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也是政绩微言来源:半月谈2007年第1期 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但是,实现绿色GDP的发展,保护了绿水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政绩。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 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绿色GDP更能科学地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成果。短短两三年时间,“绿色GDP”在我国由一个冷僻陌生的专业名词,正在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重要制度和战略:由学界开始走向社会:由政府文件、工作会议和宣传培训开始走向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在这种大背景下,全 国10省市的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这充分表明,绿色GDP核算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向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再也不能承受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 矛盾多发期,再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正如国 家权威部门所言,核算出来的某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 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 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増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 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大发展。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源消耗 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因为缺乏权威性、科学性,这种估算难以成为发展决策和政绩评价的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和指导思想上转变发展观念,找到一个科学的,既能反映发展速度,又能评价发展质量的工具。因此 国家提出采用绿色GDP这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出利用这个指标来考核领导政绩,其主要目的是逐步引导各 级领导转变发展理念,并将理念付诸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念,改变环境问题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 能考虑的错误思想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绿色GDP核算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并采纳的绿色GDP核算制度。尽管没有成功的经 验可以借鉴,我们也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地迈出第一步。 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启动试点 本身就是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10个试点省市的积极参与,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核算过程本身也 带来许多有用的信息。如万元GD能源资源消耗等指标,让我们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 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污染治理重点、规划产业环保功能区、协调区域发展方向,促进 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针对核算中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完善现行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形成核算结果 发布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核算监督管理制度 绿色GD核算工作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破口,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确保工作质量和目标顺利实现。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不仅是为了得到一组数字,目的之一是要把绿色GDP核算体系指标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 系,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 绿色GDP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手段。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 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在强调下大力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公众参与 绿色GDP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当前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观念挑战和制度缺失。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 意识,必须先把这个工作干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地扎实向前推进 2007年半月评论(2)关注民生要有真举措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中央确立的执政新理念。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就必须有真举措。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拆1平方米旧房,补1平方米新房”,这是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的新举措。 此举给开发商定了硬规矩,也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以往的上访告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涉及 近10万户的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替百姓着想,让百姓切身感受 到拆迁的人性化安置。通过拆迁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安居乐业,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举一反三,济南在拆迁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也是民生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 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 困难群体,而不是与民争利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是,GDP增长了,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反,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过程中,在民生问题上留下了不少的欠账。环境恶化、贫富分化、部分困难群体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 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 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对此,中央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论搞改革、促发展、还是保稳定,都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以不损害群众利益为“底线”,努 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方面有些地方下的不是真功夫。有的地方关注民生的举措 出台了一大堆,但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说村村通公交,却连出村的道路还没整平;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百姓却仍喊“看 病贵、看病难”。 与那些表面文章相对照的是,有些地方在关注民生方面频出实招,成效显著,百姓满意。这些地方的成功,就在于领导干部作风 扎实,善于从具体问题抓起,深入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细致λ微地体察民情,使决策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应该看到的是, 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依靠的是领导干部的觉悟和认识水平。重视民心民意的,就会把民生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眼睛向 上的,做做表面文章就应付过去了。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绝不能仅仅靠领导干部的觉悟,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真正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要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序列。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要让一项 惠民制度因领导喜好的改变而改变,看准的事要一抓到底,少变换镜头和焦点,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 盐酱醋茶,看似琐碎,实际上件件关系群众生活,都是民生大计。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尽力办好。现在,城镇和农村还有部 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 庭的温暖
1 绿水青山也是政绩 微言 来源: 半月谈 2007 年第 1 期 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 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但是,实现绿色 GDP 的发展,保护了绿水 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政绩。 绿色 GDP 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 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 GDP 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绿色 GDP 更能科学地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成果。短短两三年时间,“绿色 GDP”在我国由一个冷僻陌生的专业名词,正在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重要制度和战略;由学界开始走向社会;由政府文件、工作会议和宣传培训开始走向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在这种大背景下,全 国 10 省市的绿色 GDP 核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这充分表明,绿色 GDP 核算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向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再也不能承受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进入人均 GDP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 矛盾多发期,再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正如国 家权威部门所言,核算出来的某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 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 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 数据也随之增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 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 也跟着大发展。中国在 20 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源消耗 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因为缺乏权威性、科学性,这种估算难以成为发展决策和政绩评价的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和指导思想上转变发展观念,找到一个科学的,既能反映发展速度,又能评价发展质量的工具。因此, 国家提出采用绿色 GDP 这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出利用这个指标来考核领导政绩,其主要目的是逐步引导各 级领导转变发展理念,并将理念付诸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念,改变环境问题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 能考虑的错误思想。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绿色 GDP 核算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并采纳的绿色 GDP 核算制度。尽管没有成功的经 验可以借鉴,我们也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地迈出第一步。 建立中国绿色 GDP 核算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启动试点 本身就是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10 个试点省市的积极参与,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核算过程本身也 带来许多有用的信息。如万元 GDP 能源资源消耗等指标,让我们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 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污染治理重点、规划产业环保功能区、协调区域发展方向,促进 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针对核算中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完善现行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形成核算结果 发布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核算监督管理制度。 绿色 GDP 核算工作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破口,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确保工作质量和目标顺利实现。 建立绿色 GDP 核算体系不仅是为了得到一组数字,目的之一是要把绿色 GDP 核算体系指标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 系,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 绿色 GDP 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手段。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 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在强调下大力气建立绿色 GDP 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公众参与。 绿色 GDP 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当前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观念挑战和制度缺失。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 意识,必须先把这个工作干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地扎实向前推进。 2007 年半月评论(2):关注民生要有真举措 以 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中央确立的执政新理念。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就必须有真举措。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拆 1 平方米旧房,补 1 平方米新房”,这是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的新举措。 此举给开发商定了硬规矩,也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以往的上访告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涉及 近 10 万户的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替百姓着想,让百姓切身感受 到拆迁的人性化安置。通过拆迁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安居乐业,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举一反三,济南在拆迁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也是民生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 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 困难群体,而不是与民争利。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是,GDP 增长了,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反,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过程中,在民生问题上留下了不少的欠账。环境恶化、贫富分化、部分困难群体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 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 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对此,中央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论搞改革、促发展、还是保稳定,都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以不损害群众利益为“底线”,努 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方面有些地方下的不是真功夫。有的地方关注民生的举措 出台了一大堆,但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说村村通公交,却连出村的道路还没整平;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百姓却仍喊“看 病贵、看病难”。 与那些表面文章相对照的是,有些地方在关注民生方面频出实招,成效显著,百姓满意。这些地方的成功,就在于领导干部作风 扎实,善于从具体问题抓起,深入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决策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应该看到的是, 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依靠的是领导干部的觉悟和认识水平。重视民心民意的,就会把民生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眼睛向 上的,做做表面文章就应付过去了。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绝不能仅仅靠领导干部的觉悟,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真正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要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序列。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要让一项 惠民制度因领导喜好的改变而改变,看准的事要一抓到底,少变换镜头和焦点,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 盐酱醋茶,看似琐碎,实际上件件关系群众生活,都是民生大计。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尽力办好。