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15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抓住要害,敢于曝光 半月评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本刊特稿 内蒙古:走向繁荣富裕的60年 迎接十七大 股份制改革为国企注入“源头活水” 专题报道 乡村,绝非污染转移的乐土 污染下乡之痛 揭开污染下乡“庐山真容” 叩启农村环保“胜利之门”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保定:一座新能源城市的标本解读 10万失地农民“变身”市民 江河湖泊行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滇池与洱海的对话 政治观察 湖北乡改回头看 董家鸿的“肝胆情”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纵横 从数字看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产品安全:“危”中寻“机” 释放国资活力的“兰州模式 军事天地 从浅海走向深蓝 考务之窗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务分析 我是这样备战司法考试的 新闻热线 银行撤退,山里人遭罪 谈天说地 “小官”贪腐也不可小视 人民教育岂能崇权崇富 校园话题 找回“飞走”的体育课 百事咨询 怎样获知配偶有多少存款 读者之页
半月谈 2007 年第 15 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抓住要害,敢于曝光 半月评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本刊特稿 内蒙古:走向繁荣富裕的 60 年 迎接十七大 股份制改革为国企注入“源头活水” 专题报道 乡村,绝非污染转移的乐土 污染下乡之痛 揭开污染下乡“庐山真容” 叩启农村环保“胜利之门”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保定:一座新能源城市的标本解读 10 万失地农民“变身”市民 江河湖泊行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滇池与洱海的对话 政治观察 湖北乡改回头看 董家鸿的“肝胆情”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纵横 从数字看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产品安全:“危”中寻“机” 释放国资活力的“兰州模式” 军事天地 从浅海走向深蓝 考务之窗 2007 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务分析 我是这样备战司法考试的 新闻热线 银行撤退,山里人遭罪 谈天说地 “小官”贪腐也不可小视 人民教育岂能崇权崇富 校园话题 找回“飞走”的体育课 百事咨询 怎样获知配偶有多少存款 读者之页
灾区群众生产自救有信心 国际时事 2007年世界经济的亮点与隐忧 朝核问题如何迈出三大步 英俄互逐外交官的背后 《读卖新闻》检证历史 塔利班:从游击战转向“游击+恐怖战”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半月谈》抓住要害,敢于曝光 阅读贵刊“迎接十七大”栏目所刊登的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两篇文章,我们深深感到,党的 十六大以来,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人信心倍增,干劲更足。希望这个栏目 办得更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十六大以来,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同时也 不回避不足之处 山东省邹城市王代印 第10期“百事咨询”栏日刊登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6种经营行为“亮红灯”》一文对修订后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6个禁止简洁明了。但是在当前,一些学校周边的商店、小 摊,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劣质食品的现象依然存在,希望《半月谈》予以关注 甘肃省民勤县潘进东 第10期《透视我国立法与执法“落差”现象》一文写得相当客观、真实,说的全是我们所经历的 或是看到的、听到的,读后使人既喜又忧,喜的是《半月谈》抓住要害,敢于曝光:忧的是我国法制建设 的道路还很长、很艰巨。 陕西省大荔县陈庆达 第1l期封面浓墨重彩地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形象展现出来,给人 强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半月评论”以《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为题,客观、翔实、系统地分析归 纳了他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巨大成就。文图对照,相得益彰。 江苏省盐城市唐经欧
灾区群众生产自救有信心 国际时事 2007 年世界经济的亮点与隐忧 朝核问题如何迈出三大步 英俄互逐外交官的背后 《读卖新闻》检证历史 塔利班: 从游击战转向“游击+恐怖战”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半月谈》抓住要害,敢于曝光 阅读贵刊“迎接十七大”栏目所刊登的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两篇文章,我们深深感到,党的 十六大以来,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人信心倍增,干劲更足。希望这个栏目 办得更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十六大以来,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同时也 不回避不足之处。 ——山东省邹城市 王代印 第 10 期“百事咨询”栏日刊登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 6 种经营行为“亮红灯”》一文对修订后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6 个禁止简洁明了。但是在当前,一些学校周边的商店、小 摊,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劣质食品的现象依然存在,希望《半月谈》予以关注。 ——甘肃省民勤县 潘进东 第 10 期《透视我国立法与执法“落差”现象》一文写得相当客观、真实,说的全是我们所经历的 或是看到的、听到的,读后使人既喜又忧,喜的是《半月谈》抓住要害,敢于曝光;忧的是我国法制建设 的道路还很长、很艰巨。 ——陕西省大荔县 陈庆达 第 11 期封面浓墨重彩地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形象展现出来,给人以 强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半月评论”以《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为题,客观、翔实、系统地分析归 纳了他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巨大成就。文图对照,相得益彰。 ——江苏省盐城市 唐经欧
第12期刊登的《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反思得有理有据有深度,文章重点提出了太湖沿岸的 一些企业因为缺乏企业责任、环保责任意识,乱排放没有达标的污水,导致了太湖水的恶化。对跨省份 跨区域的江河湖泊,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有利于促进环境的真正改善。《“草根银 行”为农民致富“造血”》一文介绍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为农民致富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家 在农村的读者,看到金融组织为农民服务落到了实处,感到兴奋不已,相信新农村建设会越走越顺。 江苏省常州市曹建明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本刊评论员 60年前,我们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 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范了中央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赋予了自主权利 和政策空间。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央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民族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而使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切实保障 60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 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他指示内蒙古要“因应新 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 长方式逐步转变,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之 路。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7年的5.37亿元增长了196倍。人 均生产总值也由1947年的96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47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指标进入了前10位。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供了宝贵 经验,为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成功范例,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这一成功范例,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 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各族 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途: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生活在祖国母亲 的怀抱中,才会感受幸福和温暖。