的特区。但香港 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一一化解了面对的难题,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 10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香港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经 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具体而言,香港回归10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10 年,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贯彻香港基本法、按照基本法办事的10年 10年来,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港 人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香港的民主、自由获得了实质性发展。 港人清楚地记得,在港英统治时期,英国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规定,行政、立法两局的 议员须由港督委任。香港自开埠至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年间,从来就没有经过选举产生任何议员 而回归后的香港,已进行了三次行政长官选举和两次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 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由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明确指出:“回归后,香港在民 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 与此同时,回归后的香港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之一,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百家争 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宽阔。回归后,香港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制定了反窃听法,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 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正如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所说:“回归10年,香港生活方式没 有改变,香港人的自由程度有增无减 在经济领域,香港回归10年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1997年回归前夕,香 港经济表面一片繁荣,但疯狂的炒楼、炒股累积的经济泡沫也到了破裂的边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禽流 感、非典等相继袭来,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谷,进入了调整期。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从 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战胜了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继续发展。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绝大多数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振 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香港在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不断获得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沙漠里建起“鱼米之乡”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 10 周年之际 李凯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已近 10 年。 当 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 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 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 10 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疫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次次考验着年轻的特区。但香港 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一一化解了面对的难题,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 10 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香港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经 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具体而言,香港回归 10 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 10 年,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贯彻香港基本法、按照基本法办事的 10 年。 10 年来,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港 人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香港的民主、自由获得了实质性发展。 港人清楚地记得,在港英统治时期,英国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规定,行政、立法两局的 议员须由港督委任。香港自开埠至上世纪 80 年代的 100 多年间,从来就没有经过选举产生任何议员。 而回归后的香港,已进行了三次行政长官选举和两次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 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由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明确指出:“回归后,香港在民 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 与此同时,回归后的香港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之一,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百家争 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宽阔。回归后,香港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制定了反窃听法,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 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正如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所说:“回归 10 年,香港生活方式没 有改变,香港人的自由程度有增无减。” 在经济领域,香港回归 10 年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1997 年回归前夕,香 港经济表面一片繁荣,但疯狂的炒楼、炒股累积的经济泡沫也到了破裂的边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禽流 感、非典等相继袭来,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谷,进入了调整期。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从 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战胜了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继续发展。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绝大多数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振 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香港在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不断获得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 2003 年 6 月 29 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CEPA,谐音“丝帕”),进一步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 体化的步伐。 