现在,城镇和农村还有部 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 庭的温暖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就必须要尽职尽责办好惠及广大群众的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制定新年预算计划时,要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 倾斜,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切实办好教育、卫生 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在新的一年里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 道”。新年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来到塞北坝上高原和苏北革命老区看望基层群众,其心系百姓冷暖的殷殷之情,犹如春风拂面。2006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今年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期待着,2007年 成为一个民生问题不断解决的执行年,一个让中国百姓获得实惠的民生年 半月评论3让困难群体沐浴社会和谱的阳光 春节临近,各地纷纷开展送温暖活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人员登穷庐,入寒舍,看望生活困难群众,给急需帮助的人们送去救 金和慰问品。在这个以快乐、祥和、平安为基调的中固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送温暖活动有如三月阳春,让众多困难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 怀,感受到社会的互助.感受到人与人的真情。 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但是,由于财富积累远未达到充足 程度。经济发晨不平衡,加上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社会上仍存在不少困难群众.迫切需要救助。如果按联合国确定的每 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标准。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是很惊人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些成员尤其应该得到关注,如农村和城 市特困户、零就业家庭、受灾群众、五保户、因病致贫者、残疾人、流浪人员……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缩小他们与大多数人生活 水平的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使困难群体得到救助,是制度文明的体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 在它的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对困难群体的救济。对于一种“好的市场经济”而言。如果说体现效率的优胜劣汰,表现在经济领域平等 充分的竞争上,那么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在社会领域应该体现公平正义。给困难群体以积极、及时的救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的本质要求 使困难群体得到救助,也是社会文明的证明。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先富者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是一个历 史课题。对困难群体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扶危解困传统芙德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棱心价值现造就时代风尚的具 体体现。 因此,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这不仅是民政部门的分内工作,同时也是政府各部门应同心协力抓好的 事情。根据往年各地开展这一活动的情况,今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开展好春节期间的送温暖活动。一定要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以往一些地方。在部署这项工作时。习惯安排那些交通便利 的地方作为领导的慰问点:一些示范村、模范户。因为名声响亮,各方争相惠顾.而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偏远村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些在基层干部眼里惹麻烦的“刺头”。尽管境况凄凉.也元人问津。这些。都有悖送温暖活动的初衷。因为送温暖并不只是给困难群 众以物质救济。而是更应该与他们面对面坐下来,真诚沟通与交流。点燃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此,各级领导最应该去的,恰恰是 那些困难重、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 开展好送温暖活动。一定要带着感情去做。一些群众出现生活困难,作为一方领导,首先应检讨自己工作上的疏失。带着满腔 热忱去帮助他们。但是.过去一些地方在安排这项工作时。存在着应付了事的倾向。有的慰问人员身到心不到。人来情不来。甚至有个 别领导干部张扬追势,前呼后拥,要求电视有影、报纸有名、广播有声。将送温暖变成了作秀.引起群众反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拉 近与拜众的距离。反而加深了干群隔阂 开展好送温暖活动,一定要把工作做细。作为一项拾遗补缺的工作。送温暖就是为了避免由于卅度蚨失和机制不健全.出现群 众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形。作为领导干部。对本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应做到心中有数。春节临近。特困户、五保户是否得到了救济?救助站 是否运转正常?有没有农民工因拖欠拿不到工钱?有没有受灾群众仍无家可归?有哪些家庭因大病出现返贫现象?只有深入了解情况。把工 作做细,送温暖活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送温暖活动与建立对社会困难对象救助的长效机制、帮助其中有就业能力的人实现就业并没有矛盾。通过送温 暖活动,可以深入社会底层,了解实情,加深时实现公平分配、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认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的 建设。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类理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最强烈的社会吁求。在春节到来之际广 泛开展邀温暖活动.让社会困难群体像大多数人一样温饱无忧,欢度快乐祥和的春节。是对中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熏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要求的落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体 摘自《半月谈》2007/13 第4期是这个: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 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本刊编辑部从6000多封农 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涉农违法行政问题严重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从大量农民读者来信情况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广大农村百姓关注最多、反 映最大的问题。 新疆一位读者的来信很有代表性:“2003年,我们这里开始搞退耕还林。当时乡政府和我们签订合同,规定退一亩补一亩,林 业局验收也全部确认了。但2007年发放补助时,却只按确认面积的73%发放,其余退耕面积一分钱补助也没有。中央规定,用于‘三农 的资金必须阳光运作,这条高压线谁都不能撞。可我们这里‘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知县官’,撞了谁又能咋样?” 现阶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门以杈代法、违法行政非常严重。有些乡镇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强拆强迁、赔偿不到位现象还很多。乱 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除了征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外,还加收“未婚先育费”、“计划外怀孕费” 等。有的政府部门以“公益慈善”、“地方财政困难”等名义,搞强行捐款、摊派,损害农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农村读者来信呼吁:“我们国家现在既要多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希望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能好 好关注一下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的问题,以顺应民心,推动社会和谐
2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就必须要尽职尽责办好惠及广大群众的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制定新年预算计划时,要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 倾斜,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切实办好教育、卫生、 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在新的一年里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 道”。新年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来到塞北坝上高原和苏北革命老区看望基层群众,其心系百姓冷暖的殷殷之情,犹如春风拂面。2006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今年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期待着,2007 年 成为一个民生问题不断解决的执行年,一个让中国百姓获得实惠的民生年 半月评论 3 让困难群体沐浴社会和谐的阳光 春节临近,各地纷纷开展送温暖活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人员登穷庐,入寒舍,看望生活困难群众,给急需帮助的人们送去救济 金和慰问品。在这个以快乐、祥和、平安为基调的中固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送温暖活动有如三月阳春,让众多困难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 怀,感受到社会的互助.感受到人与人的真情。 20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但是,由于财富积累远未达到充足 程度。经济发晨不平衡,加上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社会上仍存在不少困难群众.迫切需要救助。如果按联合国确定的每 人每天 1 美元的消费标准。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是很惊人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些成员尤其应该得到关注,如农村和城 市特困户、零就业家庭、受灾群众、五保户、因病致贫者、残疾人、流浪人员……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缩小他们与大多数人生活 水平的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使困难群体得到救助,是制度文明的体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 在它的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对困难群体的救济。对于一种“好的市场经济”而言。如果说体现效率的优胜劣汰,表现在经济领域平等、 充分的竞争上,那么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在社会领域应该体现公平正义。给困难群体以积极、及时的救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的本质要求。 使困难群体得到救助,也是社会文明的证明。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先富者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是一个历 史课题。对困难群体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扶危解困传统芙德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棱心价值现造就时代风尚的具 体体现。 因此,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这不仅是民政部门的分内工作,同时也是政府各部门应同心协力抓好的 事情。根据往年各地开展这一活动的情况,今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开展好春节期间的送温暖活动。一定要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以往一些地方。在部署这项工作时。习惯安排那些交通便利 的地方作为领导的慰问点;一些示范村、模范户。因为名声响亮,各方争相惠顾.而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偏远村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一些在基层干部眼里惹麻烦的“刺头”。尽管境况凄凉.也元人问津。这些。都有悖送温暖活动的初衷。因为送温暖并不只是给困难群 众以物质救济。而是更应该与他们面对面坐下来,真诚沟通与交流。点燃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此,各级领导最应该去的,恰恰是 那些困难重、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 开展好送温暖活动。一定要带着感情去做。一些群众出现生活困难,作为一方领导,首先应检讨自己工作上的疏失。带着满腔 热忱去帮助他们。但是.过去一些地方在安排这项工作时。存在着应付了事的倾向。有的慰问人员身到心不到。人来情不来。甚至有个 别领导干部张扬追势,前呼后拥,要求电视有影、报纸有名、广播有声。将送温暖变成了作秀.引起群众反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拉 近与拜众的距离。反而加深了干群隔阂。 开展好送温暖活动,一定要把工作做细。作为一项拾遗补缺的工作。送温暖就是为了避免由于卅度蚨失和机制不健全.出现群 众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形。作为领导干部。对本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应做到心中有数。春节临近。特困户、五保户是否得到了救济?救助站 是否运转正常?有没有农民工因拖欠拿不到工钱?有没有受灾群众仍无家可归?有哪些家庭因大病出现返贫现象?只有深入了解情况。把工 作做细,送温暖活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送温暖活动与建立对社会困难对象救助的长效机制、帮助其中有就业能力的人实现就业并没有矛盾。通过送温 暖活动,可以深入社会底层,了解实情,加深时实现公平分配、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认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的 建设。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类理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最强烈的社会吁求。在春节到来之际.广 泛开展邀温暖活动.让社会困难群体像大多数人一样温饱无忧,欢度快乐祥和的春节。是对中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熏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要求的落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体 现。 摘自《半月谈》2007/13 第 4 期是这个: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 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 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本刊编辑部从 6000 多封农 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涉农违法行政问题严重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从大量农民读者来信情况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广大农村百姓关注最多、反 映最大的问题。 新疆一位读者的来信很有代表性:“2003 年,我们这里开始搞退耕还林。当时乡政府和我们签订合同,规定退一亩补一亩,林 业局验收也全部确认了。但 2007 年发放补助时,却只按确认面积的 73%发放,其余退耕面积一分钱补助也没有。中央规定,用于‘三农’ 的资金必须阳光运作,这条高压线谁都不能撞。可我们这里‘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知县官’,撞了谁又能咋样?” 现阶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门以权代法、违法行政非常严重。有些乡镇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强拆强迁、赔偿不到位现象还很多。乱 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除了征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外,还加收“未婚先育费”、“计划外怀孕费” 等。有的政府部门以“公益慈善”、“地方财政困难”等名义,搞强行捐款、摊派,损害农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农村读者来信呼吁:“我们国家现在既要多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希望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能好 好关注一下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的问题,以顺应民心,推动社会和谐
谨防新农村建设变调变味 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些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尤其应 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山西省运城市读者来信说:“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组为了修 路、建校,把拍卖宅基地作为筹资主要渠道,这个组在这块地上卖,那个组在那块地上卖,导致新建的宅院毫无秩序。”江苏省农村读 者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居民小区住宅楼统一由开发商承建,一套面积为150平方米的住宅楼售价均在14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大 部分老百姓承受不了。变味的新村建设使农民伤筋动骨。” 广大农民对“村村通”公路计划举双手赞成,但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深感忧虑。河南省信阳市读者说:“村里修建了一条 3公里的公路,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无人监督检査,不到一年,道路多处路段开裂,路基塌陷,乡亲们望路兴叹:几十万元又泡汤了 实题。江苏省大丰市农民来信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 土地“命根子”不断萎缩引发忧虑 可耕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13亿国人的饭碗。 2006年9月,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编辑部:“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即将成熟收割。乡党委和政府领导 突然告诉我们,水稻田被县里搞开发征用了,由于县里急等用地,过两天就来挖掘机、推土机施工,100多亩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耕地买卖风潮。卖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农户私人出卖,另 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出卖。购买者多为当地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偏远的农民。交易大多没有相关部门合法手续,成交后,土地一般都 用来建房。这种土地私自买卖现象,和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势必会引发农村土地市场的混乱和基本农田的缩减。” 山东省菏泽市读者来信表示:“在我们村,10年前分地时,每人1.2亩,现在每人分不到9分地。这使我产生危机感,再过10 年,我们还能给儿孙留几分地?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耕地如何生存?” 希望严惩“腐败村官” 当前农村矛盾颇多,农村工作较为难做。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激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伤害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 的感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各地群众来信,“村官”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目前农村有些地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人兼”。