这一点对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来说体会尤为深刻。在自治区成立之前,蒙 古族人口不断下降,而且生活条件、政治地位、人口素质和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各少数民族包括 蒙古族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惟一理性、正确的选择, 二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第 12 期刊登的《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反思得有理有据有深度,文章重点提出了太湖沿岸的 一些企业因为缺乏企业责任、环保责任意识,乱排放没有达标的污水,导致了太湖水的恶化。对跨省份、 跨区域的江河湖泊,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有利于促进环境的真正改善。《“草根银 行”为农民致富“造血”》一文介绍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为农民致富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家 在农村的读者,看到金融组织为农民服务落到了实处,感到兴奋不已,相信新农村建设会越走越顺。 ——江苏省常州市 曹建明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之际 本刊评论员 60 年前,我们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 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范了中央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赋予了自主权利 和政策空间。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央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民族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而使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切实保障。 60 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 系到内蒙古 2300 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他指示内蒙古要“因应新 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 长方式逐步转变,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之 路。2006 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479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47 年的 5.37 亿元增长了 196 倍。人 均生产总值也由 1947 年的 96 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20047 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指标进入了前 10 位。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供了宝贵 经验,为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成功范例,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这一成功范例,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 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各族 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途;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生活在祖国母亲 的怀抱中,才会感受幸福和温暖。这一点对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来说体会尤为深刻。在自治区成立之前,蒙 古族人口不断下降,而且生活条件、政治地位、人口素质和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各少数民族包括 蒙古族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惟一理性、正确的选择。 二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不 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思想, 才能为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以开放促发展,才能够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不断 小地区差距,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四是必须把民族团结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维护祖国统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精神,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要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 会稳定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坚决维护法律尊严、 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只有倍加珍视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充分发挥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这些启示既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也是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回顾过去,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所取得的成就倍感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对内蒙古的美好明天 充满希望! 内蒙古:走向繁荣富裕的60年 本刊记者林双川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为乌兰浩特)宣告成立, 结束了内蒙古地区的分裂状态,掀开了历史的崭新一页。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实施 区域自治制度60年来,内蒙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 自治区的成立,最大的变化,就是使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站了起来,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已是82岁高龄、亲历当年自治政府成立全过程的高万宝扎布激动地对记者说:“内蒙古自治区的 成立具有两大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形成了平等 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族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为贯彻各民族平等政策,上世纪50年代,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鄂伦春、达斡 尔和鄂温克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和19个自治乡,保证了自治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规定,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立法、人事管理、管理流动人 口、实行计划生育等自治权,共制定和批准了449个地方性法规,自治地方行使自主权逐步法制化,自治 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依法治区进程加快。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为扶持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自治区采取允许“少数民族生2胎,控制3胎” 的特殊政策,使自治区成立前蒙古族人口不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止,由1947年的不足90万人,发展到2006 年的420多万人……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草原深处的“猫步”与“互联网” 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人民安居乐业。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342元,分别由2002年的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提高
