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以往的资料中多用O.nubilalis(Hubner)即欧洲玉米虫,经研究鉴定我国这两个种都有,常混 合发生,形态极为近似,只有依靠雄性生殖器才能鉴别开来,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亚洲玉米螟,欧 洲玉米螟主要发生在新疆。 二.分布与危害 玉米螟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印度。国内除西藏无报道外,其它各省都有分布。甘肃省 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以陇东受害最重。 亚洲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食性杂。据文献记载,寄主植物达200多种,分属于40个科131属。 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甜菜、豆类、棉花、大麻、甘蔗等。在作物中,以玉米受害最重,其次是 谷子和高梁。近年来,有些地区玉米螟有为害棉花的发展趋势。 玉米螟是一种钻蛀性的害虫,主要以幼虫蛀茎(茎及天花基)为害,破坏茎杆组织,影响养分运 输,使雌穗发育不良而减产。茎杆被蛀,易被风吹折,则损失更大。发生在穗期的螟虫,也可直接为 害雌穗,破坏嫩粒,降低籽粒品质。若以幼虫钻入玉米心叶,叶片展出后有排孔。 综合各地报道,一般春玉米被害后减产10%左右,夏玉米可达20一30%。谷子苗期被蛀,均呈枯 心,枯心率常达10%一30%。在棉株上,1一3龄幼虫主要蛀食嫩头,并逐渐蛀入主茎,至青铃出现以 后,大龄幼虫多蛀入青龄铃,并引起棉铃腐烂及落铃。 三.形态特征 成虫为黄褐色,前翅两条内外横线构成两条明显的波状横纹,前翅中央有两条褐色斑纹,后翅中 央和近外缘处各有一条褐色带。“两条波纹桥两翅,褐色两斑前翅中”。 幼虫体淡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线三条,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瘤,腹部1一8节背面各有2列 横排的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 四.生活史及习性 玉米螟每年发生代数依各地气候而异。一般随温度和海拔的升高面世代数减少。全国从北到南发 生1一6代。如黑龙江北部、甘肃的高山区1代,辽宁等及甘肃的陇南、陇东2代,河南、陕西等地年发 生3代,浙江等地4代,广东、广西、台湾5一6代,广西、云南等地6一7代。同一地区由于纬度不同, 或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发生代数有明显的差异,不论发生几代,各地都以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在玉米、 谷子、高粱等寄主植物的桔杆中、穗轴和根茬内越冬,来春化为蛹、羽化繁殖。 据在我省陇南观察,一年发生2代,越冬幼虫5月上旬至6月中旬化蛹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为羽化 产卵盛期,6月中旬至7月初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和高粱,一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7月 中旬为羽化产卵盛期。二代幼虫发生于8一9月间,主要为害夏玉米。陇东地区各虫态的发生期较陇南 推迟15-20天。 习性 成虫:1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一般多于夜间羽化。白天一般隐藏在杂草和茂密的作物间。 而越冬代成虫则常多藏在麦田,首蓿地,大豆和大麻等田间。黄昏后开始活动,交尾,产卵,在前半 夜活动频繁。飞翔能力强,对黑光灯的趋性比白炽灯强。可利用黑光灯掌握发蛾期及发蛾的消长情 况。 2产卵习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