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子早年游学京都于行唐尚先生节之问《易》,著有《易学群书平议》。尚先生为作序并给予高 度评价云:“吾友黄君之六。从余游学十余年,于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尝匡余之不逮 又尝慨易注之滥,作《易学群书平议》,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 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醜,毫无遁遜形。学者苟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 途之入也。岂不懿哉!”此序绝非溢美之辞而是恰如其分之论。《平议》于易学群书,搜罗宏 富,辨析明确,扬抑是非,厘定得失,足见其对易学渊博的学识和精审的功力。所以一九四 零年日本桥川时雄在其所著《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对黄寿祺的易学研究有“精苦刻铭 的赞语。尚秉和以六十四卦石印作为筮器,临终时,将石印传给之六夫子,这就意味着六师 荣膺尚氏易经的第二代传人 广拜名师不懈追求 范秋帆名毓桂,福建建寧人,也是闻名一时的宿儒,曾仼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 系黄壽褀先生的業師之—。先前六师由于解卦上關於六爻辭和取象的兩個疑問,特登门求教, 可惜范师数访不遇,便呈诗致意。见1934《北学集·访范秋帆乡前辈数次不遇,赋呈》:“青 鞋徒步往相存,为道先生齿德尊。博学马融难λ室,髙梄泄柳不开门。文章噩噩窥姚姒,义 理浑浑探宋元。何日负书迎道左,一倾积愫溯渊源。”可见六师对老学者长辈敬慕崇拜有加, 为追求真知求贤若渴的心情。后来范先生复信答疑,并任六师的業師,师生关系十分密切 1938年冬至之日,范先生寄来贺聯,:“家醞滿瓶書滿架,詞源如海筆如潮。”(此联据黄高 宪忆文提供) 身等国宝抱守固穷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私谥贞文,河北霸县辛店乡北头村人。著 名文选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六师攻读古文辞桐城派考据、辞章、义理之业师。高步灜 先师历任畿辅大学堂教席、学部图书局主编、教育部佥事、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教席、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教授、辽宁萃升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保定莲池讲学院教授、辅仁大学 教授等职。北平沦陷期间,先生拒绝到伪师范大学授课,且以国事忧心,对于敌人先生巍然 不惧。著有《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证》、《文选李注 义疏》等三四十种著作。其中大部分未予刊行。(风闻其二女儿高立芳于六十年代中叶将高 步瀛全部著作并诗文日记存于中华书局,可借经红卫兵之乱,已付劫灰。直令人惨不忍闻!) 当时日本学者还把他的考据与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阊生的古文并称为“中国三绝”。1939 年9月1日高先生又延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可惜不足一年便与世长辞了 六师曾为作悼亡诗,愤怒控诉时代对他的不公平,见《南旋集·先师高阆仙先生纪念 诗》:“道丧文章敝,潸然念国工,才高兼众体,学博破群蒙。注选能精熟,抱经守固穷。定 知有远恨,不见九州同。” 《蓟汉微言》名动天下 吴承仕(1884-1939),字鋧斋、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 村人。是六师游学燕京问礼的导师。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受业于章太炎 门下,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在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为笔录《蓟汉微 言》,名动天下。所著《经籍旧音辨证》是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已列入经学研究工具书, 章太炎作序,钱玄同题签,黄侃通读并作《笺识》,极为世所重。他承继徽派江永、戴震等 经学及小学大师治学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典籍名物制度,著《三礼名物》,被称为“并 世殆无第二人可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 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教授。抗战暴发拒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职。创办《文史》、《盍旦》、10 子早年游学京都于行唐尚先生节之问《易》,著有《易学群书平议》。尚先生为作序并给予高 度评价云:“吾友黄君之六。从余游学十余年,于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尝匡余之不逮, 又尝慨易注之滥,作《易学群书平议》,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 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醜,毫无遁遯形。学者苟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 途之入也。岂不懿哉!”此序绝非溢美之辞而是恰如其分之论。《平议》于易学群书,搜罗宏 富,辨析明确,扬抑是非,厘定得失,足见其对易学渊博的学识和精审的功力。所以一九四 零年日本桥川时雄在其所著《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对黄寿祺的易学研究有“精苦刻铭” 的赞语。尚秉和以六十四卦石印作为筮器,临终时,将石印传给之六夫子,这就意味着六师 荣膺尚氏易经的第二代传人。 广拜名师 不懈追求 范秋帆名毓桂,福建建寧人,也是闻名一时的宿儒,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 系黃壽祺先生的業師之一。先前六师由于解卦上關於六爻辭和取象的兩個疑問,特登门求教, 可惜范师数访不遇,便呈诗致意。见 1934《北学集·访范秋帆乡前辈数次不遇,赋呈》:“青 鞋徒步往相存,为道先生齿德尊。博学马融难入室,高栖泄柳不开门。文章噩噩窥姚娰,义 理浑浑探宋元。何日负书迎道左,一倾积愫溯渊源。”可见六师对老学者长辈敬慕崇拜有加, 为追求真知求贤若渴的心情。后来范先生复信答疑,并任六师的業師,师生关系十分密切。 1938 年冬至之日,范先生寄来贺聯,:“家醞滿瓶書滿架,詞源如海筆如潮。”(此联据黄高 宪忆文提供) 身等国宝 抱守固穷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私谥贞文,河北霸县辛店乡北头村人。 著 名文选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六师攻读古文辞桐城派考据、辞章、义理之业师。高步瀛 先师历任畿辅大学堂教席、学部图书局主编、教育部佥事、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教席、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教授、辽宁萃升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保定莲池讲学院教授、辅仁大学 教授等职。北平沦陷期间,先生拒绝到伪师范大学授课,且以国事忧心,对于敌人先生巍然 不惧。著有《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证》、《文选李注 义疏》等三四十种著作。其中大部分未予刊行。(风闻其二女儿高立芳于六十年代中叶将高 步瀛全部著作并诗文日记存于中华书局,可惜经红卫兵之乱,已付劫灰。直令人惨不忍闻!) 当时日本学者还把他的考据与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闿生的古文并称为“中国三绝”。1939 年 9 月 1 日高先生又延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可惜不足一年便与世长辞了。 六师曾为作悼亡诗,愤怒控诉时代对他的不公平,见《南旋集·先师高阆仙先生纪念 诗》:“道丧文章敝,潸然念国工,才高兼众体,学博破群蒙。注选能精熟,抱经守固穷。定 知有远恨,不见九州同。” 《菿汉微言》名动天下 吴承仕(1884-1939),字絸斋、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 村人。是六师游学燕京问礼的导师。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受业于章太炎 门下,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在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为笔录《菿汉微 言》,名动天下。所著《经籍旧音辨证》是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已列入经学研究工具书, 章太炎作序,钱玄同题签,黄侃通读并作《笺识》,极为世所重。他承继徽派江永、戴震等 经学及小学大师治学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典籍名物制度,著《三礼名物》,被称为 “并 世殆无第二人可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 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教授。抗战暴发拒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职。创办《文史》、《盍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