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不 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思想, 才能为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以开放促发展,才能够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不断 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四是必须把民族团结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维护祖国统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精神,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要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 会稳定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坚决维护法律尊严、 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只有倍加珍视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充分发挥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这些启示既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也是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回顾过去,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所取得的成就倍感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对内蒙古的美好明天 充满希望! 内蒙古:走向繁荣富裕的 60 年 本刊记者 林双川 1947 年 5 月 1 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为乌兰浩特)宣告成立, 结束了内蒙古地区的分裂状态,掀开了历史的崭新一页。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实施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60 年来,内蒙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 自治区的成立,最大的变化,就是使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站了起来,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已是 82 岁高龄、亲历当年自治政府成立全过程的高万宝扎布激动地对记者说:“内蒙古自治区的 成立具有两大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形成了平等、 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族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为贯彻各民族平等政策,上世纪 50 年代,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鄂伦春、达斡 尔和鄂温克 3 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和 19 个自治乡,保证了自治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规定,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立法、人事管理、管理流动人 口、实行计划生育等自治权,共制定和批准了 449 个地方性法规,自治地方行使自主权逐步法制化,自治 区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依法治区进程加快。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为扶持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自治区采取允许“少数民族生 2 胎,控制 3 胎” 的特殊政策,使自治区成立前蒙古族人口不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止,由 1947 年的不足 90 万人,发展到 2006 年的 420 多万人……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草原深处的“猫步”与“互联网” 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人民安居乐业。2006 年,全区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0358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 3342 元,分别由 2002 年的全国第 29 位和第 22 位提高
到第12位和第16位 经济的“快速崛起”直接惠及民生,造福各族群众 十五”时期以来,自治区各级财政支农支牧资金达304亿元,累计安排就业100多万人,92万 农牧民实现稳定脱贫,70多万城镇人口享受低保补贴,40多万特困农牧民得到困难补助。如今,农村牧区 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牧区全面实施低保,今年覆盖面达60万人 随着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已向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转变,少数民 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55岁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蒙古族牧民那木海,5年前从草场搬迁到移民新村。“放牧”改为“圈牧” 后,现在他一家5口人养了20头奶牛,月收入1万多元。那木海高兴地说:“过去放牧没有电,吃水靠打 土井,照明靠蜡烛。搬迁后用上电话、看上电视,做饭用沼气……与城里基本没有差别,生活方便多了。” 那木海一家的变化,可以说是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高速公路、铁路、飞机 互联网等,使草原不再遥远,草原民族迎来一个精彩的新时代。 记者在内蒙古采访22天,走过12个盟市,无论是西部的阿拉善、鄂尔多斯,还是东部的赤峰、通 辽,处处感觉到这种无形的变化 具有现代环保和生态意识的牧民,从“游牧”状态走向“定居”。传统、落后的放牧方式,逐渐被 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基地”等取代。记者在锡林郭勒等草原上看到,草场被一道道围栏划分开来, 排排牧民新居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奶业加工基地遍布各牧区。“休牧”、“轮牧”、“退耕还草”等新词 成为农牧民挂在嘴边的热词 许多牧民“放下牧羊鞭子”后,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昔 日居住的蒙古包现在成为吸引游客、招财进宝的“摇钱树”。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记者见到一群鄂温克族青年男女在草场上走起“猫步”一—一为游客进行精彩的 民族服饰表演,一招一式,颇有专业模特风采。如今,走进草原深处的牧民新居,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 电视节目,牧民掏起手机打电话,孩子手指熟练地敲打电脑键盘,用QQ与同学聊天 草原不再闭塞,她已与整个世界紧紧“链接”。 少数民族人才脱颖而出 60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的阳光下,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取 得显著成效: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才、科技工程人才在内的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自治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今年54岁的杨晶,就是这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一员。在党的培养下,这位“红旗下长大的”的 蒙古族干部从基层起步,先后担任过旗委书记、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等职,直 至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杨晶告诉记者:“自治区党委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录用公 务员等方面都有倾斜政策。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锻炼。通过各级党校培训、出国深造、到 外地学习考察、到中央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领导 水平,充分发挥了主体民族在自治区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区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接近5万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1/3。其中 厅级干部368人,县处级干部4140人。文化、教育、艺术等社会事业部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更高 资料显示,目前,内蒙古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73万名,其中蒙古族专业技术人员占很大比例。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1047人专家中,近53%是蒙古族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48名中青年专家,近 53%也是蒙古族。如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被称为“世界试管山羊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蒙古大学校长旭日干教授,蒙古文“软件先驱”嘎日迪等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蒙古族科学家 走向明天:牧区孩子心中充满希望