这样一来,村级 干部班子人员虽然少了,权力却集中了。一些村干部非法挪用公款、擅自变卖宅基地,所得全部进腰包。山东省某村村民来信反映,因 为国家征地修路,村委前后共得相关款项约800万元。失地村民满以为可以靠这笔钱养命,没想到至今也没领到一分钱!对于群众意见 腐败“村官”听不进去,动辄利用权力打击打压。重庆市奉节县某村村民来信反映:该村村主任与一名村民发生纠纷,村主任居然唆使 亲族乱刀猛砍该村民之子,并叫人用猎枪射击其全家 农民深切期望好好治理“村官”作恶现象 警惕“文化垃圾”转移农村 必须肯定,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现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农村读者来信说,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丰乳肥臀,哪能见着几个农民形象?积极向 上的文化生活载体和内容搞不起来,农村文化生活苍白。一些头脑精明、善于经营的文化个体户,便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书刊 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等“文化垃圾”大举向农村转移输送,“脱衣舞”等低俗演出也下乡了,在谋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败坏 了淳厚的乡风 2007年2月8日,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一位老读者打来电话,急切诉说:“编辑同志,呼吁你们向两会反映一下农村的社会风气 问题吧。我们这里现在赌博成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纷纷参赌,玩纸牌的,打麻将的,买地下六合彩的,到处 都是人在赌。政府根本没有人管!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 存状况问题演变成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读者来信反映,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保护和教育,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无人解 决,处于放任状态的不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很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2005年以来所办理的62起强奸、 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占34%。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也陷入艰难的生活困境。在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有的老人托管了3个孩子,拄着拐棍肩背幼童还得下地干 活。有的老人体弱多病,走路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还要带着4个“留守孩”。有的老人好几年手不好使,却一直为几对夫妇带养着6个 孩子。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调查者实不忍心:这样的日子农村老人到底还要熬多久? 期待完善“新农合”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不少。但在“新农合”推进过程中,农民对 些新问题反映强烈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新农合”有抵触情绪,不想参与。山东省邹城市读者来信反映,其所在村把粮食直补款强行 顶抵“新农合”医疗款,引发群众抵制。甘肃省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基层政府把‘参合’任务级级相压,干部只得挨家挨户收取‘参 合’款项,结果搞得干部挠头,群众义愤 一些农民患者说:药店只售两三元的药,到了合作医院就是10元左右。患者看病花费多,报销少,“参合”反而吃亏,怎么会 有积极性呢?有读者反映,农民看一次大病(小病一般也不看)动辄几千上万元,但最后到手的医疗补助只有两三百元 总之,各地农民盼望国家制订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监管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向前发展,让它真 正能造福农村。(编辑:林双川) 以制度公正促社会和谐 薛凯白志龙半月谈2007年第5期 今年两会期间,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中国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将实 行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将告别税负不公的时代。高度体现“平等保护”的立法精神,成为这两部法律最显著的特色 每一部法律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信仰与追求。而在这两部法律背后,人们感受到的 正是盛世春天的气息:社会和谐的春风轻轻吹拂,公平正义的大旗随风飘扬
3 谨防新农村建设变调变味 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些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尤其应 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山西省运城市读者来信说:“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组为了修 路、建校,把拍卖宅基地作为筹资主要渠道,这个组在这块地上卖,那个组在那块地上卖,导致新建的宅院毫无秩序。”江苏省农村读 者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居民小区住宅楼统一由开发商承建,一套面积为 150 平方米的住宅楼售价均在 14 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大 部分老百姓承受不了。变味的新村建设使农民伤筋动骨。” 广大农民对“村村通”公路计划举双手赞成,但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深感忧虑。河南省信阳市读者说:“村里修建了一条 3 公里的公路,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无人监督检查,不到一年,道路多处路段开裂,路基塌陷,乡亲们望路兴叹:几十万元又泡汤了。” 江苏省大丰市农民来信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 实惠。 土地“命根子”不断萎缩引发忧虑 可耕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 13 亿国人的饭碗。 2006 年 9 月,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编辑部:“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即将成熟收割。乡党委和政府领导 突然告诉我们,水稻田被县里搞开发征用了,由于县里急等用地,过两天就来挖掘机、推土机施工,100 多亩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耕地买卖风潮。卖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农户私人出卖,另一 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出卖。购买者多为当地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偏远的农民。交易大多没有相关部门合法手续,成交后,土地一般都 用来建房。这种土地私自买卖现象,和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势必会引发农村土地市场的混乱和基本农田的缩减。” 山东省菏泽市读者来信表示:“在我们村,10 年前分地时,每人 1.2 亩,现在每人分不到 9 分地。这使我产生危机感,再过 10 年,我们还能给儿孙留几分地?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耕地如何生存?” 希望严惩“腐败村官” 当前农村矛盾颇多,农村工作较为难做。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激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伤害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 的感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各地群众来信,“村官”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目前农村有些地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人兼”。这样一来,村级 干部班子人员虽然少了,权力却集中了。一些村干部非法挪用公款、擅自变卖宅基地,所得全部进腰包。山东省某村村民来信反映,因 为国家征地修路,村委前后共得相关款项约 800 万元。失地村民满以为可以靠这笔钱养命,没想到至今也没领到一分钱!对于群众意见, 腐败“村官”听不进去,动辄利用权力打击打压。重庆市奉节县某村村民来信反映:该村村主任与一名村民发生纠纷,村主任居然唆使 亲族乱刀猛砍该村民之子,并叫人用猎枪射击其全家…… 农民深切期望好好治理“村官”作恶现象。 警惕“文化垃圾”转移农村 必须肯定,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现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农村读者来信说,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丰乳肥臀,哪能见着几个农民形象?积极向 上的文化生活载体和内容搞不起来,农村文化生活苍白。一些头脑精明、善于经营的文化个体户,便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书刊 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等“文化垃圾”大举向农村转移输送,“脱衣舞”等低俗演出也下乡了,在谋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败坏 了淳厚的乡风。 2007 年 2 月 8 日,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一位老读者打来电话,急切诉说:“编辑同志,呼吁你们向两会反映一下农村的社会风气 问题吧。我们这里现在赌博成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纷纷参赌,玩纸牌的,打麻将的,买地下六合彩的,到处 都是人在赌。政府根本没有人管!”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 存状况问题演变成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读者来信反映,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保护和教育,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无人解 决,处于放任状态的不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很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 2005 年以来所办理的 62 起强奸、 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 21 起,占 34%。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也陷入艰难的生活困境。在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有的老人托管了 3 个孩子,拄着拐棍肩背幼童还得下地干 活。有的老人体弱多病,走路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还要带着 4 个“留守孩”。有的老人好几年手不好使,却一直为几对夫妇带养着 6 个 孩子。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调查者实不忍心:这样的日子农村老人到底还要熬多久? 期待完善“新农合”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不少。但在“新农合”推进过程中,农民对一 些新问题反映强烈。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新农合”有抵触情绪,不想参与。山东省邹城市读者来信反映,其所在村把粮食直补款强行 顶抵“新农合”医疗款,引发群众抵制。甘肃省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基层政府把‘参合’任务级级相压,干部只得挨家挨户收取‘参 合’款项,结果搞得干部挠头,群众义愤。” 一些农民患者说:药店只售两三元的药,到了合作医院就是 10 元左右。患者看病花费多,报销少,“参合”反而吃亏,怎么会 有积极性呢?有读者反映,农民看一次大病(小病一般也不看)动辄几千上万元,但最后到手的医疗补助只有两三百元。 总之,各地农民盼望国家制订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监管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向前发展,让它真 正能造福农村。(编辑:林双川) 以制度公正促社会和谐 薛凯 白志龙 半月谈 2007 年第 5 期 今年两会期间,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中国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将实 行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将告别税负不公的时代。高度体现“平等保护”的立法精神,成为这两部法律最显著的特色。 每一部法律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信仰与追求。而在这两部法律背后,人们感受到的 正是盛世春天的气息:社会和谐的春风轻轻吹拂,公平正义的大旗随风飘扬
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 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却加剧了”的境况。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公 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和谐达到的程度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制度。这是因为,当前社会 公平正义不足的主因在于,社会上仍大量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好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确保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形 成的“助推器”,更是社会公正进步成果的“凝结”。以制度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正变得十分紧迫和关键。 中国的老百姓都深切地感受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国家在制度公正方 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 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缓解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趋势等等,这些制度改革,无不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 当前,紧抓制度公正,力促社会和谐,要着力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 首要的是树立制度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的信仰和尊崇。没有制度的无上权威,制度就 可能成为强权的附庸或道具。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的行为已经严重削弱了法制的权威,影响了政府的公 信力。一些地方盛行的“摆平”现象,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信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和人情第一,丧失了对法律和规则应有的尊崇 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创新。要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原则的要求,对已有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在我们现 存的不少制度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违公平正义原则的规定,成为社会不公、难以和谐的制度之源。举例说,某省从2004年开始实 行文件审查制度,仅一年多时间,在110件省级红头文件中就有60%的文件因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被修改。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制度建设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制度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正义,从而使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 再次是要把握住制度完善的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 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六个方面的制度,包括: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 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 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抓好制度落实。温家宝总理有这样一句名言:“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有没有执行力和公信 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公正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 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薛凯半月谈2007年第6期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两会,劲吹的是“共建共享”的和谐春风 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 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理论,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共建”、“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再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些理念一脉相承,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 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穿“共建共享”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 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共同 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也将难以维系。“共建”与“共享”必须同时进 行,共同建设的过程,也应是共同享有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厚此薄彼。 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发育充分的市民社会、中间组织以及慈善力量做了大量政府无法做成的事,成 为政府职能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社会虽然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但仍能保持有序、稳定和可控,其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而在上世纪,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为少数人所独占, 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百姓困苦的泥潭,其社会建设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我们汲取 共建共享”鼓舞人心,但它决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新的未来。 “共建共享”不是重捧“大锅饭”。“大锅饭”是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共同贫穷,而现在追求的是在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不仅维护人的生存权,更维护人的发展权,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 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实现“后富 “共建共享”不是要建立“养懒机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每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要过上富裕的日 子,需要我们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去争取,而不能采取等 的态度。 “共建共享”不是要取消差距和差别。一定的差距和差别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这也是社会保持一定活力的动因。分享 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而是要建立健全注重社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也并非仅仅是分享物质成果。“共建共享”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丰衣足食,更重视群众的精神满足、心情舒 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该关注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住房 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发展这个“短 腿”,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尝到甜头,从而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4778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贯彻“共建共享”,另一个紧要任务,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要发