数据显示,“丝帕”对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3.25 丝帕”实施后的2004年达到8.6%:香港的失业率从2003年最高峰的8.7%下降到2006年底的4.4 2006年香港证券市场全年筹资5245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今年5月7日,香港恒生指数突破21000点 达到历史新高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也表明基本 法的贯彻和落实是香港过去10年、未来10年以及在更长远的时间内繁荣发展的基础 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港 扩大展开,直接、间接都是基本法框架下的产物,是“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的表现 10年风雨不平凡。如今,香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新香港 前,香港社会对未来10年发展信心十足,求繁荣、求发展、求和谐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紫 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达了 对香港未来的衷心希望。 走过不平凡的10年,我们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准发展路径,明天会更美好! 遏制全球变暖人类共同责任 本刊记者张小军 在1.6万名警察的严密保护下,在4000余名记者的密切关注中,本年度的八国集团(G8)峰会6 月初在德国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鸣锣开场。作为今年G8轮值主席和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峰会确定的 关键词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气候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化又被称为全球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 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 今年2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确认,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可 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在这里,“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 虽然出于科学家的严谨,报告未使用百分之百确切的词汇,但实际上己经确认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 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 激增,这使大气层中温室效应作用加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危害巨大,可以初窥端倪的有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水短缺加剧:灾害频 仍等等。 大国博弈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气候系统稳定,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然而,减排应该由谁来减呢?要知道, 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能源消耗紧紧绑在一起,经济规模越大,排放量就越多。承担减排责任,意味 着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这绝非易事。于是,大国之间就将“气候变化”当作球,踢过来再踢过去 在本届G8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各国能就在2009年之前出台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全球框 架协议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对于环保科技全球领先的德国来说,担当“环保先锋”,在充 满经济机会的“后京都时代”减排谈判中争取主导权无疑是一步好棋 但是德国的计划遇到了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巨大阻力。在峰会前的谈判中,美方一直试

CEPA,谐音“丝帕”),进一步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 一体化的步伐。 数据显示,“丝帕”对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 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 3.2%, “丝帕”实施后的 2004 年达到 8.6%;香港的失业率从 2003 年最高峰的 8.7%下降到 2006 年底的 4.4%; 2006 年香港证券市场全年筹资 5245 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今年 5 月 7 日,香港恒生指数突破 21000 点, 达到历史新高。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也表明基本 法的贯彻和落实是香港过去 10 年、未来 10 年以及在更长远的时间内繁荣发展的基础。 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港 扩大展开,直接、间接都是基本法框架下的产物,是“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的表现。 10 年风雨不平凡。如今,香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新香港。 目前,香港社会对未来 10 年发展信心十足,求繁荣、求发展、求和谐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紫 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达了 对香港未来的衷心希望。 走过不平凡的 10 年,我们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准发展路径,明天会更美好! 遏制全球变暖 人类共同责任 本刊记者 张小军 在 1.6 万名警察的严密保护下,在 4000 余名记者的密切关注中,本年度的八国集团(G8)峰会 6 月初在德国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鸣锣开场。作为今年 G8 轮值主席和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峰会确定的 关键词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气候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化又被称为全球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 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 今年 2 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确认,20 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可 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在这里,“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 90%以上。 虽然出于科学家的严谨,报告未使用百分之百确切的词汇,但实际上已经确认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 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 激增,这使大气层中温室效应作用加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危害巨大,可以初窥端倪的有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水短缺加剧;灾害频 仍等等。 大国博弈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气候系统稳定,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然而,减排应该由谁来减呢?要知道, 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能源消耗紧紧绑在一起,经济规模越大,排放量就越多。承担减排责任,意味 着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这绝非易事。于是,大国之间就将“气候变化”当作球,踢过来再踢过去。 在本届 G8 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各国能就在 2009 年之前出台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全球框 架协议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对于环保科技全球领先的德国来说,担当“环保先锋”,在充 满经济机会的“后京都时代”减排谈判中争取主导权无疑是一步好棋。 但是德国的计划遇到了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巨大阻力。在峰会前的谈判中,美方一直试