到第 12 位和第 16 位。 经济的“快速崛起”直接惠及民生,造福各族群众。 “十五”时期以来,自治区各级财政支农支牧资金达 304 亿元,累计安排就业 100 多万人,92 万 农牧民实现稳定脱贫,70 多万城镇人口享受低保补贴,40 多万特困农牧民得到困难补助。如今,农村牧区 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牧区全面实施低保,今年覆盖面达 60 万人。 随着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已向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转变,少数民 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55 岁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蒙古族牧民那木海,5 年前从草场搬迁到移民新村。“放牧”改为“圈牧” 后,现在他一家 5 口人养了 20 头奶牛,月收入 1 万多元。那木海高兴地说:“过去放牧没有电,吃水靠打 土井,照明靠蜡烛。搬迁后用上电话、看上电视,做饭用沼气……与城里基本没有差别,生活方便多了。” 那木海一家的变化,可以说是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高速公路、铁路、飞机、 互联网等,使草原不再遥远,草原民族迎来一个精彩的新时代。 记者在内蒙古采访 22 天,走过 12 个盟市,无论是西部的阿拉善、鄂尔多斯,还是东部的赤峰、通 辽,处处感觉到这种无形的变化。 具有现代环保和生态意识的牧民,从“游牧”状态走向“定居”。传统、落后的放牧方式,逐渐被 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基地”等取代。记者在锡林郭勒等草原上看到,草场被一道道围栏划分开来,一 排排牧民新居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奶业加工基地遍布各牧区。“休牧”、“轮牧”、“退耕还草”等新词 成为农牧民挂在嘴边的热词。 许多牧民“放下牧羊鞭子”后,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昔 日居住的蒙古包现在成为吸引游客、招财进宝的“摇钱树”。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记者见到一群鄂温克族青年男女在草场上走起“猫步”———为游客进行精彩的 民族服饰表演,一招一式,颇有专业模特风采。如今,走进草原深处的牧民新居,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 电视节目,牧民掏起手机打电话,孩子手指熟练地敲打电脑键盘,用 QQ 与同学聊天…… 草原不再闭塞,她已与整个世界紧紧“链接”。 少数民族人才脱颖而出 60 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的阳光下,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取 得显著成效: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才、科技工程人才在内的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自治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今年 54 岁的杨晶,就是这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一员。在党的培养下,这位“红旗下长大的”的 蒙古族干部从基层起步,先后担任过旗委书记、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等职,直 至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杨晶告诉记者:“自治区党委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录用公 务员等方面都有倾斜政策。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锻炼。通过各级党校培训、出国深造、到 外地学习考察、到中央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领导 水平,充分发挥了主体民族在自治区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到 2006 年底,全区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接近 5 万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 1/3。其中, 厅级干部 368 人,县处级干部 4140 人。文化、教育、艺术等社会事业部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更高。 资料显示,目前,内蒙古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 73 万名,其中蒙古族专业技术人员占很大比例。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 1047 人专家中,近 53%是蒙古族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 48 名中青年专家,近 53%也是蒙古族。如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被称为“世界试管山羊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蒙古大学校长旭日干教授,蒙古文“软件先驱”嘎日迪等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蒙古族科学家。 走向明天:牧区孩子心中充满希望
“推前半个多世纪,内蒙古文盲率很高,像今天这样的记者采访,要有十几个翻译,大家才能听得 懂。”这是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给采访团介绍情况时的开场白 据何副厅长介绍,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仅有4所民族中学和377所民族小学,文盲占总人口的 90%以上,而高等教育一片空白。为改变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状况,自治区制定了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的方针和特殊政策,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 截至2006年底,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 文盲”的目标。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98%,初中毕业生升学 率达到73.03%。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初始阶段。全区36所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接近7万人 经过60年的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 在通辽,记者参观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和一所蒙古族中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几十年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 类人才9万多人。校长王顶柱自豪地告诉我们:“民族大学毕业生遍布自治区,通辽从市长到各旗(县) 领导班子主要成员,都是民族大学毕业的,全市各中学90%的教师和校长,也都来自民族大学。” 而我们踏进蒙古族中学,迎面看到的是校门口悬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醒目地写着祝贺今年考入 清华大学学生的名字和考分,一股追求知识的热流扑面而来 这所民族中学具有悠久历史,教学质量优良,每年都有大批学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名牌大学,是附 近蒙古族孩子心中的“重点”学校。记者见到,校园里教学楼、实验室、操场等一应俱全,设施一点不亚 于大城市的重点学校 女校长高娃告诉我们:“牧区孩子上中学、大学的越来越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愿望特别强烈, 对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编辑:王永前) 股份制改革为国企注入“源头活水” 本刊记者秦交锋 2000年,广东丝绸集团下属市县两级的丝绸进出口公司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行业面临全线亏损 而2006年,广东丝绸以23.3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成为我国最大的丝绸进出口企业 从全线亏损到做大做强,老国有外贸企业的生机从何而来?广东丝绸的答案是—一改制创新。董 事长蔡高声说,对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来说,保持纯国有不行,简单地“一卖了之”也不可行。改制后的 广东丝绸子公司中国家、经营班子和员工各占有一定股份,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形成了混合型所有制的格 广东丝绸由衰到盛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个缩影。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户 数比2003年减少3.1万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实现利润却比2003年增长147.3%,企业资产总额比2003 年增长45.7%。就在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7535亿元,同比增长31.5%。这说明股份制改革为国 企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股份制成为激活国有企业的有效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改革关键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在每年出台的改革文件或法规中,一半以上与国 企改革相关,可以说每年都是国企改革年。国企改革的主题也在逐步探索中不断置换,从打破“铁饭碗、 大锅饭”到“承包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以产 权改革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 经过多年的理论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 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北京科技大学教
