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句,忻然而笑,因题一律》: 读罢新诗意泰然,空灵圆澈性中天。无人无我真仙佛,知显知微即圣贤。百原妙契东波达, 千载龙眠竟比肩。”可见马先生的教学很灵活很生动活泼。他不时以唱和的方式考核门生的 学习状况。六师以和诗认真而生动形象地向老师汇报自己领教这门玄妙之学的心得体会。这 就使老师特别欣慰。六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总发珍藏到白头。可见师生情谊。于是有如下 感人肺腑的情事 马振彪字岵庭,安徽桐城人氏。六师在北平中国大学攻读国学系时问《春秋左传》于马 先生。其具体生卒年不详,约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先生自幼承继桐城派传统,深谙 经史,尤擅易学,兼工诗赋,据说还著有《楚辞硏究》一书。马先生一生潜心治易,不事张 扬,故没有显赫的声名。身后萧条,后继无人。而凝聚了马振彪先生毕生心血的手稿《周易 学说》在生前未能刊行于世,无人问津。恐其手稿散佚,成为之六夫子的揪心和牵挂,每赴 京出差便奔波询访此稿。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六夫子终于从北京的旧 书摊购到先师手稿。他立刻抱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庋藏入室。编号为411·9/AS28/ 455823—29(当然现在马氏手稿已成为该馆善本书库的镇室之宝。这是后话。)但是,当时 仍是出版无门。所以,夫子又非常严肃慎重地把出版此书的大事托付给后学。于是,师生两 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卓绝努力,马振彪先生著《周易学说》终于2002年元月得以正式由花 城出版社出版问世,轰动一时。一个学生把传承老师的学术成果当成使命,孜孜以求、不遗 余力、持之以恒,并交棒接力直至完成。这难道不是前无古人的尊师事迹吧? 精苦刻铭尚氏传人 六师与槐轩先生友谊最篤《六庵诗选》中《北学集》、《南旋集》、《海疆集》、《华庐集》 都散漫着师生唱和与赠贺诗篇, 1939年六师作《寿槐轩先生七十》长诗:“留得京华一片未洒干戈血。遂使槐轩函丈地 门墙犹得罗英杰。朝弦夕诵声鼎沸,琴歌直与云霄彻。小子生本闽东客,二十读书才折节, 未能冥海去乘风,且拟程门长立雪。忆昔登堂拜谒时,霜痕满鬓雪盈髭。谈易能教坐客满, 说诗犹自解人颐。辛壬旧事长编出,褒贬上与麟经期。马班义法千秋接,范书陈志羞追随。 老人行年虽七十,仍能泼墨成寒枝。始知筐箧蕴藏多,数仞宫墙未易窥¨以拜贺恩师七十大 寿为题,从天时、地利、人和各因素的契合,赞美业师轰动精彩的讲课、集天下英才而教的 无量功德和丰硕罕匹的学术成就。联系自己昕夕请益十几年的收获,由衷心感谢尚先生的辛 劳教诲。最后安慰老师不必为国故的传承忧愁,因为申公伏胜似的人物定能长存。这是他在 向老师暗誓自己保护国故的决心。这才是老寿星最期盼的大贺礼 又见同年《槐轩先生以所绘<庐山图>为赠,赋长歌谢之》 “·槐轩老人年七十,南游曾向匡家集。含毫为我写其真,用慰胸怀长悒悒。图成修广不盈 尺,能作万峰千嶂脉。山上晴云山下雨,晦明变化迷行客。牯牛风景尤奇绝。悬崖瀑布皎如 雪。白练长飞未足喻,银河倒挂差堪说。山头精舍杂茅屋,苍松掩映罗修竹。”由此可见尚 先生的绘画之高超:师生感情之隆密形同父子加挚友。令人钦羡不已啊! 尚秉和是尚氏易经的创始人,字节之,号滋溪老人,河北行唐人氏。光绪年间状元,曾 参与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一。其古文基础极雄厚,为安徽桐 城派古文家的后学,精研易理,著有《周易尚氏学》、《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左传国 语易象释》、《诸子古训考》、《辛壬春秋》、《古文讲授谈》、《槐轩说易》以及诗集、文集、笔 记等凡数十种;此外,还精通周易、禅宗,擅绘事,旁通医经及五行方技,文章美富,学术 赅博,一时罕与伦比。尚秉和晚年对易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易理的研究,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近、现代大家章太炎、钱钟书等均有崇高评价。尚氏易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离易学本经, 不离易经真义,以六十四卦石印为筮器,为善良人排忧解难,预测人生,千验不爽。