图删除德国方案中任何涉及减排目标的量化标准,而德方则坚持要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美方“角力到最后 一分钟”。双方矛盾演化到了被媒体称为可能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布什于 5月31日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他表示将力邀全球15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减排问题 上设立长期目标。但他仍坚持,具体的减排比例应由各国自行掌握。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布什在减排问题上拖后腿,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企业在全球环保高科技市场 上取得统治地位争取时间。布什政府为发展环保高科技产业投入了大量政府补贴,几年之后,美国企业就 可望统治全球环保市场。因此德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市场份额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遭受更大压力 虽然存在分歧,但发达国家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就是经常拿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儿。印度、巴西、中 因等发展中大国都被当作了攻击对象 今年3月,G8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的环境部长在德国召开会议,为G8峰会 做准备。会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明确表示,“后京都谈判”的具体减排目标中,必须包括美国、中国、 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会议期间,中国、印度和巴西要求在报告中添加内 容,表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在百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这些富裕国家在发展 过程中对自然欠了债 保持气候稳定,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这种共同责任 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 这除了因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外,还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 发达国家的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美国宇航局曾经公布一幅合成照片,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不同国家耗能的水平。在这幅全球黑夜照片 中,可以看到不同地区路灯的数量,在欧洲特别是北欧,稠密的路灯组成一片明亮的灯光带,在北美也有 类似情况。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零星昏暗的灯光区,很难说组成了带状。对此,一位发展中国家的 官员对西方的指责回应说:“总不能你们允许每个家庭有两辆小汽车,却不让我们的百姓坐公共汽车。” 发达国家借气候变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压力仍在加大,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例如,美英等国就己引入“ Food miles”(食品里程)的概念—在超市的进口食品上标明这一字样 显示空运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以求影响顾客的购买选择 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应承担的减排指标,中国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今年6月3 日和6月4日,中国接连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2010 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国家和个人都应有所作为 其实,除了国家,每个人也能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够干很多事情。”欧盟 负责能耗问题的官员兰达尔·博维说。例如,电灯消耗了世界上20%的电能,产生这些电需要每天燃烧60 万吨煤炭。而现在全球40%的电灯泡还是采用19世纪的陈旧技术生产的,它们不仅发光效果差,而且耗电 量大,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 据美国能源部估算,每只价值2美元的新型节能灯泡,可以通过节能和减少更换次数,换来30美 元的收益。如果到2030年,新型节能灯将传统白炽灯橫扫出市场,那么不仅将节省出650个发电厂的发电 量,而且每年将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7亿吨 又如,在欧美,建筑物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的大约40%,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占同样的总排量比例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零能耗”房屋概念应运而生。这种房子的墙壁有半米厚,使室内温度终年适中宜人 窗户装着三层玻璃,由风力驱动的通风换气系统将新鲜的空气送入每间房子,并将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热

图删除德国方案中任何涉及减排目标的量化标准,而德方则坚持要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美方“角力到最后 一分钟”。双方矛盾演化到了被媒体称为可能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布什于 5 月 31 日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他表示将力邀全球 15 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减排问题 上设立长期目标。但他仍坚持,具体的减排比例应由各国自行掌握。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布什在减排问题上拖后腿,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企业在全球环保高科技市场 上取得统治地位争取时间。布什政府为发展环保高科技产业投入了大量政府补贴,几年之后,美国企业就 可望统治全球环保市场。因此德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市场份额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遭受更大压力 虽然存在分歧,但发达国家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就是经常拿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儿。印度、巴西、中 国等发展中大国都被当作了攻击对象。 今年 3 月,G8 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的环境部长在德国召开会议,为 G8 峰会 做准备。会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明确表示,“后京都谈判”的具体减排目标中,必须包括美国、中国、 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会议期间,中国、印度和巴西要求在报告中添加内 容,表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在百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这些富裕国家在发展 过程中对自然欠了债。 