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许焕宾等:横向不均匀润滑轧制理论 .251. 每支工作辊单元数为9032个,每支支持辊单 1工作辊与轧件间接触状态分析 元数为7664个,带钢单元数为6400个,总单元数 1.1建模 为39792个,总节点数为48007个. 1.1.1几何建模 1.1.2接触设置 考虑到辊系是单侧驱动,存在窜辊等非对称因 模型中将轧辊和带钢均设置为可变形体,将轧 素,需建立三维动态弹塑性全辊系有限元模型 辊两端轴承座设置为刚性圆柱台,除施加旋转驱 (图1),对带钢轧制过程进行仿真.建模参数参照 动的两个轴承座与工作辊间设置为GLUE(粘连) 表1 外,其余相邻实体均设置为TOUCH NG(普通接 触),对每个刚性体设置相应的主控点和附控点, 1.1.3约束及工况设置 模型用两个载荷工况的顺次计算来实现轧制过 程,工况1,随轧制压力、弯辊力的逐渐加载,实现辊 系静态压下变形:工况2轧压力、弯辊力保持定值, 对驱动面施加渐增旋转驱动,同时施加张力,使带钢 承受轧制力、弯辊力和张力作用的同时,在摩擦力的 图1三维动态弹塑性全辊系有限元模型.(a)轴向祝图: 带动下完成轧制过程.载荷工况1、2和约束情况如 (b)轴测图 表2所示.其中,DXY为X方向和Y方向的位移约 Fg 1 Three dmensional elastic plastic dynam ic fnite eleentmod- 束;OXY为绕X轴和绕Y轴的转动约束;DROZ为 el of a moll system:(a)axial view:(b)axonamnetric drnw ing 绕Z轴的驱动旋转;BFY为Y向弯辊力;RY为Y 表1模型参数 向轧制压力,依此类推。工作辊和支持辊的约束及 Table 1 Panmeters ofmodel 外载均施加在了轴承座所对应的主控点和附控点 建模参数 数值 上·对主控点和附控点的加载等效于对轴承座刚性 工作辊尺寸 800mm X2550mm 面的加载,这与轧机实际加载情况是相当接近的 支持辊尺寸 +1600mm×2250mm 1.2轧件受力状态分析 工作辊辊颈尺寸 -600mm×730mm 1.2.1辊件间轧制压力三维分布 支持辊辊颈尺寸 本800mm/900mm×670mm 图2所示为各部位接触摩擦因数相同时,工作 工作辊轴承座中心距mm 3500 辊与带钢间轧制压力三维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分 支持辊轴承座中心距加m 3350 解,图2(b)、(c)汾别为轧制区内沿横向(带钢宽度 轧辊弹性模量GPa 210 方向)、纵向(轧制方向)轧制压力分布情况,D为距 泊松比 0.3 轧制区入口不同位置, 轧件宽度mm 2000 辊件间轧制压力三维分布特点可归纳如下:对 轧件弹性模量GPa 100 于横向,分为边部骤升区、中部平坦区及边部局部凸 轧件屈服极限MPa 66 起区三个区域,各区所占区间基本相同,带钢各横 表2约束加载 Table 2 Constraints and loads applied 加载位置 载荷工况1 载荷工况2 上工作辊 DXZ BFY.OXYZ DXZ OXY.DROZ BFY 下工作辊 DXZ-BFY.OXYZ DXZ OXY.-DROZ -BFY 上支持辊 DXZ OXYZ RFY DXZ OXY.RFY 下支持辊 OXYZ DXYZ DXYZ OXY 带钢 宽度方向对称面DZ头部端面节点DX、OYZ 宽度方向对称面DZ带钢头,尾部端面节点FTENX、BTENX第 2期 许焕宾等: 横向不均匀润滑轧制理论 1 工作辊与轧件间接触状态分析 1∙1 建模 1∙1∙1 几何建模 考虑到辊系是单侧驱动‚存在窜辊等非对称因 素‚需建立三维动态弹塑性全辊系有限元模型 (图 1)‚对带钢轧制过程进行仿真.建模参数参照 表 1. 图 1 三维动态弹塑性全辊系有限元模型. (a) 轴向视图; (b) 轴测图 Fig.1 Three-dimensionalelastic-plasticdynamicfiniteelementmod- elofarollsystem:(a) axialview;(b) axonometricdrawing 表 1 模型参数 Table1 Parametersofmodel 建模参数 数值 工作辊尺寸 ●800mm×2550mm 支持辊尺寸 ●1600mm×2250mm 工作辊辊颈尺寸 ●600mm×730mm 支持辊辊颈尺寸 ●800mm/●900mm×670mm 工作辊轴承座中心距/mm 3500 支持辊轴承座中心距/mm 3350 轧辊弹性模量/GPa 210 泊松比 0∙3 轧件宽度/mm 2000 轧件弹性模量/GPa 100 轧件屈服极限/MPa 66 每支工作辊单元数为 9032个‚每支支持辊单 元数为 7664个‚带钢单元数为 6400个.总单元数 为 39792个‚总节点数为 48007个. 1∙1∙2 接触设置 模型中将轧辊和带钢均设置为可变形体‚将轧 辊两端轴承座设置为刚性圆柱/台.除施加旋转驱 动的两个轴承座与工作辊间设置为 GLUE(粘连 ) 外‚其余相邻实体均设置为 TOUCHING(普通接 触 ).对每个刚性体设置相应的主控点和附控点. 1∙1∙3 约束及工况设置 模型用两个载荷工况的顺次计算来实现轧制过 程.工况1:随轧制压力、弯辊力的逐渐加载‚实现辊 系静态压下变形;工况 2:轧压力、弯辊力保持定值‚ 对驱动面施加渐增旋转驱动‚同时施加张力‚使带钢 承受轧制力、弯辊力和张力作用的同时‚在摩擦力的 带动下完成轧制过程.载荷工况 1、2和约束情况如 表 2所示.其中‚DXY为 X方向和 Y方向的位移约 束;OXY为绕 X轴和绕 Y轴的转动约束;DROZ为 绕 Z轴的驱动旋转;BFY为 Y向弯辊力;RFY为 Y 向轧制压力‚依此类推.工作辊和支持辊的约束及 外载均施加在了轴承座所对应的主控点和附控点 上.对主控点和附控点的加载等效于对轴承座刚性 面的加载‚这与轧机实际加载情况是相当接近的. 1∙2 轧件受力状态分析 1∙2∙1 辊件间轧制压力三维分布 图 2所示为各部位接触摩擦因数相同时‚工作 辊与带钢间轧制压力三维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分 解‚图 2(b)、(c)分别为轧制区内沿横向 (带钢宽度 方向 )、纵向 (轧制方向 )轧制压力分布情况‚D为距 轧制区入口不同位置. 辊件间轧制压力三维分布特点可归纳如下:对 于横向‚分为边部骤升区、中部平坦区及边部局部凸 起区三个区域‚各区所占区间基本相同.带钢各横 表 2 约束加载 Table2 Constraintsandloadsapplied 加载位置 载荷工况 1 载荷工况 2 上工作辊 DXZ‚BFY‚OXYZ DXZ‚OXY‚DROZ‚BFY 下工作辊 DXZ‚—BFY‚OXYZ DXZ‚OXY‚—DROZ‚—BFY 上支持辊 DXZ‚OXYZ‚RFY DXZ‚OXY‚RFY 下支持辊 OXYZ‚DXYZ DXYZ‚OXY 带钢 宽度方向对称面 DZ;头部端面节点 DX、OYZ 宽度方向对称面 DZ;带钢头、尾部端面节点 FTENX、BTENX ·25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