之六夫9 二句,忻然而笑,因题一律》: “读罢新诗意泰然,空灵圆澈性中天。无人无我真仙佛,知显知微即圣贤。•百原妙契东波达, 千载龙眠竟比肩。”可见马先生的教学很灵活很生动活泼。他不时以唱和的方式考核门生的 学习状况。六师以和诗认真而生动形象地向老师汇报自己领教这门玄妙之学的心得体会。这 就使老师特别欣慰。六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总发珍藏到白头。可见师生情谊。于是有如下 感人肺腑的情事: 马振彪字岵庭,安徽桐城人氏。六师在北平中国大学攻读国学系时问《春秋左传》于马 先生。其具体生卒年不详,约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先生自幼承继桐城派传统,深谙 经史,尤擅易学,兼工诗赋,据说还著有《楚辞研究》一书。马先生一生潜心治易,不事张 扬,故没有显赫的声名。身后萧条,后继无人。而凝聚了马振彪先生毕生心血的手稿《周易 学说》在生前未能刊行于世,无人问津。恐其手稿散佚,成为之六夫子的揪心和牵挂,每赴 京出差便奔波询访此稿。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六夫子终于从北京的旧 书摊购到先师手稿。他立刻抱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庋藏入室。编号为 411•9∕AS28∕ 455823—29(当然现在马氏手稿已成为该馆善本书库的镇室之宝。这是后话。)但是,当时 仍是出版无门。所以,夫子又非常严肃慎重地把出版此书的大事托付给后学。于是,师生两 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卓绝努力,马振彪先生著《周易学说》终于 2002 年元月得以正式由花 城出版社出版问世,轰动一时。一个学生把传承老师的学术成果当成使命,孜孜以求、不遗 余力、持之以恒,并交棒接力直至完成。这难道不是前无古人的尊师事迹吧? 精苦刻铭 尚氏传人 六师与槐轩先生友谊最篤《六庵诗选》中《北学集》、《南旋集》、《海疆集》、《华庐集》 都散漫着师生唱和与赠贺诗篇。 1939 年六师作《寿槐轩先生七十》长诗:“留得京华一片未洒干戈血。遂使槐轩函丈地, 门墙犹得罗英杰。朝弦夕诵声鼎沸,琴歌直与云霄彻。小子生本闽东客,二十读书才折节。 未能冥海去乘风,且拟程门长立雪。忆昔登堂拜谒时,霜痕满鬓雪盈髭。谈易能教坐客满, 说诗犹自解人颐。辛壬旧事长编出,襃贬上与麟经期。马班义法千秋接,范书陈志羞追随。 老人行年虽七十,仍能泼墨成寒枝。始知筐箧蕴藏多,数仞宫墙未易窥•”以拜贺恩师七十大 寿为题,从天时、地利、人和各因素的契合,赞美业师轰动精彩的讲课、集天下英才而教的 无量功德和丰硕罕匹的学术成就。联系自己昕夕请益十几年的收获,由衷心感谢尚先生的辛 劳教诲。最后安慰老师不必为国故的传承忧愁,因为申公伏胜似的人物定能长存。这是他在 向老师暗誓自己保护国故的决心。这才是老寿星最期盼的大贺礼! 又见同年《槐轩先生以所绘<庐山图>为赠,赋长歌谢之》: “•槐轩老人年七十,南游曾向匡家集。含毫为我写其真,用慰胸怀长悒悒。图成修广不盈 尺,能作万峰千嶂脉。山上晴云山下雨,晦明变化迷行客。牯牛风景尤奇绝。悬崖瀑布皎如 雪。白练长飞未足喻,银河倒挂差堪说。山头精舍杂茅屋,苍松掩映罗修竹。”由此可见尚 先生的绘画之高超;师生感情之隆密形同父子加挚友。令人钦羡不已啊! 尚秉和是尚氏易经的创始人,字节之,号滋溪老人,河北行唐人氏。光绪年间状元,曾 参与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一。其古文基础极雄厚,为安徽桐 城派古文家的后学,精研易理,著有《周易尚氏学》、《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左传国 语易象释》、《诸子古训考》、《辛壬春秋》、《古文讲授谈》、《槐轩说易》以及诗集、文集、笔 记等凡数十种;此外,还精通周易、禅宗,擅绘事,旁通医经及五行方技,文章美富,学术 赅博,一时罕与伦比。尚秉和晚年对易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易理的研究,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近、现代大家章太炎、钱钟书等均有崇高评价。尚氏易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离易学本经, 不离易经真义,以六十四卦石印为筮器,为善良人排忧解难,预测人生,千验不爽。之六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