4 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 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却加剧了”的境况。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公 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和谐达到的程度。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制度。这是因为,当前社会 公平正义不足的主因在于,社会上仍大量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好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确保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形 成的“助推器”,更是社会公正进步成果的“凝结”。以制度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正变得十分紧迫和关键。 中国的老百姓都深切地感受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国家在制度公正方 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 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缓解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趋势等等,这些制度改革,无不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 当前,紧抓制度公正,力促社会和谐,要着力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 首要的是树立制度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的信仰和尊崇。没有制度的无上权威,制度就 可能成为强权的附庸或道具。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的行为已经严重削弱了法制的权威,影响了政府的公 信力。一些地方盛行的“摆平”现象,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信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和人情第一,丧失了对法律和规则应有的尊崇。 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创新。要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原则的要求,对已有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在我们现 存的不少制度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违公平正义原则的规定,成为社会不公、难以和谐的制度之源。举例说,某省从 2004 年开始实 行文件审查制度,仅一年多时间,在 110 件省级红头文件中就有 60%的文件因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被修改。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制度建设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制度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正义,从而使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 再次是要把握住制度完善的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 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六个方面的制度,包括: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 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 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抓好制度落实。温家宝总理有这样一句名言:“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有没有执行力和公信 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公正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 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薛凯 半月谈 2007 年第 6 期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两会,劲吹的是“共建共享”的和谐春风。 3 月 7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 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理论,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共建”、“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再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些理念一脉相承,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 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穿“共建共享”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 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共同 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也将难以维系。“共建”与“共享”必须同时进 行,共同建设的过程,也应是共同享有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厚此薄彼。 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发育充分的市民社会、中间组织以及慈善力量做了大量政府无法做成的事,成 为政府职能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社会虽然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但仍能保持有序、稳定和可控,其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而在上世纪,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为少数人所独占, 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百姓困苦的泥潭,其社会建设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我们汲取。 “共建共享”鼓舞人心,但它决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新的未来。 ———“共建共享”不是重捧“大锅饭”。“大锅饭”是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共同贫穷,而现在追求的是在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不仅维护人的生存权,更维护人的发展权,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 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实现“后富”。 ———“共建共享”不是要建立“养懒机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每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要过上富裕的日 子,需要我们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去争取,而不能采取等、靠、要的态度。 ———“共建共享”不是要取消差距和差别。一定的差距和差别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这也是社会保持一定活力的动因。分享 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而是要建立健全注重社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也并非仅仅是分享物质成果。“共建共享”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丰衣足食,更重视群众的精神满足、心情舒 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该关注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住房、 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发展这个“短 腿”,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尝到甜头,从而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 4778 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贯彻“共建共享”,另一个紧要任务,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要发
展教育事业、规范政府行为、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使更多人能够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来 要从实际岀发,解决好收λ分配问题,努力缓解收λ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不 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群众的利益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其实就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一部大合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大合唱的主角,每个人都要唱出自己最美 的声音,分享彼此最美的心情,最后汇聚成一曲人间天籁。 2007年半月评论(7):秉持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境界辛鸣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温家宝总理则坦言,“我的脑 子里充满了忧患”。总书记和总理在同一时段内如此强调忧患意识,不是随意,更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清 醒认识,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厚感情的真诚体现。所以,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秉持忧患意识,既是一种现实要求,一种责任自觉,更是一种政治境界。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境界,体现在知忧患上。今日的中国发展成绩很大、成就很多,但“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很多,甚至很严峻。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讲的中国经济中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四大结构性问题,哪一个都是悬在中国经济 发展头上的利剑。比如,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依赖于投资,但我们是否还能支撑已髙得离谱的投资率:我们的经济增长也很大依赖于外 贸出口,但现在日益增加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争端,已使我们不能再保持持续贸易顺差:我们的经济增长还很大依赖于资源的高消耗与环 境的软约束,但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与严峻的环境压力,我们还能继续如此大手大脚吗? 进一步看,我们这些年的发展在做了很多工作的同时,也忽略了很多该做的工作。比如,这些年来,我们在注重效率,不断做大 蛋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基尼系数逼近0.45甚至更高,10%的群体占有了接近一半的财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方面形势严峻:再比如,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过去被捂住的各种老大难、烂摊子和积累遗留的大量问题都相继暴露出来,像 由于拆迁补偿问题引发的冲突、由于干群关系紧张产生的纠纷、由于农民失地生活无保导致的对立等等。这些问题尽管可能表现为一个 侧面、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问题,但放置于矛盾凸显期这一大背景下,就有可能演化为社会性的问题、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问题。 邓小平曾讲过一句话,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 受并不强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开始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 应增长。由此,温总理指出,要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又一重大历史任务。但实事求是讲,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准备不足,这一历史任务才刚刚破题。可是,在人民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 益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尽快做,做慢了都不行。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境界,还体现在能忧患上。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不是不知道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也不是不知道忧患的客观 必要性,但是在现实中却往往很难树立起忧患意识。总是在想,我们干了那么多的事情,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摆的,不说功劳,苦劳 总有一点吧。何况我们现在也有资格、有条件、有能力过得好一些,何苦把自己搞得那么苦。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时一事的应付了事,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对于某一阶段性的工作 我们可能己经完成了,甚至完成得还很好,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来说,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那 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的确,我们已经总体小康了,我们的一些人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可能已过上相对 好的生活,但在不平衡、有差距、低水平的小康现状背后还有很多的群众日子并不宽裕,甚至还有很多艰难疾苦。如果我们还不忘自己 是共产党人,那么,共产党人的觉悟、共产党人的责任、共产党人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了我们要能忧患,要去忧患,要甘于忧患。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境界,更重要的在于要去解忧患。看到问题的存在,也意识到问题的紧迫与严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头脑 中、观念里、感情上,那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政策的设计、制度的安排,把我们已经意识到的、可以通过努力而加以解决的问题给解 决掉,这才是忧患的现实意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共产党人甚至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利益结 构和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引发忧患的各种问题与弊端。 清醒而知忧患,自觉而能忧患,务实而解忧患。秉持忧患意识这样一种政治境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中国人民必能真正共享 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更加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早日实现! 2007年半月评论(8):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能“说说而已”任俊峰 在重庆市梁平县最偏远艰苦的农村,有一个叫邓平寿的镇党委书记:他下乡从不坐车,靠双脚一村一户地走访:他经常 一身灰衣,一双胶鞋,一个黄色帆布包,在田间地头为民解忧:他家里的生活就靠养猪种田、栽桑养蚕维持,和周围农民没有任何区别 他淡泊名利,几次谢绝上级把他调整到县里重要岗位的好意……今年1月,当他因患急性胰腺炎去世后,上万名群众徒步7公里自发为 他送行 这样一位扎根基层、政绩突出、淡泊名利、群众赞誉的好干部的逝去,让人深感痛惜。在邓平寿身上,我们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 在领导干部身上的体现,也看到了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改进的方向。邓平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心所想、所向: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不能“说说而已”,一定要身体力行。 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今年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切实把加强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蕴涵深刻,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和指导性。 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突出的作风问题,已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的领导干部 消极对待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意识不强,为房价升高推波助澜,为国家限制发展产业暗开绿灯。少 数一把手独断专行,好大喜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不是用在民生领域,而是用来大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贪图享乐、铺 张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建了不少豪华办公楼、剧院、博物馆、体育馆,给群众背上沉重负担。还有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大吃大喝,沉 溺声色,在腐败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些不正之风尽管只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影响却很坏,不仅影响了党的形象,也带坏了干部队伍。如果不及时纠正,势 必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绝不能再出现“虚”功“虛” 说说而己