保持气候稳定,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这种共同责任 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 这除了因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外,还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发达国家的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美国宇航局曾经公布一幅合成照片,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不同国家耗能的水平。在这幅全球黑夜照片 中,可以看到不同地区路灯的数量,在欧洲特别是北欧,稠密的路灯组成一片明亮的灯光带,在北美也有 类似情况。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零星昏暗的灯光区,很难说组成了带状。对此,一位发展中国家的 官员对西方的指责回应说:“总不能你们允许每个家庭有两辆小汽车,却不让我们的百姓坐公共汽车。” 发达国家借气候变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压力仍在加大,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例如,美英等国就已引入“Food Miles”(食品里程)的概念———在超市的进口食品上标明这一字样, 显示空运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以求影响顾客的购买选择。 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应承担的减排指标,中国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今年 6 月 3 日和 6 月 4 日,中国接连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 2010 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国家和个人都应有所作为 其实,除了国家,每个人也能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够干很多事情。”欧盟 负责能耗问题的官员兰达尔·博维说。例如,电灯消耗了世界上 20%的电能,产生这些电需要每天燃烧 60 万吨煤炭。而现在全球 40%的电灯泡还是采用 19 世纪的陈旧技术生产的,它们不仅发光效果差,而且耗电 量大,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 据美国能源部估算,每只价值 2 美元的新型节能灯泡,可以通过节能和减少更换次数,换来 30 美 元的收益。如果到 2030 年,新型节能灯将传统白炽灯横扫出市场,那么不仅将节省出 650 个发电厂的发电 量,而且每年将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7 亿吨。 又如,在欧美,建筑物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的大约 40%,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占同样的总排量比例。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零能耗”房屋概念应运而生。这种房子的墙壁有半米厚,使室内温度终年适中宜人, 窗户装着三层玻璃,由风力驱动的通风换气系统将新鲜的空气送入每间房子,并将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热

量留下。 再如,目前,全球能源有1/4耗费在运输领域,多数是消失在公路上。据统计,只要把汽车的轮胎 合理充气,汽车能源效率就会提高6%。 我们的努力是否足以阻止气候变化,挽救世界呢?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必须努力去做。联合国自然 资源委员会中国清洁能源项目主任芭芭拉·菲纳莫雷曾经说:“我感觉每一天都像在赛跑,与死亡赛跑。”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时不我待,必须赛跑……(编辑:赵利根)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本刊记者白冰 回归10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香港。 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放宽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在内地同样处在抗击非典的艰难时刻,向香港运送大量医用物 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增强了港人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香港迅速复苏发展的重 要动力 中央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1997年7月2日,泰国铢暴跌,亚洲有史以来最惨重的金融危机爆发。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 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香港,在这场灾难中难以幸免 香港恒生指数从1997年最高位的18000点,跌落至1998年的6000多点。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在 1997年10月23日一天就损失了435亿港元。损失之巨,震惊世界。香港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 支柱产业悉数“挂彩”!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坚决果断地采取措施,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 的所谓“常规”,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 制度。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到2000年4月, 仅32个月,特区政府就回笼了这笔入市资金,而且还持有等值的股票 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没有放开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 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签署CEPA,促进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旅游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 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但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香港航运业、旅游业首当其冲,再次受到 全球经济衰退拖累。 2003年,是香港回归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6月29日,在温家宝总理的见证下,《内地与香港关 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由此出现突飞猛进 的发展,香港经济也从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的打击中实现了重要转折。 CEPA涉及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 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EPA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内地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全部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实施 零关税,促进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时间比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大大提前,进入的领 域、地域范围有较大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巩固和发展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量留下。 再如,目前,全球能源有 1/4 耗费在运输领域,多数是消失在公路上。据统计,只要把汽车的轮胎 合理充气,汽车能源效率就会提高 6%。 我们的努力是否足以阻止气候变化,挽救世界呢?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必须努力去做。联合国自然 资源委员会中国清洁能源项目主任芭芭拉·菲纳莫雷曾经说:“我感觉每一天都像在赛跑,与死亡赛跑。”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时不我待,必须赛跑……(编辑:赵利根)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本刊记者 白冰 回归 10 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香港。 