“推前半个多世纪,内蒙古文盲率很高,像今天这样的记者采访,要有十几个翻译,大家才能听得 懂。”这是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给采访团介绍情况时的开场白。 据何副厅长介绍,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仅有 4 所民族中学和 377 所民族小学,文盲占总人口的 90%以上,而高等教育一片空白。为改变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状况,自治区制定了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的方针和特殊政策,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截至 2006 年底,全区 101 个旗县(市、区)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 文盲”的目标。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7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99.98%,初中毕业生升学 率达到 73.03%。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初始阶段。全区 36 所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接近 7 万人。 经过 60 年的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 在通辽,记者参观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和一所蒙古族中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几十年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 类人才 9 万多人。校长王顶柱自豪地告诉我们:“民族大学毕业生遍布自治区,通辽从市长到各旗(县) 领导班子主要成员,都是民族大学毕业的,全市各中学 90%的教师和校长,也都来自民族大学。” 而我们踏进蒙古族中学,迎面看到的是校门口悬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醒目地写着祝贺今年考入 清华大学学生的名字和考分,一股追求知识的热流扑面而来。 这所民族中学具有悠久历史,教学质量优良,每年都有大批学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名牌大学,是附 近蒙古族孩子心中的“重点”学校。记者见到,校园里教学楼、实验室、操场等一应俱全,设施一点不亚 于大城市的重点学校。 女校长高娃告诉我们:“牧区孩子上中学、大学的越来越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愿望特别强烈, 对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编辑:王永前) 股份制改革为国企注入“源头活水” 本刊记者 秦交锋 2000 年,广东丝绸集团下属市县两级的丝绸进出口公司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行业面临全线亏损。 而 2006 年,广东丝绸以 23.3 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成为我国最大的丝绸进出口企业。 从全线亏损到做大做强,老国有外贸企业的生机从何而来?广东丝绸的答案是———改制创新。董 事长蔡高声说,对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来说,保持纯国有不行,简单地“一卖了之”也不可行。改制后的 广东丝绸子公司中国家、经营班子和员工各占有一定股份,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形成了混合型所有制的格 局。 广东丝绸由衰到盛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个缩影。2006 年,全国国有企业户 数比 2003 年减少 3.1 万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实现利润却比 2003 年增长 147.3%,企业资产总额比 2003 年增长 45.7%。就在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 7535 亿元,同比增长 31.5%。这说明股份制改革为国 企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股份制成为激活国有企业的有效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改革关键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在每年出台的改革文件或法规中,一半以上与国 企改革相关,可以说每年都是国企改革年。国企改革的主题也在逐步探索中不断置换,从打破“铁饭碗、 大锅饭”到“承包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以产 权改革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 经过多年的理论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 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北京科技大学教
授白津夫认为,这是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企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是具有重 大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举措 随着股份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这一思路的明晰,近年来各地重点围绕国企股份制改造,掀起 新一轮国企改革高潮。在国企最为集中的东北三省,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相继提出要用两年左右时间基 本完成地方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山东、河北、陕西等省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 目前,各地的国有企业大多数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纷纷由单一主体变身为多元主体的 股份制企业。专家估计,全国县以下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省以下国企改制面达到80%以上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改革效益初步显现。目前吉林省国资委所属出资企业改制面达 到了95%,2006年增加值同比增长20.3%,利润实现翻番:而在西北老工业基地甘肃,2000年省以下国有 企业亏损面达41%,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攻坚,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051.44亿元,实现利润 11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倍和10倍。 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户数比重己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 年的64.2%。2003年以来,共有33家中央企业首次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相当一部分中央企业控 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蓝筹股的中坚。 不拘一格的股权多元化 内容决定形式,全国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情况各异,股份制改革所采取的模式自 然也各有不同。成为国企改革发展十大典型的广东丝绸,根据下属企业的不同特点,相继摸索出主体重组 整体改制、整合重组、退出重组等7种改制模式。 “开门改制”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各地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一时间全国从东到西引进境内外战 略投资者呈现风起云涌的态势。在2005年吉林省实行集中改制的816户重点企业中,有40%的企业采取的 就是这种形式。 吉镍集团拥有国内第一大的镍盐生产基地,与加拿大CWR公司和广东华创集团重组。CVMR公司拥 有全球领先的金属冶炼技术,华创是亚洲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备的电镀化工原料供应商和金属镍供应 分别是吉镍集团生产经营的上下游企业。重组后形成国有股、民营资本、外资等混合所有制,真正实现了 强强联合,提升了企业核心竟争力和对外的抗风险能力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各地注重引进投资者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促进改制企业的后续发展 辽宁辽煤集团抚顺安全仪器厂与美国华瑞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后,为产品的技术更新与扩大市场带来了新的 机遇: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机床后,使自己在重大型镗、铣加工机床技术水平方面站到了世界前沿。最 近,合资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专家认为这为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 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改革,在实践中内涵不断扩大,形式则趋于多样化。一些地方针对资产状 况差、改制成本净缺口大的困难企业,探索出实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承债式收购的形式:一些地方则对一般 竞争领域、生产相对稳定的中小企业,探索出实行经营者收购或职工集体持股的改制形式,引入“内部” 战略投资者 产权改革必然关系国有股权的变更,针对企业的不同类型,各地在股份制改革中对股权比例的设置 也分外精心。从对基础设施类、资源类企业的绝对控股,到有比较优势企业的相对控股,再到一般竞争企 业的参股,各地在股份制改革中认真拿捏国有股的多与少、增与减 考虑到森林资源储备的战略意义,吉林省在森工集团的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对其采取了国有控股 65%、经营者和职工参股35%的改制形式,这样既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筹集改制成本,也有 利于保证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绝对控制权 由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引入战略投资者往往遇到控股权的障碍,因而实现 股权多元化的主要途径是重组上市。”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这样描述央企股份制改革的特殊路径。央