5 展教育事业、规范政府行为、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使更多人能够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来; 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不 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群众的利益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其实就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一部大合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大合唱的主角,每个人都要唱出自己最美 的声音,分享彼此最美的心情,最后汇聚成一曲人间天籁。 2007 年半月评论(7):秉持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境界辛鸣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温家宝总理则坦言,“我的脑 子里充满了忧患”。总书记和总理在同一时段内如此强调忧患意识,不是随意,更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清 醒认识,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厚感情的真诚体现。所以,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秉持忧患意识,既是一种现实要求,一种责任自觉,更是一种政治境界。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境界,体现在知忧患上。今日的中国发展成绩很大、成就很多,但“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很多,甚至很严峻。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讲的中国经济中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四大结构性问题,哪一个都是悬在中国经济 发展头上的利剑。比如,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依赖于投资,但我们是否还能支撑已高得离谱的投资率;我们的经济增长也很大依赖于外 贸出口,但现在日益增加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争端,已使我们不能再保持持续贸易顺差;我们的经济增长还很大依赖于资源的高消耗与环 境的软约束,但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与严峻的环境压力,我们还能继续如此大手大脚吗? 进一步看,我们这些年的发展在做了很多工作的同时,也忽略了很多该做的工作。比如,这些年来,我们在注重效率,不断做大 蛋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基尼系数逼近 0.45 甚至更高,10%的群体占有了接近一半的财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方面形势严峻;再比如,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过去被捂住的各种老大难、烂摊子和积累遗留的大量问题都相继暴露出来,像 由于拆迁补偿问题引发的冲突、由于干群关系紧张产生的纠纷、由于农民失地生活无保导致的对立等等。这些问题尽管可能表现为一个 侧面、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问题,但放置于矛盾凸显期这一大背景下,就有可能演化为社会性的问题、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问题。 邓小平曾讲过一句话,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 受并不强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开始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 应增长。由此,温总理指出,要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又一重大历史任务。但实事求是讲,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准备不足,这一历史任务才刚刚破题。可是,在人民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 益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尽快做,做慢了都不行。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境界,还体现在能忧患上。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不是不知道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也不是不知道忧患的客观 必要性,但是在现实中却往往很难树立起忧患意识。总是在想,我们干了那么多的事情,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摆的,不说功劳,苦劳 总有一点吧。何况我们现在也有资格、有条件、有能力过得好一些,何苦把自己搞得那么苦。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时一事的应付了事,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对于某一阶段性的工作, 我们可能已经完成了,甚至完成得还很好,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来说,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那 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的确,我们已经总体小康了,我们的一些人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可能已过上相对 好的生活,但在不平衡、有差距、低水平的小康现状背后还有很多的群众日子并不宽裕,甚至还有很多艰难疾苦。如果我们还不忘自己 是共产党人,那么,共产党人的觉悟、共产党人的责任、共产党人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了我们要能忧患,要去忧患,要甘于忧患。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境界,更重要的在于要去解忧患。看到问题的存在,也意识到问题的紧迫与严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头脑 中、观念里、感情上,那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政策的设计、制度的安排,把我们已经意识到的、可以通过努力而加以解决的问题给解 决掉,这才是忧患的现实意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共产党人甚至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利益结 构和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引发忧患的各种问题与弊端。 清醒而知忧患,自觉而能忧患,务实而解忧患。秉持忧患意识这样一种政治境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中国人民必能真正共享 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更加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早日实现! 2007 年半月评论(8):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能“说说而已” 任俊峰 在重庆市梁平县最偏远艰苦的农村,有一个叫邓平寿的镇党委书记:他下乡从不坐车,靠双脚一村一户地走访;他经常 一身灰衣,一双胶鞋,一个黄色帆布包,在田间地头为民解忧;他家里的生活就靠养猪种田、栽桑养蚕维持,和周围农民没有任何区别; 他淡泊名利,几次谢绝上级把他调整到县里重要岗位的好意……今年 1 月,当他因患急性胰腺炎去世后,上万名群众徒步 7 公里自发为 他送行。 这样一位扎根基层、政绩突出、淡泊名利、群众赞誉的好干部的逝去,让人深感痛惜。在邓平寿身上,我们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 在领导干部身上的体现,也看到了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改进的方向。邓平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心所想、所向: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不能“说说而已”,一定要身体力行。 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今年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切实把加强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蕴涵深刻,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和指导性。 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突出的作风问题,已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的领导干部 消极对待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意识不强,为房价升高推波助澜,为国家限制发展产业暗开绿灯。少 数一把手独断专行,好大喜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不是用在民生领域,而是用来大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贪图享乐、铺 张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建了不少豪华办公楼、剧院、博物馆、体育馆,给群众背上沉重负担。还有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大吃大喝,沉 溺声色,在腐败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些不正之风尽管只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影响却很坏,不仅影响了党的形象,也带坏了干部队伍。如果不及时纠正,势 必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绝不能再出现“虚”功“虚”做、“说说而已
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 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 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 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 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 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 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 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 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 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 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 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7年半月评论(9):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辛鸣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强调要进一 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 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加大力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 风气仍有渐长之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 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 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 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现在有一些同志往往认为政府是花了一些钱,也可能花得多 了些,但说到底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宽敞了一些,用得高级了一些,玩得高档了一些罢了,这些钱又没有装到干部自己的口袋 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大惊小 其实不然,政府浪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式不当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因为,政府浪费将直接导致群众对 政府性质的质疑。税收的钱少部分是用来养政府的,大部分是要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这块 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块,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块。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这些事关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总是投入不足,总是说没钱,可办公楼却越盖越豪华,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公款消费越来越高级。 进一步看,政府浪费还会使群众与政府日益疏离,情感隔膜。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问题是,当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日 子并不宽裕,生计并不富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时,作为“仆人”的一些干部已经通过花国家的钱,花老百姓的钱过上了小康、富 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对此,群众又该怎么想?群众有言:办公楼越豪华,与人民越隔膜。党政官员在办公场所、生活方式上远离群众的 同时,思想感情离群众也会越来越远,最终将失去群众的拥护。我们反复在讲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法 治政府”,可上述那些做法人民能满意吗?那些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务吗?那些做法是法治政府应该做的吗?当公众的这些质疑达到一定 程度,政府的公信力及其合法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 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 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过去那些“雷声大雨点小”,“只打苍蝇不捉老虎”的处理办法只能进一步纵容政府浪费现象。因此,苦口婆 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依纪严加惩处。对于政府浪费的典型,在责任处理上一定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该撤职的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不要讲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谈什么例外,更不要搞下不为例。如果我们的干部发现,因政府浪费会危及其政治生命与前 途时,他们还会去搞浪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现阶段,尤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 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来遏制政府浪费,真正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为 社会风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应该带个好头! 编者按 一个时期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 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本刊记者 调查、披露的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 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6 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 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 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 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 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 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一 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 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一再丧 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 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 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 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7 年半月评论(9):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 辛鸣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强调要进一 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 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加大力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 风气仍有渐长之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 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 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 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现在有一些同志往往认为政府是花了一些钱,也可能花得多 了些,但说到底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宽敞了一些,用得高级了一些,玩得高档了一些罢了,这些钱又没有装到干部自己的口袋 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大惊小怪。 其实不然,政府浪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式不当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因为,政府浪费将直接导致群众对 政府性质的质疑。税收的钱少部分是用来养政府的,大部分是要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这块 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块,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块。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这些事关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总是投入不足,总是说没钱,可办公楼却越盖越豪华,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公款消费越来越高级。 进一步看,政府浪费还会使群众与政府日益疏离,情感隔膜。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问题是,当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日 子并不宽裕,生计并不富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时,作为“仆人”的一些干部已经通过花国家的钱,花老百姓的钱过上了小康、富 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对此,群众又该怎么想?群众有言:办公楼越豪华,与人民越隔膜。党政官员在办公场所、生活方式上远离群众的 同时,思想感情离群众也会越来越远,最终将失去群众的拥护。我们反复在讲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法 治政府”,可上述那些做法人民能满意吗?那些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务吗?那些做法是法治政府应该做的吗?当公众的这些质疑达到一定 程度,政府的公信力及其合法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 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 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过去那些“雷声大雨点小”,“只打苍蝇不捉老虎”的处理办法只能进一步纵容政府浪费现象。因此,苦口婆 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依纪严加惩处。对于政府浪费的典型,在责任处理上一定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该撤职的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不要讲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谈什么例外,更不要搞下不为例。如果我们的干部发现,因政府浪费会危及其政治生命与前 途时,他们还会去搞浪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现阶段,尤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 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来遏制政府浪费,真正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为 社会风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应该带个好头! 