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放宽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在内地同样处在抗击非典的艰难时刻,向香港运送大量医用物 品…… 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增强了港人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香港迅速复苏发展的重 要动力。 中央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1997 年 7 月 2 日,泰国铢暴跌,亚洲有史以来最惨重的金融危机爆发。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 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香港,在这场灾难中难以幸免。 香港恒生指数从 1997 年最高位的 18000 点,跌落至 1998 年的 6000 多点。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在 1997 年 10 月 23 日一天就损失了 4335 亿港元。损失之巨,震惊世界。香港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 支柱产业悉数“挂彩”!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坚决果断地采取措施,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 的所谓“常规”,动用 1100 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 制度。到 1999 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 5 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到 2000 年 4 月, 仅 32 个月,特区政府就回笼了这笔入市资金,而且还持有等值的股票。 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没有放开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 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签署 CEPA,促进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旅游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 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但是,2001 年美国“9·11”事件发生,香港航运业、旅游业首当其冲,再次受到 全球经济衰退拖累。 2003 年,是香港回归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6 月 29 日,在温家宝总理的见证下,《内地与香港关 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CEPA)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由此出现突飞猛进 的发展,香港经济也从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的打击中实现了重要转折。 CEPA 涉及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 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EPA 从 2004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以来,内地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全部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实施 零关税,促进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时间比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大大提前,进入的领 域、地域范围有较大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巩固和发展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前些年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资信心不足。CEPA的签署和实施,把香港的 发展与内地广阔的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港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港 人投资、消费的信心。CEPA犹如强心剂,刺激香港经济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消费市场,缓解了就业压力,对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3年多来,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1700万人次,以人均消费5000港元计算,内地个 人游旅客在港消费达800多亿港元,全面带动了香港酒店、零售、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以及 房地产市场的向好。 在CEPA框架下,粤港合作、京港合作、沪港合作、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更深层次,香港的 经济腹地正在不断向内地延伸。区域合作使香港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发展有了更大保障 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 回归10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到香港,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寄予厚望,彰显中南海对香港始终如 的关怀和牵挂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结束百年殖民统治、重回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一刻。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 率领包括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内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莅临香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足香港。江泽民在 港先后出席了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香港特区成立 庆典等多项重要活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香港的关怀一如既往。胡锦涛早在199年6月底就曾以 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香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广泛接触香港各界人士。2003年4月, 在非典疫情肆虐内地和香港的严峻时刻,胡锦涛利用赴广东考察的机会,在深圳会见了时任香港特区行政 长官的董建华。他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港人的福祉和健康,十分关心香港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全 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抗击疫病 2003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港访问。在港期间,温家宝深入非典疫情重灾区淘大 花园及医院,近距离了解情况,慰问非典疫情受难者和医护人员。他还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 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仪式,这不仅为遭受疫情重创的香港经济注入了推动力,而且对此后香港的经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临别前,温家宝还深情告白,“我爱香港,我祝福香港!” 205年9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访问香港,并出席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典礼。他表示,有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作指导,有伟大祖国做后盾,有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有全 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香港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香港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时隔10个月后,全国政 协主席贾庆林抵港访问,盛赞香港“形势为回归以来最好”。200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 国来到香港,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畅谈香港的喜人变化,登楼入屋体察民情,言之谆谆寄以期许。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杈说:“回归10年来,有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央 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亦向香港市民展现了各位领导人的个人风采。因此领导人的每一次到访,都使 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大大增强 香港回归十年间 本刊记者白冰 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一些香港市民和特区政府官员,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 了香港回归10年间的亲身感受 “不是北京的大力帮助,不会有香港的今天