授白津夫认为,这是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企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是具有重 大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举措。 随着股份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这一思路的明晰,近年来各地重点围绕国企股份制改造,掀起 新一轮国企改革高潮。在国企最为集中的东北三省,从 2003 年下半年开始,相继提出要用两年左右时间基 本完成地方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山东、河北、陕西等省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 目前,各地的国有企业大多数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纷纷由单一主体变身为多元主体的 股份制企业。专家估计,全国县以下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 90%以上,省以下国企改制面达到 80%以上。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改革效益初步显现。目前吉林省国资委所属出资企业改制面达 到了 95%,2006 年增加值同比增长 20.2%,利润实现翻番;而在西北老工业基地甘肃,2000 年省以下国有 企业亏损面达 41%,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攻坚,2006 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 3051.44 亿元,实现利润 110 亿元,分别是 2000 年的 2 倍和 10 倍。 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户数比重已由 2002 年的 30.4%提高到 2006 年的 64.2%。2003 年以来,共有 33 家中央企业首次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相当一部分中央企业控 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蓝筹股的中坚。 不拘一格的股权多元化 内容决定形式,全国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情况各异,股份制改革所采取的模式自 然也各有不同。成为国企改革发展十大典型的广东丝绸,根据下属企业的不同特点,相继摸索出主体重组、 整体改制、整合重组、退出重组等 7 种改制模式。 “开门改制”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各地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一时间全国从东到西引进境内外战 略投资者呈现风起云涌的态势。在 2005 年吉林省实行集中改制的 816 户重点企业中,有 40%的企业采取的 就是这种形式。 吉镍集团拥有国内第一大的镍盐生产基地,与加拿大 CVMR 公司和广东华创集团重组。CVMR 公司拥 有全球领先的金属冶炼技术,华创是亚洲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备的电镀化工原料供应商和金属镍供应商, 分别是吉镍集团生产经营的上下游企业。重组后形成国有股、民营资本、外资等混合所有制,真正实现了 强强联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外的抗风险能力。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各地注重引进投资者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促进改制企业的后续发展。 辽宁辽煤集团抚顺安全仪器厂与美国华瑞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后,为产品的技术更新与扩大市场带来了新的 机遇;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机床后,使自己在重大型镗、铣加工机床技术水平方面站到了世界前沿。最 近,合资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专家认为这为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 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改革,在实践中内涵不断扩大,形式则趋于多样化。一些地方针对资产状 况差、改制成本净缺口大的困难企业,探索出实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承债式收购的形式;一些地方则对一般 竞争领域、生产相对稳定的中小企业,探索出实行经营者收购或职工集体持股的改制形式,引入“内部” 战略投资者。 产权改革必然关系国有股权的变更,针对企业的不同类型,各地在股份制改革中对股权比例的设置 也分外精心。从对基础设施类、资源类企业的绝对控股,到有比较优势企业的相对控股,再到一般竞争企 业的参股,各地在股份制改革中认真拿捏国有股的多与少、增与减。 考虑到森林资源储备的战略意义,吉林省在森工集团的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对其采取了国有控股 65%、经营者和职工参股 35%的改制形式,这样既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筹集改制成本,也有 利于保证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绝对控制权。 “由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引入战略投资者往往遇到控股权的障碍,因而实现 股权多元化的主要途径是重组上市。”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这样描述央企股份制改革的特殊路径。央
企上市,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强化了对管理层的约束,提高了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规范中稳步前行 2006年,吉林镍业集团重组改制,形成国有、民资、外资各占一定股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原定 董事会由7人组成,其中国有股东委派2名董事。经过吉林省国资委据理力争,最后确定国有股东委派3 人,增强了在董事会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从而使董事会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国有股东的意志。吉林镍业改制 过程中国有股东人数增加的现象,反映了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出资人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成方式的主导 作用 几年来,在各级国资委的主导下,股份制改革逐步探索前进。各级国资委对股份制改革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于国有资本的结构布局主导企业改制的模式:着眼于在资金、技术、市场 管理等主导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在制定企业改制的同时,主导企业的发展规划 在主导改革的同时,各级国资委还对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起到规范改革的作用 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提出国有企业改制应该停止。此后,国务院国资委及 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对此做出了回应。这实际上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国企改革不存在改不改的问题 而是怎么改革的问题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牵扯到国有资本的进退,进退的界限到底如何界定?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 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这份综合性、全面性的文件明确了 哪些行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经济又将如何控制这些行业。这实际上为股份 制改革明确了前进的航道 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目前,国企改革的任务仍然艰难而繁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一方面解决旧有体制性问题 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在产权多元化过 程中,国外战略投资者首先瞄准的是我国行业龙头老大,其最大负面效应就在于可能导致垄断,并带来巨 额利润向国外转移和技术“空心化” 困难不少,而国企改革正是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走向新阶段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新阶段 的改革时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 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 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在方向确定之后,国企改革的脚步将越来越坚定:在思路明晰之后,国企改革的文章将越做越精彩。 (编辑:颜彦/摄影:徐家军) 编者按: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污染由东部向西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下乡给农村带来 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 重影响:另一方面,污染也带来了愈演愈烈的环境纠纷,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污染企业为何“青 睐”农村?是通过哪些渠道下去的?又是如何扎下根的?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污染下乡之痛 本刊记者周甲禄项开来张周来