编者按: 一个时期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 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 20 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本刊记者 调查、披露的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 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2007年半月评论(10):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禽流感时期人们都不敢买鸡,农民损失巨大,我就连续三年带头吃鸡,特别是2004年,我带头吃鸡以后,每斤鸡涨5毛, 对农民有多大的好处啊。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我要为农民服务。”在昨日省政府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 示,政府将加大力气来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港澳委员庄成鑫 “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 昨日的座谈会现场非常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委员们无不争抢着发言。“现在很多不安全食品要等到出了事情才引起重视, 采取措施十分被动。”港澳委员庄成鑫向与会委员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个故事,2001年,香港食品商会会员来广东省某地买鸭蛋时 老板介绍这种红心鸭蛋的一个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入色素,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加入的色素是否有害,是否就是引致癌症的苏丹红,但 一个普通咸蛋黄价钱是5角,而红蛋黄为1元,高额的利润会促使大家给鸭子吃色素。2005年再去看这家厂,破草棚已变成了大厂 房,加工规模越做越大, 庄成鑫说,当2006年苏丹红鸭蛋东窗事发后,相信这个厂也不会有事,因为媒体报道广东地区生产的鸭蛋没有发现苏 丹红,连湖北被查的那家神蛋公司及当地检验部门都否认他们的蛋有苏丹红。他们所加的色素真的不是苏丹红?或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 怪呢?庄成鑫表示质疑。他说,政府应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的制造和流通,他建议建立有奖举报 营养学专家苏宜香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这东西能不能吃”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苏老师这东西能不能吃,你吃我才敢吃……只要说到食品安全,领导也非常紧张,我们的媒体更 是活跃,专家还有老百姓更是忧心忡忡。”省政协委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苏宜香说,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确实非常 严峻。 苏宜香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也很完善,但是这些资源常常是浪费的,没有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标,没有一个诚信的、公信的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体系来作风险评估,来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报道 有时还会出现同一食品不同部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力度管理。 此外,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方面,苏宣香认为还存在一些误区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就是我们吃什么食品都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误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保 证所有的食品没有风险,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实,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事实。” 欧广源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 在听取了十余名委员的发言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示,什么事情都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我们分析产生食品不安全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欧广源认为,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也好,社会公平也好,管理国家都是依靠法律法规,谁违法都 要依法处理 “只要一出现哪里有禽流感、鸭蛋里面出现什么‘红’之类的,整个市场就排挤它。但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猪查出瘦肉精 所有地方的猪都有。”欧广源表示,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客观、科学、诚实,发挥监督作用,但不能过了头,以免影响农民的生产 2007年半月评论(11):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全球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 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拥有超过1000亿元的品牌价值……可以说,中国靠占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曾经激励我们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变得稀缺 探寻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对当代的科学创新具有诸多启示。 袁隆平不是钱眼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慘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 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 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 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12.5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 人员。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有祖国观念、人民情感和人道精神,这些才是科学家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固 然,没有经费很难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家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但是,那种“如果钱能给够,我们有望在10年内赶超俄美”的论 调也值得警惕。经费并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惟一障碍。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在逐步増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教 育,真正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 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 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 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 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 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 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 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 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 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 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 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 7
7 2007 年半月评论(10):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禽流感时期人们都不敢买鸡,农民损失巨大,我就连续三年带头吃鸡,特别是 2004 年,我带头吃鸡以后,每斤鸡涨 5 毛, 对农民有多大的好处啊。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我要为农民服务。”在昨日省政府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 示,政府将加大力气来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港澳委员庄成鑫 “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 昨日的座谈会现场非常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委员们无不争抢着发言。“现在很多不安全食品要等到出了事情才引起重视, 采取措施十分被动。”港澳委员庄成鑫向与会委员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个故事,2001年,香港食品商会会员来广东省某地买鸭蛋时, 老板介绍这种红心鸭蛋的一个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入色素,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加入的色素是否有害,是否就是引致癌症的苏丹红,但 一个普通咸蛋黄价钱是5角,而红蛋黄为1元,高额的利润会促使大家给鸭子吃色素。2005年再去看这家厂,破草棚已变成了大厂 房,加工规模越做越大。 庄成鑫说,当2006年苏丹红鸭蛋东窗事发后,相信这个厂也不会有事,因为媒体报道广东地区生产的鸭蛋没有发现苏 丹红,连湖北被查的那家神蛋公司及当地检验部门都否认他们的蛋有苏丹红。他们所加的色素真的不是苏丹红?或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 怪呢?庄成鑫表示质疑。他说,政府应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的制造和流通,他建议建立有奖举报 机制。 营养学专家苏宜香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这东西能不能吃”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苏老师这东西能不能吃,你吃我才敢吃……只要说到食品安全,领导也非常紧张,我们的媒体更 是活跃,专家还有老百姓更是忧心忡忡。”省政协委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苏宜香说,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确实非常 严峻。 苏宜香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也很完善,但是这些资源常常是浪费的,没有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标,没有一个诚信的、公信的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体系来作风险评估,来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报道, 有时还会出现同一食品不同部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力度管理。 此外,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方面,苏宜香认为还存在一些误区: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就是我们吃什么食品都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误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保 证所有的食品没有风险,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实,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事实。” 欧广源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 在听取了十余名委员的发言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示,什么事情都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我们分析产生食品不安全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欧广源认为,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也好,社会公平也好,管理国家都是依靠法律法规,谁违法都 要依法处理。 “只要一出现哪里有禽流感、鸭蛋里面出现什么‘红’之类的,整个市场就排挤它。但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猪查出瘦肉精, 所有地方的猪都有。”欧广源表示,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客观、科学、诚实,发挥监督作用,但不能过了头,以免影响农民的生产。 2007 年半月评论(11):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全球累计达到 11 亿亩,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 解决 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拥有超过 1000 亿元的品牌价值……可以说,中国靠占全球 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 22%的人口,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曾经激励我们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变得稀缺。 探寻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对当代的科学创新具有诸多启示。 袁隆平不是钱眼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惨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 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 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 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 12.5 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 人员。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有祖国观念、人民情感和人道精神,这些才是科学家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固 然,没有经费很难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家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但是,那种“如果钱能给够,我们有望在 10 年内赶超俄美”的论 调也值得警惕。经费并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惟一障碍。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在逐步增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教 育,真正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 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 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 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 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 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 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 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 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 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 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袁隆平不是心态浮躁、心胸狭窄的科学家。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 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 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 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政 府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 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 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 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半月评论12: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李凯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已近10年 当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 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10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 非典疫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次次考验着年轻的特区。但香港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一一化解了面对的难题,迎来一个又 个新的发展。 10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香港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具体而言,香港回归10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10年,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贯彻 香港基本法、按照基本法办事的10年 10年来,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港人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香港的民主、自由获得了实质性发展 港人清楚地记得,在港英统治时期,英国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规定,行政、立法两局的议员须由港督委仼。香港自开 埠至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年间,从来就没有经过选举产生任何议员 而回归后的香港,已进行了三次行政长官选举和两次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由 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明确指出:“回归后,香港在民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 与此同时,回归后的香港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之一,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百家争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宽阔。回 归后,香港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制定了反窃听法,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正如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 梁振英所说:“回归10年,香港生活方式没有改变,香港人的自由程度有增无减。” 在经济领域,香港回归10年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1997年回归前夕,香港经济表面一片繁荣,但疯狂 的炒楼、炒股累积的经济泡沫也到了破裂的边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禽流感、非典等相继袭来,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谷,进入了调整 期。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从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战胜了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继续发展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绝大多数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振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香港在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不断获得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谐音“丝帕”),进一步 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数据显示,“丝帕”对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3.2%,“丝帕”实施后的2004年 达到8.6%:香港的失业率从2003年最高峰的8.7%下降到2006年底的4.4%:2006年香港证券市场全年筹资5245亿港元,创历史新 高:今年5月7日,香港恒生指数突破21000点,达到历史新高。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也表明基本法的贯彻和落实是香港过去 10年、未来10年以及在更长远的时间内繁荣发展的基础 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港扩大展开,直接、间接都是基 本法框架下的产物,是“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的表现。 10年风雨不平凡。如今,香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新香港 目前,香港社会对未来10年发展信心十足,求繁荣、求发展、求和谐己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 年花更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达了对香港未来的衷心希望。 走过不平凡的10年,我们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准发展路径,明天会更美好!? 2007年半月评论(13):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并指出,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 大局至关重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充分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认识更加深化,决心更加坚定,实践更加自觉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倡导并实践着解放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 我们把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我们把思想从对 计划的崇拜和对市场的疑虑中解放出来,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新的建设、新的实践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呈现的阶段 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 8