香港前些年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资信心不足。CEPA 的签署和实施,把香港的 发展与内地广阔的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港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港 人投资、消费的信心。CEPA 犹如强心剂,刺激香港经济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消费市场,缓解了就业压力,对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3 年多来,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 1700 万人次,以人均消费 5000 港元计算,内地个 人游旅客在港消费达 800 多亿港元,全面带动了香港酒店、零售、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以及 房地产市场的向好。 在 CEPA 框架下,粤港合作、京港合作、沪港合作、9+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更深层次,香港的 经济腹地正在不断向内地延伸。区域合作使香港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发展有了更大保障。 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 回归 10 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到香港,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寄予厚望,彰显中南海对香港始终如 一的关怀和牵挂。 1997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结束百年殖民统治、重回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一刻。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 率领包括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内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莅临香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足香港。江泽民在 港先后出席了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香港特区成立 庆典等多项重要活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香港的关怀一如既往。胡锦涛早在1999年6月底就曾以 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香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广泛接触香港各界人士。2003 年 4 月, 在非典疫情肆虐内地和香港的严峻时刻,胡锦涛利用赴广东考察的机会,在深圳会见了时任香港特区行政 长官的董建华。他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港人的福祉和健康,十分关心香港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全 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抗击疫病。 2003 年 6 月 29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港访问。在港期间,温家宝深入非典疫情重灾区淘大 花园及医院,近距离了解情况,慰问非典疫情受难者和医护人员。他还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 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仪式,这不仅为遭受疫情重创的香港经济注入了推动力,而且对此后香港的经 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临别前,温家宝还深情告白,“我爱香港,我祝福香港!” 2005 年 9 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访问香港,并出席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典礼。他表示,有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作指导,有伟大祖国做后盾,有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有全 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香港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香港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时隔 10 个月后,全国政 协主席贾庆林抵港访问,盛赞香港“形势为回归以来最好”。2006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 国来到香港,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畅谈香港的喜人变化,登楼入屋体察民情,言之谆谆寄以期许。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回归 10 年来,有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央 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亦向香港市民展现了各位领导人的个人风采。因此领导人的每一次到访,都使 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大大增强。” 香港回归十年间 本刊记者 白冰 香港回归 10 周年前夕,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一些香港市民和特区政府官员,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 了香港回归 10 年间的亲身感受。 “不是北京的大力帮助,不会有香港的今天

36岁的王继维是香港一家古玩店店主。在与记者交谈时,他爽快地说:“香港回归10年来 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变,自由和民主权利不断加强。”时至今日,王继维仍对中央政府帮助香港度过1998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印象深刻:“不是北京的大力帮助,不会有香港的今天。”他还举例说:“像开放内地 居民赴港个人游等,也给我们生意人带来了很多商机。”王继维的感触,相当程度地代表了香港市民对香 港回归10年的普遍看法 回归10年,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一国两制 港”、高度自治也有了 更深的体会。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一些港人有所担忧,有些人遂移民海外。如今,迁居海外的不少香港人 开始回流,被称作“凤还巢”。据统计,已有15万港人从加拿大回流,其中绝大多数是回归后返回香港的 49岁的谢世斌就是其中一位。在移民瑞典生活了七八年后,他变卖了自己经营得非常成功的酒吧 回到香港。是什么缘故促使他“回流”?谢世斌的回答是:“因为香港回归后经济继续发展,祖国经济发 展也很快,外汇储备有一万多亿美元,我还要回内地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认为,香港回归10年间也面对许多挑战,但通过中央政府的全力 支持,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香港经济全面复苏,过去3年经济平均增长6.7%,这对香港这个已经成熟 的经济体非常难得 特区护照日益走俏,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位陈姓香港老伯说,香港回归前我们到海外旅行、工作,拿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到 英国使领馆办事,没有人重视你,感觉像二等公民。