企上市,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强化了对管理层的约束,提高了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规范中稳步前行 2006 年,吉林镍业集团重组改制,形成国有、民资、外资各占一定股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原定 董事会由 7 人组成,其中国有股东委派 2 名董事。经过吉林省国资委据理力争,最后确定国有股东委派 3 人,增强了在董事会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从而使董事会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国有股东的意志。吉林镍业改制 过程中国有股东人数增加的现象,反映了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出资人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成方式的主导 作用。 几年来,在各级国资委的主导下,股份制改革逐步探索前进。各级国资委对股份制改革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于国有资本的结构布局主导企业改制的模式;着眼于在资金、技术、市场、 管理等主导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在制定企业改制的同时,主导企业的发展规划。 在主导改革的同时,各级国资委还对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起到规范改革的作用。 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提出国有企业改制应该停止。此后,国务院国资委及 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对此做出了回应。这实际上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国企改革不存在改不改的问题, 而是怎么改革的问题。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牵扯到国有资本的进退,进退的界限到底如何界定?2006 年底,国务院办公 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这份综合性、全面性的文件明确了 哪些行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经济又将如何控制这些行业。这实际上为股份 制改革明确了前进的航道。 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目前,国企改革的任务仍然艰难而繁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一方面解决旧有体制性问题 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在产权多元化过 程中,国外战略投资者首先瞄准的是我国行业龙头老大,其最大负面效应就在于可能导致垄断,并带来巨 额利润向国外转移和技术“空心化”。 困难不少,而国企改革正是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走向新阶段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新阶段 的改革时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 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 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在方向确定之后,国企改革的脚步将越来越坚定;在思路明晰之后,国企改革的文章将越做越精彩。 (编辑:颜彦 / 摄影:徐家军) 编者按: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污染由东部向西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下乡给农村带来 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 重影响;另一方面,污染也带来了愈演愈烈的环境纠纷,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污染企业为何“青 睐”农村?是通过哪些渠道下去的?又是如何扎下根的?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污染下乡之痛 本刊记者 周甲禄 项开来 张周来
当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设置环境门槛,限制污染企业时,许多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始大步走 向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污染企业的到来,许多原是青山绿水的 村庄,己然成了污染重灾区:作物、苗木被“烧死”,粉尘、浓烟呛人,怪病恶症不断,环境冲突频仍。 噩梦难醒 由于有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福建省永安市是全省水泥工业重镇。遗憾的是,矿产资源给这个市大 湖镇大湖村农民带去的,不是财富而是噩梦。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与粉尘、噪声、废气为伴,全村方圆 3公里内不能种庄稼 进入7月,福建连续多日出现36℃以上的高温,但大湖村民却终日“关窗掩户”,抵御污染的侵 扰,闷罐似的屋子让他们昼夜难寐。“门、窗开上半个小时就是一屋子水泥灰,根本不敢开”,村民廖茂 婵向记者抱怨道。 大湖村共有10个小组1000多人口,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果树、养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无 法靠田地为生。水泥粉尘黏性较强,会使土壤板结,导致水果减产,稻谷歉收。村民赖德群告诉记者,过 去一亩水稻施10公斤肥,现在要施20公斤,菜只能种芋头一类的,绿叶菜即使种出来也难以洗净,水果 的产量减少一半左右 半月谈记者在一些农村采访发现,类似大湖村农民这样的遭遇并不鲜见 去年在湖北省石首市采访时,记者在重污染企业楚源公司附近的张城垸社区看到,企业周边的庄稼 像被火烧过一样:工厂排出的“牛喝了也拉稀”的废水,肆意流入田间地头:与楚源公司一路之隔的张城 垸小学师生经常在浓浓烟雾中捂着嘴巴上课,据了解已有30多名学生转学。 而发生在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的袁氏赤湖污染,则直接毁坏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源。2004年,该镇引 进外地企业在袁氏赤湖内投粪养殖珍珠。附近村民说,湖中每天至少投放5吨人畜粪便,一年下来要投2000 多吨,本是百姓生活水源的袁氏赤湖现在成了大“粪池”。永保村村医李鹏说,这两年村民的皮肤病显著 增加,原来每年不过10多例,现在每年至少300例 污染纠纷愈演愈烈 愈演愈烈的污染下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纠纷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一家砒霜厂(富川冶炼厂)自1997年正式投产以来,其排放的毒 气和废水就对周围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2003年9月5日下午至次日凌晨,上百名村民围住砒霜厂要求赔 偿,县里调集大批警力冲散群众。9月6日凌晨,奄奄一息的茶山村农民林海辉在富川冶炼厂附近被人发 现,送回家后不治身亡。其老父受不了打击,3个月后也含恨而去。林海辉的妹妹林冬妹怒告县政府,申 请24万元国家赔偿。2006年12月27日,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依法应3个月审结的案子,但拖了 大半年还没有结果。富川县人民法院最近致电《半月谈》:赔偿案还在审理中 近年来,污染纠纷在全国呈高发态势 2006年,福建省环保系统接到投诉3.5万多起,仅次于公安“110”接到的投诉量。省环保局受理 信访300多件,差不多每天一件。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在信访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环保信访量却在上升。2005年,全国环保系统受理人民来信 达60.8万封,受理人民来访8.8万批次。 污染纠纷数量大、增速快。2005年,全国环保系统受理的污染纠纷上访达8.2万批次,占当年环 保上访总量的93%,比2001年增加46.4% 农村上访者数量升速明显。2007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受理人民来访249批次,比去年同期增 长26%。其中,60%的上访者来自农村,绝大多数问题涉及污染企业。 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普遍性突破了环境和社会所能够容许的极
当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设置环境门槛,限制污染企业时,许多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始大步走 向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污染企业的到来,许多原是青山绿水的 村庄,已然成了污染重灾区:作物、苗木被“烧死”,粉尘、浓烟呛人,怪病恶症不断,环境冲突频仍。 噩梦难醒 由于有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福建省永安市是全省水泥工业重镇。遗憾的是,矿产资源给这个市大 湖镇大湖村农民带去的,不是财富而是噩梦。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与粉尘、噪声、废气为伴,全村方圆 3 公里内不能种庄稼。 进入 7 月,福建连续多日出现 36℃以上的高温,但大湖村民却终日“关窗掩户”,抵御污染的侵 扰,闷罐似的屋子让他们昼夜难寐。“门、窗开上半个小时就是一屋子水泥灰,根本不敢开”,村民廖茂 婵向记者抱怨道。 大湖村共有 10 个小组 1000 多人口,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果树、养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无 法靠田地为生。水泥粉尘黏性较强,会使土壤板结,导致水果减产,稻谷歉收。村民赖德群告诉记者,过 去一亩水稻施 10 公斤肥,现在要施 20 公斤,菜只能种芋头一类的,绿叶菜即使种出来也难以洗净,水果 的产量减少一半左右。 半月谈记者在一些农村采访发现,类似大湖村农民这样的遭遇并不鲜见。 去年在湖北省石首市采访时,记者在重污染企业楚源公司附近的张城垸社区看到,企业周边的庄稼 像被火烧过一样;工厂排出的“牛喝了也拉稀”的废水,肆意流入田间地头;与楚源公司一路之隔的张城 垸小学师生经常在浓浓烟雾中捂着嘴巴上课,据了解已有 30 多名学生转学。 而发生在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的袁氏赤湖污染,则直接毁坏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源。2004 年,该镇引 进外地企业在袁氏赤湖内投粪养殖珍珠。附近村民说,湖中每天至少投放 5 吨人畜粪便,一年下来要投 2000 多吨,本是百姓生活水源的袁氏赤湖现在成了大“粪池”。永保村村医李鹏说,这两年村民的皮肤病显著 增加,原来每年不过 10 多例,现在每年至少 300 例…… 污染纠纷愈演愈烈 愈演愈烈的污染下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纠纷。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一家砒霜厂(富川冶炼厂)自 1997 年正式投产以来,其排放的毒 气和废水就对周围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2003 年 9 月 5 日下午至次日凌晨,上百名村民围住砒霜厂要求赔 偿,县里调集大批警力冲散群众。9 月 6 日凌晨,奄奄一息的茶山村农民林海辉在富川冶炼厂附近被人发 现,送回家后不治身亡。其老父受不了打击,3 个月后也含恨而去。林海辉的妹妹林冬妹怒告县政府,申 请 24 万元国家赔偿。2006 年 12 月 27 日,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依法应 3 个月审结的案子,但拖了 大半年还没有结果。富川县人民法院最近致电《半月谈》:赔偿案还在审理中。 近年来,污染纠纷在全国呈高发态势。 2006 年,福建省环保系统接到投诉 3.5 万多起,仅次于公安“110”接到的投诉量。省环保局受理 信访 300 多件,差不多每天一件。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在信访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环保信访量却在上升。2005 年,全国环保系统受理人民来信 达 60.8 万封,受理人民来访 8.8 万批次。 污染纠纷数量大、增速快。2005 年,全国环保系统受理的污染纠纷上访达 8.2 万批次,占当年环 保上访总量的 93%,比 2001 年增加 46.4%。 农村上访者数量升速明显。2007 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受理人民来访 249 批次,比去年同期增 长 26%。其中,60%的上访者来自农村,绝大多数问题涉及污染企业。 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普遍性突破了环境和社会所能够容许的极