8 袁隆平不是心态浮躁、心胸狭窄的科学家。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 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 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 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政 府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 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 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 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半月评论 12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 10 周年之际 李凯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已近 10 年。 当 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 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 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 10 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 非典疫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次次考验着年轻的特区。但香港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一一化解了面对的难题,迎来一个又 一个新的发展。 10 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香港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具体而言,香港回归 10 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 10 年,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贯彻 香港基本法、按照基本法办事的 10 年。 10 年来,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港人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香港的民主、自由获得了实质性发展。 港人清楚地记得,在港英统治时期,英国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规定,行政、立法两局的议员须由港督委任。香港自开 埠至上世纪 80 年代的 100 多年间,从来就没有经过选举产生任何议员。 而回归后的香港,已进行了三次行政长官选举和两次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由 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明确指出:“回归后,香港在民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 与此同时,回归后的香港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之一,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百家争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宽阔。回 归后,香港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制定了反窃听法,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正如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 梁振英所说:“回归 10 年,香港生活方式没有改变,香港人的自由程度有增无减。” 在经济领域,香港回归 10 年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1997 年回归前夕,香港经济表面一片繁荣,但疯狂 的炒楼、炒股累积的经济泡沫也到了破裂的边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禽流感、非典等相继袭来,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谷,进入了调整 期。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从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战胜了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继续发展。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绝大多数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振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香港在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不断获得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 2003 年 6 月 29 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CEPA,谐音“丝帕”),进一步 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数据显示,“丝帕”对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 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 3.2%,“丝帕”实施后的 2004 年 达到 8.6%;香港的失业率从 2003 年最高峰的 8.7%下降到 2006 年底的 4.4%;2006 年香港证券市场全年筹资 5245 亿港元,创历史新 高;今年 5 月 7 日,香港恒生指数突破 21000 点,达到历史新高。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也表明基本法的贯彻和落实是香港过去 10 年、未来 10 年以及在更长远的时间内繁荣发展的基础。 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港扩大展开,直接、间接都是基 本法框架下的产物,是“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的表现。 10 年风雨不平凡。如今,香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新香港。 目前,香港社会对未来 10 年发展信心十足,求繁荣、求发展、求和谐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 年花更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达了对香港未来的衷心希望。 走过不平凡的 10 年,我们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准发展路径,明天会更美好!? 2007 年半月评论(13):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并指出,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 大局至关重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充分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认识更加深化,决心更加坚定,实践更加自觉。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倡导并实践着解放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 我们把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我们把思想从对 计划的崇拜和对市场的疑虑中解放出来,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新的建设、新的实践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呈现的阶段 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 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 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正是改革开放,各种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 充分的展示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一如既往而且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 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基本要求。 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国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 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社会建设同样如 此。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清一色、 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兼顾、协调、包容的理念与思维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走科技含量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勢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 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必须髙举公平正义的旗帜,通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各尽其能、各 得其所,和谐相处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战略目标。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社会是必 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虽然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 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必须从“总体”走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 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要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以解决人 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全国人民的物质 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2007年半月评论(14):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解放军报建军节社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建军78周年纪念日。值此节庆时刻,谨向全军和武警 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军队离退休干部、转业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烈军属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心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78个春秋,78载辉煌。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 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全军官兵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 帜,深入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认真落实胡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新形势新使命的新要求,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和军队建设呈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有效,后 勤改革成效显著,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从严治军力度进一步加大,部队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抚今追昔,我们深切感到,我军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是因为我军有党的坚强领导,一切行 动听从党的指挥,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我军的历史,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 史:我军的胜利,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胜利:我军的辉煌,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铸造的辉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 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依,性质之核心,传统之根本 胡主席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这一条永远不能变,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强化这一观念。这是新形势下党对 军队提出的最重要的政治要求,是加强部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当前,我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妄图改变我军的性质。我国经济社会 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新的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我党我军的光 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确保各项仼务圆满完成,就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 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最重要的是要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的权威,确保我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最根本、最重要 的政治纪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 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党、国家和军队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新的 成绩,嬴得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戴。我们要始终不渝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 委和胡主席的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就要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新的历史使命。我军作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很重要的是通过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赋予的使命任务来体现的。胡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 集中反映了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对军队的新要求,体现了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最本质的规律,为我军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要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履行好我军新的历史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就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以提高部 队战斗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使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 调发展,不断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做好以军事斗争准备 为龙头的各项工作。要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现代军事、高科技等知识,不断增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 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 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正是改革开放,各种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 充分的展示。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一如既往而且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 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基本要求。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国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 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社会建设同样如 此。