如今,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特区护照 到中国的海外使领馆,“像是回到家,处处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港人正在申请特区护照。许多香港人放弃了BNO,转而申请特 区护照。截至2006年5月,特区政府己签发377万本特区护照 港人认为,特区护照使用方便。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增加, 目前已经达到134个,大大超过BNO等证件所获得的免签数目。这对港人来说极为方便,更重要的是持特 区护照在外能得到中国使领馆的帮助,能感觉到人们对日益富强的中国的尊敬,有一种“身为中国人的骄 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创历史新高 香港大学今年4月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同胞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上升到78%, 创199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同时对国家和香港前途的信心分别上升到89%和81%,是1997年回归以来的 最高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香港同胞对国家、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港人倍感自豪”,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 说,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与国家在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不开,如雅典 奥运会内地获金牌运动员和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访问香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 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表示,回归10年来,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按照基本法办 事,香港继续保持着高度竞争力和自由度,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成功的, 也证明了基本法是香港今天繁荣稳定的基石。 香港之死”预言破产,香港活力更胜往昔 当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宣布将首先在香港付诸实施时,在香港、国际上曾有不 反应,除了赞誉,也有怀疑甚至反对。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的回归依然一波三折。1995年6月 美国《财富》杂志关于“香港之死”的预言一度轰动世界 但他们错了。回归之后经历重重坎坷的今日香港更胜往昔

36 岁的王继维是香港一家古玩店店主。在与记者交谈时,他爽快地说:“香港回归 10 年来, 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变,自由和民主权利不断加强。”时至今日,王继维仍对中央政府帮助香港度过 1998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印象深刻:“不是北京的大力帮助,不会有香港的今天。”他还举例说:“像开放内地 居民赴港个人游等,也给我们生意人带来了很多商机。”王继维的感触,相当程度地代表了香港市民对香 港回归 10 年的普遍看法。 回归 10 年,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有了 更深的体会。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一些港人有所担忧,有些人遂移民海外。如今,迁居海外的不少香港人 开始回流,被称作“凤还巢”。据统计,已有 15 万港人从加拿大回流,其中绝大多数是回归后返回香港的。 49 岁的谢世斌就是其中一位。在移民瑞典生活了七八年后,他变卖了自己经营得非常成功的酒吧 回到香港。是什么缘故促使他“回流”?谢世斌的回答是:“因为香港回归后经济继续发展,祖国经济发 展也很快,外汇储备有一万多亿美元,我还要回内地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认为,香港回归 10 年间也面对许多挑战,但通过中央政府的全力 支持,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香港经济全面复苏,过去 3 年经济平均增长 6.7%,这对香港这个已经成熟 的经济体非常难得。 特区护照日益走俏,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一位陈姓香港老伯说,香港回归前我们到海外旅行、工作,拿 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到 英国使领馆办事,没有人重视你,感觉像二等公民。如今,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特区护照 到中国的海外使领馆,“像是回到家,处处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港人正在申请特区护照。许多香港人放弃了 BNO,转而申请特 区护照。截至 2006 年 5 月,特区政府已签发 377 万本特区护照。 港人认为,特区护照使用方便。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增加, 目前已经达到 134 个,大大超过 BNO 等证件所获得的免签数目。这对港人来说极为方便,更重要的是持特 区护照在外能得到中国使领馆的帮助,能感觉到人们对日益富强的中国的尊敬,有一种“身为中国人的骄 傲”。 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创历史新高 香港大学今年 4 月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同胞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上升到 78%, 创 1993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同时对国家和香港前途的信心分别上升到 89%和 81%,是 1997 年回归以来的 最高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香港同胞对国家、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港人倍感自豪”,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 说,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与国家在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不开,如雅典 奥运会内地获金牌运动员和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访问香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 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表示,回归 10 年来,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按照基本法办 事,香港继续保持着高度竞争力和自由度,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成功的, 也证明了基本法是香港今天繁荣稳定的基石。 “香港之死”预言破产,香港活力更胜往昔 当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宣布将首先在香港付诸实施时,在香港、国际上曾有不同 反应,除了赞誉,也有怀疑甚至反对。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的回归依然一波三折。1995 年 6 月, 美国《财富》杂志关于“香港之死”的预言一度轰动世界。 但他们错了。回归之后经历重重坎坷的今日香港更胜往昔