限,从而引发受害者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抗争。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环境冲突在许多农村已呈迅速上升之 势 揭开污染下乡“庐山真容” 本刊记者张周来沈翀刘海 关于污染下乡,有诸多疑问一直萦绕在记者脑海中:这些污染企业为何涌入农村?是如何突破层层 防线在农村“落户”的?对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村发展构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为何还能站得住脚?随着采访 的深入,一张污染企业下乡的线路图逐渐清晰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污染企业找到“战略转移地” 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05年开始,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 市着手建立环保淘汰机制,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而长三角以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开始“清剿”污染大 户。随着污染企业大量关停和外迁,当时有人就担心,这些高污染项目极有可能会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安家 落户 不幸的是,这一担心变成了现实。近年来,随着污染大户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的纷纷转移, 随着各地农村环保冲突的频频暴发,人们发现,欠发达地区正在重复发达地区竭力摆脱的噩梦,广大农村 正在为污染企业的“战略转移”而付出沉重代价。 污染大户为何能在农村找到落脚之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可遏制的发展冲动。在 此起彼伏的“崛起”、“率先”之声中,在“我们不怕污染”、“宁可呛死,不能饿死”、“只要温饱, 不要环保”这样的招商引资口号的激荡下,环保一再被边缘化。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环保成了发展地方 经济的障碍。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无工不富”思想的指引下,几乎每个地方都在提“工 业强市”、“工业富县”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挥棒 随着任务的层层分解,一些完全不具备条件的乡镇也纷纷上马“工业区”、“工业园”,高能耗、 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长驱直入。广西兴业县一名镇长对记者说:“乡镇不像城市,条件这么差,招商引资 哪还有什么主动权?只要有企业来落户就算不错了!”据了解,去年广西玉林市城北街道55家小纸厂创税 约500万元。在加快发展的压力与需求下,很多人都难以割舍如此诱人的业绩。 污染企业转移农村的另一个主因是,农村对污染企业具有诸多“诱惑”。一是农村资源丰富,一些 企业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二是使用农村劳动力成本很低,像“小钢铁”、“小造纸”这样 一些污染企业,落户农村后,一般都以附近村民为主要用工对象,一个人每月给几百元工钱就行,吃住都 在家,福利、社保一概不问,这简直乐坏了企业主 污染企业还看中了农村低廉的环境成本。城市里空间有限,人口密集,污染企业极容易成为众矢之 的。处在农村就好多了。地广人稀,排污隐蔽,即使环保部门来査,也有闪转腾挪的时间。 谁在为污染下乡大开绿灯 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要上建设项目,必须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保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对违规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 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 污染企业要想进驻农村,依据上述规定,显然很难过关,但污染企业为何能够纷纷扎根农村呢? 首先是有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 2005年4月,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因化工园区工业污染问题,引发大规模干群冲突。事件发生不 久,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一些基层政府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前来招商引资。而浙江省永康市在大规模整治
限,从而引发受害者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抗争。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环境冲突在许多农村已呈迅速上升之 势。 揭开污染下乡“庐山真容” 本刊记者 张周来 沈翀 刘海 关于污染下乡,有诸多疑问一直萦绕在记者脑海中:这些污染企业为何涌入农村?是如何突破层层 防线在农村“落户”的?对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村发展构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为何还能站得住脚?随着采访 的深入,一张污染企业下乡的线路图逐渐清晰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污染企业找到“战略转移地” 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 2005 年开始,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 市着手建立环保淘汰机制,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而长三角以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开始“清剿”污染大 户。随着污染企业大量关停和外迁,当时有人就担心,这些高污染项目极有可能会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安家 落户。 不幸的是,这一担心变成了现实。近年来,随着污染大户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的纷纷转移, 随着各地农村环保冲突的频频暴发,人们发现,欠发达地区正在重复发达地区竭力摆脱的噩梦,广大农村 正在为污染企业的“战略转移”而付出沉重代价。 污染大户为何能在农村找到落脚之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可遏制的发展冲动。在 此起彼伏的“崛起”、“率先”之声中,在“我们不怕污染”、“宁可呛死,不能饿死”、“只要温饱, 不要环保”这样的招商引资口号的激荡下,环保一再被边缘化。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环保成了发展地方 经济的障碍。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无工不富”思想的指引下,几乎每个地方都在提“工 业强市”、“工业富县”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挥棒。 随着任务的层层分解,一些完全不具备条件的乡镇也纷纷上马“工业区”、“工业园”,高能耗、 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长驱直入。广西兴业县一名镇长对记者说:“乡镇不像城市,条件这么差,招商引资 哪还有什么主动权?只要有企业来落户就算不错了!”据了解,去年广西玉林市城北街道 55 家小纸厂创税 约 500 万元。在加快发展的压力与需求下,很多人都难以割舍如此诱人的业绩。 污染企业转移农村的另一个主因是,农村对污染企业具有诸多“诱惑”。一是农村资源丰富,一些 企业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二是使用农村劳动力成本很低,像“小钢铁”、“小造纸”这样 一些污染企业,落户农村后,一般都以附近村民为主要用工对象,一个人每月给几百元工钱就行,吃住都 在家,福利、社保一概不问,这简直乐坏了企业主。 污染企业还看中了农村低廉的环境成本。城市里空间有限,人口密集,污染企业极容易成为众矢之 的。处在农村就好多了。地广人稀,排污隐蔽,即使环保部门来查,也有闪转腾挪的时间。 谁在为污染下乡大开绿灯 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要上建设项目,必须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保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对违规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 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可处以 10 万元以下罚款。 污染企业要想进驻农村,依据上述规定,显然很难过关,但污染企业为何能够纷纷扎根农村呢? 首先是有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 2005 年 4 月,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因化工园区工业污染问题,引发大规模干群冲突。事件发生不 久,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一些基层政府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前来招商引资。而浙江省永康市在大规模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