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清一色、一 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兼顾、协调、包容的理念与思维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走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 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必须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通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各尽其能、各 得其所,和谐相处。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战略目标。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社会是必 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党和国家到 2020 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虽然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 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必须从“总体”走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 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要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以解决人 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全国人民的物质 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2007 年半月评论(14):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解放军报建军节社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建军 78 周年纪念日。值此节庆时刻,谨向全军和武警 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军队离退休干部、转业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烈军属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心、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78 个春秋,78 载辉煌。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 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全军官兵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 帜,深入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认真落实胡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新形势新使命的新要求,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和军队建设呈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有效,后 勤改革成效显著,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从严治军力度进一步加大,部队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抚今追昔,我们深切感到,我军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是因为我军有党的坚强领导,一切行 动听从党的指挥,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我军的历史,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 史;我军的胜利,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胜利;我军的辉煌,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铸造的辉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 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依,性质之核心,传统之根本。 胡主席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这一条永远不能变,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强化这一观念。这是新形势下党对 军队提出的最重要的政治要求,是加强部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当前,我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妄图改变我军的性质。我国经济社会 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新的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我党我军的光 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就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 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最重要的是要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的权威,确保我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最根本、最重要 的政治纪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 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党、国家和军队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新的 成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戴。我们要始终不渝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 委和胡主席的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就要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新的历史使命。我军作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很重要的是通过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赋予的使命任务来体现的。胡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 集中反映了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对军队的新要求,体现了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最本质的规律,为我军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要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履行好我军新的历史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就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以提高部 队战斗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使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 调发展,不断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做好以军事斗争准备 为龙头的各项工作。要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现代军事、高科技等知识,不断增
强领导干部的"三个素质”和各级党组织的"四个本领"。 昔日的辉煌令我们无比自豪,宏伟的蓝图让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认真落实胡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振奋精神,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努力把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7年半月评论(15):实现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一一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60年前,我们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 蒙古历史的新纪元。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范了中央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赋予了自主权利和政策空间。内蒙古自治区在 中央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民族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切实保 障 60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内蒙古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 局具有重要意义。”他指示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质量和效益 明显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比1947年的5.37亿元增长了196倍。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47年的96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47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指标进 入了前10位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成功范例,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这一成功范例,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才会感受幸福和温暖。这一点对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来说体会尤为深刻。在自治 区成立之前,蒙古族人口不断下降,而且生活条件、政治地位、人口素质和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跟党走 坚持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惟一理性、正确的选择 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 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 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为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打 下坚实基础:只有以开放促发展,才能够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不断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四是必须把民族团结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维护祖国统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使“汉族离不开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和创造力。要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坚决 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只有倍加珍视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这些启示既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也是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回顾过去,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所取得的成就倍感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对内蒙古的美好明天充满希望! 2007年半月评论(16)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29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 度评价,又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与庄严宣示 29年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1978~2006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长到21.09万亿元,财政收入从 ll32亿元增长到3.94万亿元。目前,我国GDP位列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 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正是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型 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29年过去了,我国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 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 制度还不够成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任务依然艰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又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继续为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尽快破题,多年来遗留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 问题亟待协调化解。要巩固改革开放29年来的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必须也只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 革开放 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
10 强领导干部的"三个素质"和各级党组织的"四个本领"。 昔日的辉煌令我们无比自豪,宏伟的蓝图让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认真落实胡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振奋精神,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努力把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7 年半月评论(15):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之际 60 年前,我们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 蒙古历史的新纪元。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范了中央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赋予了自主权利和政策空间。内蒙古自治区在 中央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民族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切实保 障。 60 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内蒙古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 2300 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 局具有重要意义。”他指示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质量和效益 明显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2006 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479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比 1947 年的 5.37 亿元增长了 196 倍。人均生产总值也由 1947 年的 96 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20047 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指标进 入了前 10 位。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成功范例,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这一成功范例,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才会感受幸福和温暖。这一点对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来说体会尤为深刻。在自治 区成立之前,蒙古族人口不断下降,而且生活条件、政治地位、人口素质和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跟党走, 坚持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惟一理性、正确的选择。 二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 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为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打 下坚实基础;只有以开放促发展,才能够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不断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四是必须把民族团结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维护祖国统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使“汉族离不开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和创造力。要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坚决 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只有倍加珍视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这些启示既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也是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回顾过去,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所取得的成就倍感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对内蒙古的美好明天充满希望! 2007 年半月评论(16):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 29 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 度评价,又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与庄严宣示。 29 年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正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1978~2006 年,我国 GDP 从 3624 亿元增长到 21.09 万亿元,财政收入从 1132 亿元增长到 3.94 万亿元。目前,我国 GDP 位列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 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正是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型 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29 年过去了,我国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 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 制度还不够成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任务依然艰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又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继续为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尽快破题,多年来遗留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 盾、问题亟待协调化解。要巩固改革开放 29 年来的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必须也只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 革开放。 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