根据一家国外机构最近公布的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为全球 最自由经济体系。在10项指标中,香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4个范畴的评分均 居全球首位 10年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市值、每天平均交易额以及筹集资金,都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 l997年6月底,香港股市市值为4.3万亿港元,截至目前己经增加到15万亿港元。1997年当年,香 港股市集资总额2475亿港元,而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5245亿港元,其中3300亿港元是首次上市集资 大部分是内地企业在香港筹集的资金 英国首相布莱尔今年4月在伦敦表示,香港回归时有人曾对香港前途抱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但 事实证明香港过去10年保持了繁荣稳定 回归10年树立3个重要里程碑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林瑞麟认为,回归10年间,香港基本法树立了3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基本法推动了香港的经济转型。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香港经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日 子。然而,香港本身有足够的财政储备和稳健的金融体制,击退国际金融大鳄,让情势稳定下来 第二个里程碑是基本法让香港拓展了新的空间。因为基本法保留了香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身 份,而内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香港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落实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推动香港经济逐步复苏。 第三个里程碑是基本法不断推动香港的民主进程。香港回归后,民主和选举制度比回归前更开放、 更透明。回归前,总督是由英国委任,香港人没有参与的权力。现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 选举产生,而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是通过选举产生。(专题策划/编辑:林双川) 五年立法彰显民本新理念 本刊记者周立民 在《广州年鉴》(2004年)广州地区2003年大事记中,“小人物”孙志刚的名字被载录其中 孙志刚被收容致死案,成为当年轰动全国的一个标志性案例。社会对于这名普通青年不幸遭遇的反 思,终于改写了我国有关收容遣送制度的历史。2003年6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城 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当年8月1日实施,已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 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法规的变化,充分折射出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的光辉。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 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立法提出的明确要求 质量是立法的“生命线”。如何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良法”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5年来,中国 的立法者和参与者们用实践作出了响亮回答:在科学、民主、民生的道路上大步挺进 立法取向发生重大转变,攸关民生社稷的社会领域立法大大加强,以人为本新理念催生一项项“民生新政” 2005年轰动一时的湖北“杀妻错案”主角、被囚11年的佘祥林被无罪释放,并获得一笔国家赔偿 对这个错案的反思和追问,加快了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步伐。 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根据这一修改 从2007年1月1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准权都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是我国 20多年来对死刑复核案件裁判方式作出的重大改革,是保障人权、防止冤假错案的又一重大举措 从对一个人命运的关注,到一项制度的破与立,折射的是对“民声”的倾听:由过去的“从严从快

根据一家国外机构最近公布的 2007 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第 13 年被评为全球 最自由经济体系。在 10 项指标中,香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 4 个范畴的评分均 居全球首位。 10 年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市值、每天平均交易额以及筹集资金,都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 示,1997 年 6 月底,香港股市市值为 4.3 万亿港元,截至目前已经增加到 15 万亿港元。1997 年当年,香 港股市集资总额 2475 亿港元,而 2006 年,香港股市集资 5245 亿港元,其中 3300 亿港元是首次上市集资, 大部分是内地企业在香港筹集的资金。 英国首相布莱尔今年 4 月在伦敦表示,香港回归时有人曾对香港前途抱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但 事实证明香港过去 10 年保持了繁荣稳定。 回归 10 年树立 3 个重要里程碑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林瑞麟认为,回归 10 年间,香港基本法树立了 3 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基本法推动了香港的经济转型。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香港经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日 子。然而,香港本身有足够的财政储备和稳健的金融体制,击退国际金融大鳄,让情势稳定下来。 第二个里程碑是基本法让香港拓展了新的空间。因为基本法保留了香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身 份,而内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香港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落实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推动香港经济逐步复苏。 第三个里程碑是基本法不断推动香港的民主进程。香港回归后,民主和选举制度比回归前更开放、 更透明。回归前,总督是由英国委任,香港人没有参与的权力。现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 选举产生,而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是通过选举产生。(专题策划 / 编辑:林双川) 五年立法彰显民本新理念 本刊记者 周立民 在《广州年鉴》(2004 年)广州地区 2003 年大事记中,“小人物”孙志刚的名字被载录其中。 孙志刚被收容致死案,成为当年轰动全国的一个标志性案例。社会对于这名普通青年不幸遭遇的反 思,终于改写了我国有关收容遣送制度的历史。2003 年 6 月 20 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城 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当年 8 月 1 日实施,已实施了 21 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 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法规的变化,充分折射出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的光辉。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 质量,到 2010 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立法提出的明确要求。 质量是立法的“生命线”。如何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良法”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5 年来,中国 的立法者和参与者们用实践作出了响亮回答:在科学、民主、民生的道路上大步挺进。 立法取向发生重大转变,攸关民生社稷的社会领域立法大大加强,以人为本新理念催生一项项“民生新政” 2005 年轰动一时的湖北“杀妻错案”主角、被囚 11 年的佘祥林被无罪释放,并获得一笔国家赔偿。 对这个错案的反思和追问,加快了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步伐。 2006 年 10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根据这一修改, 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准权都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是我国 20 多年来对死刑复核案件裁判方式作出的重大改革,是保障人权、防止冤假错案的又一重大举措。 从对一个人命运的关注,到一项制度的破与立,折射的是对“民声”的倾听;由过去的“从严从快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